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腺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型别分布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细胞学为基础的筛查已大大降低了一些国家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但是,子宫颈腺癌的绝对和相对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所增高,即使在成功开展了子宫颈癌筛查的国家之中,其腺癌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使得腺癌成为子宫颈癌预防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提示以细胞学为基础的常规筛查并不能有效预防子宫颈腺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子宫颈腺癌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以HPV DNA为基础的筛查和子宫颈癌疫苗能有效预防子宫颈腺癌的发生.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和评价有赖于腺癌中HPV感染率和型别分布的可靠数据.文章综述了目前关于子宫颈腺癌HPV感染和型别分布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氟尿嘧啶脱氧核苷(FUDR)与5-氟尿嘧啶(5-Fu)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111例Ⅱ~Ⅲ期低评分GTT患者的资料,患者包括侵蚀性葡萄胎62例和绒毛膜癌49例,分为FUDR+更生霉素(KSM)组55例和5-Fu+KSM组56例.FUDR每天23 mg/kg静脉缓慢滴注,维持8 h;KSM每天6μg/kg静脉缓慢滴注,维持4 h;5-Fu每天2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在进展过程中尤其是发生转移时细胞可发生失分化,失分化DTC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碘摄取能力降低或丧失,使放射性碘(131Ⅰ)治疗和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均无法进行.维甲酸(RA)是维生素A的一种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在许多细胞的形态、分化和增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RA可诱导失分化的DTC细胞再分化,使其逆转为功能性甲状腺组织,对提高DTC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
目的 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HIF-1 α在前列腺增生(15例)和前列腺癌(62例)组织中的表达,分析Survivin、HIF-1 α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Survivin、HIF-1 α在62
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中华医学会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主办的“2013海峡两岸血液肿瘤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全国血液肿瘤诊治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将于201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
期刊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我刊已正式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
期刊
目的 探讨中晚期(Ⅲ期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Nanog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与GP方案化疗的疗效关系,并分析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GP方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62例,对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两种方法均检测出Nanog阳性表达的肺癌患者进行GP方案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并对生存期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2例中晚期NSCLC中,Nanog基因和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2、C24、CD44SS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83例HNSCC患者癌组织、46例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CD133-2、C24、CD44SS的表达,分析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133-2在癌组织、癌旁正常鳞状上皮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9.64%(8/83)、21.74%(10
期刊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乳房切除术并即刻假体植入乳房重建的疗效.方法 对26例乳腺癌患者实施保留NAC的乳房切除术并即刻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观察术后美容效果、并发症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2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1个月按放射治疗联合中心(JCRT)标准评价美容效果,优良率88.5%(23/2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局部复发及远
患者男,51岁,因小便困难3个月于2012年11月5日入院.患者于2012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小便困难,伴左侧轻度腰痛,无尿频、尿急、血尿,无畏寒发热.查体:左下腹可触及一质硬肿块,边界清,活动差.11月7日在我院行腹部CT示:左腹部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较大截面10.2 cm×6.5 cm(图1a),与后腹膜及左髂血管旁肿大淋巴结及左侧腰大肌分界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匀,见不规则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及斑
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基因单碱基突变、基因小片段插入与缺失、微卫星不稳定性、杂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等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改变影响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的癌变过程和肿瘤的生长转移等.文章对胃癌常见的基因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