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索罗钦斯基:人类关系之谜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人需要关联在一起!”
  对于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E. M. Forster ,1879~1970)来说,这句话可算总结了他对世界的态度。这句话由他小说中的人物玛格丽特·施莱格尔(Margaret Schlegel)所说。玛格丽特不仅在人与人的交往间寻求意义,也在探索世界运行的方式(原因与结果,道德与行动)。虽然这句话是借由一个虚构人物之口所说,却也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这既是一道咒语,又是一个哲学性的窥镜,我们通过“关系”来观察世界,并且问:“为什么?”
  “关系(Connection)”是维多利亚·索罗钦斯基作品的核心概念,那是一种对“关联”的渴望,联结那些碰触不到的事物、那些仿佛遗失在时光中的事物。在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她并没有表现得很压抑。在她的作品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还不如个体内部的冲突多。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这种冲突会从当前的时刻、当前的人物身上游离开。作品中,时光飞逝,乌克兰村庄中的老人却一如往昔地像幽灵般游荡在曾经充满活力的村落中;孩子气的母亲和与自我怀疑斗争的父亲,他们挣扎着试图建立与“家长”这一身份的联系。这些摄影作品并不是纪实影像,其中饱含着情感:痛苦地渴望着某种关系——而这种渴望可能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一切都被定格在当前的状态之中,一切都悬而未决。
  这不是自伤自怜的沉湎,也不是刻意展现的孤独。恰恰相反,这些敏锐、私密和坦白的影像提供了希望。这些摄影作品伸出了同情之手,分享失败关系的经验,它们令人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孤独的。借由对人们处境的讽刺,它表明所谓的“终极关系”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与他人建立一种全然的关联,也无法达成思想上的一致。维多利亚·索罗钦斯基1979年生于乌克兰,现居德国柏林。她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肯高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取得艺术学士学位,在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取得艺术硕士学位。她的作品曾在欧洲、南北美和亚洲展出。2012年,她获得了美国著名的露西奖(Lucie Awards)的“年度探索奖”(Discovery of the Year),该奖项设立于纽约,是面向全球摄影师的年度摄影大奖。她的书《安娜和伊芙》(Anna and Eve)2013年由德国 Peperoni Books出版社出版。
  (阿拉斯戴尔·福斯特是在悉尼生活工作的作家、策展人和摄影研究者,其网站是: http://www.culturaldevelopmentconsulting.com)
  阿拉斯戴尔·福斯特对话维多利亚·索罗钦斯基
  在摄影上,你似乎一直在寻求某种更为深入的东西。为什么?
  对我来说,只有当一张摄影作品能引发我思考表象之下的内容时,才能算是成功。我总是会被事物隐藏的那面所吸引。我对于心理学很感兴趣……我总是不断地分析着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也包括我自己的。
  《无返之境》(Lands of No-Return)这个系列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图01~02)
  这是我最个人化的系列之一。这组作品的灵感源自我对祖父生前居住过的村子的回忆。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个温馨的地方。这片土地的文化和传统与我有着直接的关系,即使从未在那里生活过,我依然对此地饱含乡愁。过了许多年后,我再次回到这个村子,眼前的画面令我震惊:房屋年久失修,人们——大多数是老人——过着贫穷、悲惨的生活。我决心一定要拍下这些留守者,他们的文化已经渐渐凋零,我想为这些即将成为历史的一切留个纪念。
  该系列的第一部分是在乌克兰拍摄的,同时,你又在中国拍摄了它的第二部分。(图03~04)
  是的,这完全在计划之外。2010年,我受中国中天画廊的馆长李嫣之邀,参加了一次摄影之旅。包括我在内的八名摄影师要拍摄两个特定的城市:因1976年地震而闻名的唐山市,以及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中国“石油之都”大庆。我们乘坐巴士前去目的地的途中,经停路边的一个小村庄。于是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扩展我关于失落的乡村生活方式的拍摄主题。如果机会合适,我还期待能在别的国家继续这个项目。
  在中国和乌克兰的乡村之间,你发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吗?
  在中国,我造访的乡村仍然很具有生活气息。村民们十分热情开朗,甚至可以说是胆子很大,这令我有点意外。他们不像乌克兰的某些村民那样悲惨。两国的村子里都有不少孩子。这令我想起小时候去祖父的村庄的情景。
  你创作的第一个系列叫作《安娜和伊芙》(Anna and Eve)。安娜和伊芙是谁?是什么吸引你拍摄了她们7年?(图05~08)
  我是在一次文化活动上偶遇她们的。安娜看起来就像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但实际上居然跟我同龄,她还有一个4岁的女儿伊芙,这令我大吃一惊。她们母女间的关系十分特别,就像姐妹一样,甚至有时候孩子反倒比妈妈更像大人。在这组作品中有权力、爱恋、痛恨、绝望、希望以及其他诸多情感的挣扎,你可以看到一切都处于无穷的变化中。她们似乎是在一起长大,并且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
  你是如何给两位拍摄对象设计拍摄场景的呢?
