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疫情防控,该当何罪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wu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山东省首例疫情防控期间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宣判,田某因故意隐瞒武汉接触史致37人隔离,最终被法院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
  其实,不仅是田某,近期各地陆续宣判了一批妨害疫情防控的案件,其中多名被告人均因触犯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四川一名69岁男子隐瞒行程密切接触百人,安徽一名防疫人员隐瞒女儿武汉返乡史致1700余户居民隔离,太原一对夫妻隐瞒疫情致17名医护人员、102户居民隔离,上海一名男子隐瞒行程后确诊致55人隔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妨害疫情防控的案件集中爆发。
  “这类犯罪往往会对疫情防控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最高人民检察院涉疫情防控检察业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表示,无论是传播新冠肺炎病毒,还是以暴力威胁阻碍防控措施实施,都直接、严重破坏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对防控形势、防控秩序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依法及时准确打击该类犯罪具有突出的紧迫性。
  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共涉及三个罪名,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妨害公务罪。不久前,两高两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依法严惩妨害疫情防控犯罪。
  《意见》明确规定,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人、疑似病人拒绝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故意传播新冠病毒,危害公共安全的,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其他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冠病毒传播或有传播严重危险的,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定罪处罚。
  兩高强调,在办理妨害疫情防控措施犯罪案件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应当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体上限于已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新冠肺炎疑似病人;二是主观上具有传播新冠肺炎病原体的故意;三是客观上表现为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实施了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为,其中新冠肺炎疑似病人还要求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后果。
  依据刑法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检察日报》2020.3.18)
其他文献
说起人类祖先,许多人印象中“辈分”最高的可能是著名的“人类老祖母”露西,但实际上,在非洲发现的另一个古人类图迈的“年纪”约是露西的两倍。那么,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类都是谁?  图迈:迄今已知最早古人类的“全球总冠军”  非洲是学术界公认的“人类摇篮”。迄今已知的2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都是在非洲发现的。其中,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露西,距今约350万年,曾长期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人类,
期刊
拼渐冻生命,与疫魔竞速  在这次武汉抗击疫情战斗中,金银潭医院始终引人关注。这里不仅累计收治了2220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还曝光了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铁人院长”张定宇。他在这场战“疫”中不仅与病毒赛跑、与死神竞速,还在同渐冻症进行着顽强斗争。  在这次武汉抗击疫情战斗中,金银潭医院始终引人关注。这里累计收治了2220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包括武汉市大多数危重症患者。这里,还因此曝光了一位备受
期刊
“有的人会很快忘却痛苦,用暂时的放下支持自己进入当下的生活。有的人因为亲人离世而自己活着,会有幸存者的羞愧和内疚。”如何重启愈后生活,每一名治愈者都面临抉择。这是他们的劫后余生。  “终于重见天日了。”2020年3月1日下午,李泉用一条情绪昂扬的朋友圈消息,宣告痊愈出院,开始了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生活。  不过,22天前,他的岳母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撒手人寰——他不能写在朋友圈,也不能告知还在方舱医院
期刊
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军,对集中隔离工作进行“堵门式”检查。在检查的第一站反被安保人员堵了“门”。抚州市委书记肖毅不打招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也被堵门,他连声称赞:“对对对,这叫‘严防死守!’”  模仿关公“镇守”村口劝返点,拿起大喇叭让大家不串门不聚餐……在这次疫情防御战中,各地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纷纷开启“硬核”防控,防控手段更是各有千秋。在紧张的防疫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给公众带
期刊
整个上报过程,没遭受压力,也没遇见阻力。就是一步一步按正常程序走。只是走完程序之后,半天没有确切的消息,找不到病原体。后来又听说别的医院也有类似的病例,张继先一听,心想,“完了,这是啥病嘛”。  2019年12月27日、29日,张继先发现“新的”病例,坚持上报,被称作“拉响疫情警报第一人”。现在回头再去看当初的果决,张继先觉得自己就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只是“疫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期刊
他在住院治疗期间曾回忆,“等她CT做完,我就高度怀疑她是病毒性肺炎”。李文亮分析,这名82岁患者CT显示的症状,是病毒性肺炎的表现。“不过,因为医院还没有用于检测确诊病人的试剂盒,当时没有给她确诊。”  2020年4月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定李文亮等14名牺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为首批烈士。  提醒:让家人亲人注意防范  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看到一份病人的检测
期刊
“记得小时候生物课上讲过,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然而,据研究发现,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不到200年间下降了0.4℃,从37℃降到36.6℃,37℃已成为历史。那么,人类体温越来越低,意味着什么?  37℃已成为历史,体温下降并非好事  最近因为疫情的关系,大家每天都要多次测体温,然而,每次测量结果都在36.3℃左右,很少会高于36.7℃。有些朋友就纳闷了:“我记得小时
期刊
截至北京时间4月3日6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突破100万例,死亡病例达5万多例。此前,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称,新冠肺炎大流行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应对全球大流行病的出现,各国皆责无旁贷。环球同此凉热,无人可以在病毒面前独善其身。  全球性大流行病是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全球性大流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人传人的新疾病”。  美国乔治城大学全球卫生法教授劳伦斯·戈斯丁
期刊
人类对抗细菌可以依靠抗生素,面对病毒,却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目前上市销售的抗病毒药物采取的策略与我们的免疫系统一样,要么就是阻止病毒对细胞的入侵,要么就是在某一个步骤上阻断细胞内的新病毒生产。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仍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可以治愈。是药不行?还是没找对方向?  细菌和病毒有什么不同  生活中常见的感染,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大类。就医时,医生会依据血常规来判别
期刊
疫情期间的谣言、自然灾害、家庭变故……人们就像患了“坏消息综合征”,在茫茫信息流里似乎只看得见坏消息。为什么坏消息总是自带吸引力?怎样避免频繁的坏消息造成心理污染?  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关于这道经典的选择题,选“先听坏消息”的朋友不小心暴露了一个事实:尽管声称想听到好消息,但奇怪的是,我们确实对坏消息更为关注。  疫情期间的谣言、自然灾害、家庭变故……人们就像患了“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