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高年级几何图形教学中的研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y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范畴.所谓“探究”,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指“探索研究”.因此,“探究性学习”可以解释为“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同时教给学生教学内容和调查的程序.探究的基本程序以杜威的反思性思考模式为基础.在多年的高年级几何图形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缺乏一定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面对一个新的几何图形时却无从下手,不能对所学知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存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很弱的问题,导致了学生空间意识缺乏,更谈不到空间能力的建立.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教师就要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图形间的联系和特点,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一、在观察动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考虑到在生活中学生对圆已有一定初步认识.因此,课的开始阶段,我用电脑为学生出示了一些含有圆形的生活实物(篮球筐、限高标志、空调的压缩机主机、水井盖、健身器材的圆形扶手、车轮等),让学生从这些物体中找到圆,并通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见过圆?”等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圆的感性认识.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利用桌上的画圆工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圆方法,在一定的思考基础上,再要求每个小组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各画一个圆.通过再一次对知识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画圆的方法,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抽象出圆的概念,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的特征进行了大量的感知渗透.此时,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对知识的表象认识,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为进一步发现问题和构建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的心态下表现出潜能,为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二、在已有经验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模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在理解几何知识并发展其空间观念时,这些已有的活动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几何表象.例如,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体积概念中的“占空间”难以理解,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是形成体积概念表象的关键.教学中,我从生活中找到了研究体积的切入点,采用了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出示一个透明器皿,问学生:这个罐头瓶里有东西吗?接着向罐头瓶里倒入一部分红色的水,又问:现在罐头瓶里装的是什么?瓶里装满了空气,水怎么能进去呢?使学生了解,红水挤走了瓶里的一部分空气,占领了这一部分空间.为了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我又把粉笔盒与墨水盒放在讲台桌上,问:它占据了什么?它占据的空间在哪?有多大?在大量感知中,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同时,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能尽快接触到教学内容,而且一下就接触到了教学内容的实质,使学生对体积的定义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物体不仅要占据空间,还有大小之别.这样学生在研究幾何体的体积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为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在几何图形的转化中,发现问题
  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的向前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把上述空间观念的表现延伸,就是要尝试着物化那些感知到的、在直观的水平上有所把握的“转化关系”.教学中,我常常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借助转化的数学思想,把旧图形转化成新的图形,帮助学生在图形的相互转化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我是从运动的观点引入的.① 点动成线:电脑演示一个点不断运动,成为一条直线.② 线动成面:电脑演示一条线扫过一个平面,形成一个长方形.③ 面动成体:电脑演示一个长方形的面运动,形成一个长方体.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到点、线、面、体的关系,为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好准备,从而加深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四、重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并进行恰当评价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评价也就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概括出圆半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间的距离叫作半径)的情况下,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说圆的半径是从圆心到圆边上的距离?当时其他学生也呈现出一种既肯定又疑惑的表情.这是我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当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先对学生这种勤于思考的态度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是啊,为什么不说圆边上,你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看来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动脑筋的孩子.”接着,我为学生介绍了圆内、圆外、圆上的概念,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听到我的评价,其他学生都向提出问题的学生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这名学生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正确和及时的评价可以激发其自信心和荣誉感,在学生发现问题、知识的获取上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次研究中,我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促进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提升,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单一,不能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我下一步将要解决的新课题.
其他文献
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加深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这一知识的水平,是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提出平面向量数量积概念应用策略,
【摘要】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上课的效率,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参与意识.  【关键词】兴趣;动机;活动;探究  一、培养兴趣,激活学生学习  学习动机与兴趣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推动力
<正> 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1992年学术年会于11月19日至24日在延安大学召开,来自陕西省25所高校学报的3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及有关资料20余篇。研究会秘书长姚远同志作了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报告。理事长张积玉同志传达了在桂林举行的“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的精神。桂林会议指出: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之后,学报工作一定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同时也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改善办
<正> 为总结、交流近年来编辑学研究成果,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刊编辑部及编辑学研究室于1993年5月14日举行了首届编辑学论文报告会。校党委副书记谢振中教授、副校长宋文周教授、科研处长郇宜贤教授,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唐都学刊》主编李培坤教授,我校科研处、出版社、《西北教育管理研究》编辑部、《函授教育》编辑部等单位的代表及本刊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上有7位同志报告了自己的论文,兹将有关主要观点作一简要叙述。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攀缘植物,又名七叶胆、甘茶蔓、七叶参等,在我国有丰富的资源.绞股蓝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6种,我
中药蛇床子是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Cnidium monnier(L.)Cuss.的干燥成熟果实.据<本经>记载,该药"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经验认为蛇床子具有
大学文化特色对新建的地方区域性高校大学组织的成熟完善、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和引领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具有独特意义,应明确把特色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凝练特色
【摘要】学生具备了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在每天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教学日常工作的梳理、归纳、小结,及时提炼方法,形成对日后工作的指导.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关注问题意识,为学生未来奠基.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材资源;数学思维方法;开放化;数学活动课;问题意识  当核心素养来敲门,教育从人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头痛患者中一部分是由于颈椎病变引起,常伴随有颈枕部或肩部症状,这种由于颈椎病而引起的头痛称为颈源性头痛。一般对头痛治疗,多只局限于头痛而忽略了对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囊性增生,是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乳房肿块为临床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此病是乳腺实质和间质的非炎性和非肿瘤性增生性病变,属中医"乳癖"、"乳痞"等范畴,多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