  我希望设计的场景,既能描述她们之间特殊的关系,又能对母女关系这个话题有更深的隐喻。场景的设计过程极为“自然”,留下了很多给她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中既有我自己的想法,也有我从她们的关系中看到的东西。我站在一个十分近的距离去观察她们。
  亲子关系这个主题在你的另一个系列《爸爸》(Daddy)中也出现过。这个系列的两个主角是谁?你是如何遇到他们的?(图09~12)
  我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中遇到安德鲁和露西的。这也是一次幸运的偶遇。由于我恰巧对安德鲁有点了解,所以我意识到,在安娜和伊芙中,做主导的是女儿,而在这里,爸爸是主要角色。作为父亲,安德鲁心态十分复杂,这让我十分感兴趣。   你感兴趣的是什么?
  安德鲁是一个脆弱的男人,而且长久以来总是在自我对抗。他从不觉得自己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却相信如果能有个儿子,那么儿子将能通过某种方式拯救他,可他却有了个女儿。这让他更不知所措了,因为他觉得现在有两个“脆弱”的人,而他必须负起责任。他觉得自己好像还是个孩子,需要别人的爱和关心,但同时又知道自己是家长,必须要坚强,独立照顾起这个孩子。
  他们“表演”的故事情节源自哪里?
  这些情节主要源于我和安德鲁的对话。安德鲁十分坦率,他跟我开诚布公地谈了自己和女儿的关系,以及他跟自己的关系。虽然故事是基于现实的,但是摄影作品却是具有隐喻性的。在日常生活中,安德鲁和露西是一对没什么特别的父女,安德鲁也非常努力地想当个好爸爸。但是他自己经受着激烈的内在冲突,不断地怀疑着自己和自己的父亲身份,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恐惧笼罩着。在这个项目里,我试着让他表演出自己的恐惧,以及他和女儿的复杂关系——但是以一种好玩的方式。
  虽然情景是基于真实的,你的作品(包括《无返之境》)却有一种寓言和传说的气质,这是你特意寻求的效果吗?
  当然是!这正是我在作品中所追寻的目标。传说和神话故事是我强大的灵感来源。我很高兴你提到了《无返之境》。多少个世纪以来,人类的传统和智慧正是在人们一代一代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下来,他们是人类文明的最初守护者。童年时,我们对于世界最初的了解来源于童话故事。我喜欢用这种方式在摄影作品中谈论人性的重要议题。
  在你最新的系列《静默交谈》(Silent Dialogues)中,心理的张力似乎愈加强烈了。(图13~16)
  在这个系列中,我要拍摄之前从来没见过的人,所以拍摄的过程也变得更不确定,往往需凭借直觉。我必须创造出一个舒适和值得信赖的氛围,这需要花很长时间等待,就好像做冥想一样。
  你想通过这组作品表达什么?
  这个系列的意图是捕捉关系中位于表象之下的、未被明说的东西。我想所有的关系,尤其是家庭间的关系,都好像是深井,我们注定要跌入其中,并用一生的时间在其中坠落,永远不知井底有什么。在这个项目中,我试图瞥见井底的反光。
  这个系列中,一部分的内容是关于母亲和儿子的。你对于女性作为家长的角色想要表达什么?(图13~14)
  我并不仅是想谈论女性的角色,我还对不断变化的关系感兴趣。《静默交谈》确实以展现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开始。作品一部分的灵感来源于我认识的一位男性,他与自己母亲的关系充满冲突。于是我开始分析这种奇特的关系,之后我意识到,这或许是最为复杂的关系,因为男人与其他女人的关系都深植于他们与自己母亲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我想母亲对儿子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
  被你拍摄的人对于最终成片有什么感受?
  我收到过不同的反馈。有些人很高兴,说我真的捕捉到他们身上的某些东西,但是也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我要这么拍摄他们……或者,也可能是他们不想接受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还有的时候,人们察觉不出其中的含义,因为他们无法超越照片的表象,看到背后的东西。
  你的观众们是如何看待这些作品的?
  对我来说,观众的反应是最有价值的。因为人们总会以感性化和个人化的方式与我的作品建立情感联系。我喜欢这样,因为这样我会觉得作品在与他们的潜意识沟通。当然,也有人对我的作品并没有产生特别强烈的感觉,从而会问每张照片都是什么意思。我通常避免直接回答此类问题,因为意义不过是每个人的个人理解。如果他们看不到,我又如何解释呢?
  你觉得女性的身份,会给你的艺术工作带来特殊的感受力吗?
  我觉得女性看待和感受世界的方式与男性是有所不同的——这可能有点泛泛而谈,我只是想说存在这种倾向。举例来说,我发现许多女性会在作品的情感层面倾注更多,而男性则更倾向关注技术层面。我特别相信,由女性创作的作品一眼就可以辨别出来,也许是因为人们对于女性进入他们的私人生活领域不会那么害怕,给予较多信任吧。不过这也是笼统而言了。
  摄影史中,似乎很少出现女性的身影,你怎么看?
  事实上,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有天分的女性艺术家和摄影师被大众所熟知。我甚至觉得,也许很快摄影艺术会被女性所主导。因为现在的西方摄影学校里,女学生也成为了主流。
  在创作中,你发现的最出乎意料的事情是什么?
  确实有一点总能让我吃惊,那就是人们会愿意让我进入他们的私人领域,在我的镜头前剖析自己。他们所展示出来的状态,如果换作是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愿意展示给别人。我非常看重这种来自于别人的信任和开放态度,尤其这些信任往往来源于完全陌生的人。
其他文献
对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航空摄影或许是一个难以涉及的领域。飞机租金昂贵,不是谁都能承受得了的。但是,只要你愿意在乘机出行时拿起相机,就可能尝试到航空摄影的乐趣。  民航飞机一般在7000米至12000米高度航行,这个高度空气透视好,摄影师可以抵消飞机座舱双层玻璃的透视干扰,拍下较清晰的照片;飞行时,民航飞机与大地的相对运动角速较低,摄影师可以从容的观察取舍景物;此外,民航飞机往返于城市上空,起降阶段
期刊
前几期专栏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壮美的星野景象转化为精彩的摄影作品,其实,只需在同样技法的基础上稍加调整,就可以将所拍摄的照片转化为视频,展现出斗转星移的壮美,这便是星野延时摄影。  认识延时摄影  延时摄影(Time-lapse photography)也  可称为微速摄影、定时摄影,是一种以较低帧率记录下图像,再用正常或较快速率将其串联播放生成视频的摄影方式。与基于高速摄影的“慢镜头”相反,延时
期刊
大自然丰富多彩,就算每天只穿行于城市之中,你也总能够找到动物们的身影。宠物自不必说,你路过水塘、草坪、路边的花坛,其实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存在,这就是昆虫的世界。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的种类之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迄今为止我们已知的昆虫种类就约有100 万种,并且仍然有大量的种类尚未被发现。昆虫形态各异,在类型学中,它们被列入节肢动物门,具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
期刊
透过两组照片,仿佛能看到两个不同的年轻人站在面前。与众不同又彼此不同。  唐晶认真地做着“无用”之事。  “无用”当然是指无世俗之用,就像他自称从不看关于金融与心灵鸡汤的书,而正是这两类图书,充斥着书店的畅销书展台,粉饰着虚假的阅读繁荣,指点着所谓人生成功之道。他的作品反映出深厚的专业背景,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坚定信仰,从古老传统中,仍可汲取不尽的营养和力量。《成长》系列也恰恰是对过去经验和生活的回
期刊
2014年底,华为推出今年最后一款新手机 —— 荣耀6 Plus。配置上,这款手机达到了国产手机的一流水平,它采用5.5英寸JDI负向液晶屏和海思麒麟8核925处理器,RAM达到了3GB,处理速度一流。它的屏占比78.2%,电池容量3600mAh,保证了一般使用一天以上。  这台相机的特色是后置平行双八百万镜头设计,拍摄时双镜头同时捕捉画面,进光量和感光面积大大提高,具备最快0.1秒快速对焦和记录
期刊
摄影的魅力在哪里?虽然这是个不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相信很多朋友们都不止一次这样问过自己。不过恐怕有一个答案,您应该不会反对:摄影的魅力在于体验不同的精彩和不一样的世界。  这便是我们开设“在现场”这个栏目的初衷。在这里,我们将邀请摄影师分享他们在不同事件或环境现场的视觉经历和心理感受。这些分享源于照片,源于故事,更源于彼时彼刻的亲身经历。  今天“在现场”的是年轻的新华社摄影记者覃海石,他随我国
期刊
我手里至少有三四本畅想21世纪的书,有外国人写的,也有中国人写的。从内容上说,有关21世纪人类变化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但唯独四点哪本书也没料到:首先是手机摄影的应用与普及,再一个是以手机为接收和发布终端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崛起。当然,当下德国相机产业逐渐走向没落和手工制作照片的几近绝迹,这两点更不在人们可预料范围之内。  先说第一个没料到:手机摄影。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的头十年,估计没多少人会料到
期刊
2014“尼康奖”读者园地摄影月赛下半年评选于2014年12月举行。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编辑室主任吴晓凌先生、本刊专栏作者王永辉先生和尼康公司代表徐昆女士担任评委,最终遴选出12幅获奖作品。
期刊
真水无香  冯凯  点评:气质宁静的山水小品,利用长时间曝光雾化流水。挂柱的冰块即将消融,春色已经显露。
期刊
不久前,我在澳门威尼斯人酒店外看到一个年轻人捧着一台灰色的宝贝禄莱(Baby Rolleiflex)左右摇摆着对焦,显然对双反相机的操作不熟练,身上还背着一台Leica M8数码相机。估计他用这台  “古老”的胶片相机主要不是拍照,而是在享受他人投来的惊奇目光。  将时光拉回到80年前,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小巷里,假如水边一位穿着华丽的贵妇捧着一台宝贝禄莱为女伴拍照,也一定会引来众多羡慕嫉妒恨的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