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学艺术是世界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学作品是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渠道。在世界文学作品当中,英国文学占据重要部分,对世界各国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精神食粮。英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少都描述了东方形象,其在对东方文化进行解读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浓郁的异国情调。本文就英国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展示了该类型作品中的异国情调以及东方形象。
  【关键词】 英国;文学作品;异国情调;东方形象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4-0031-02
  社会环境在进步,文化传承也在不断延续,西方文学作品一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很多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作者的智慧与思想,也成为众多作家所追求的思想目标。英国文学家在创作的时候向往东方国家的神秘和浪漫,在作品中描述异国风情,并阐述自身所理解的东方形象。但受到英国传统思想影响,文学作品中关于东方形象的刻画充满漫主义色彩,尤其是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英国文学家向往东方国度,并将内心对东方国家的想象凝结到文学作品当中。
  一、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情调形成
  (一)异国情调的兴起
  早在古希腊时代,异国情调就已经成为当时文学家们所提倡的写作内涵,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比较推崇古希腊人,认为古希腊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物种,于是倡导古希腊情调,认为古希腊风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风情。作家河马曾经在描写世界的时候认为外边的世界是更加安逸和美好的,而河马的论调激发人们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促使英国文学开始向往异国风情,此时异国情调具备兴起契机[1]。
  中西方国家达成贸易往来的阶段,西方国家保持着对东方国家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冒险家以到东方冒险为荣,其向往到东方旅行,领略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而东西方国家的该种贸易方式,促使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度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让西方国家将自身的文化传统带到东方,促使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2]。此时,英国文学领域产生对东方国家的异国情怀,很多作家在内心中描绘属于自己的东方盛景,东方形象开始在英国文学当中逐渐建立起来。
  事实上,英国文学当中所衍生出的异国情调并不是凭借着作家本身或者是根据东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而是在作家们的幻想当中逐渐营造出的文学印象。
  英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描绘东方文化的是《东方契机》,该书中主要阐述东方国家的地理环境特点,书中表示东方国家处于地球的边缘地带,到达东方国家,就是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当时书中并没有充分表现出异国情调,而作家本身也并没有产生东方意识,英国文学领域还没有产生对东方的具体印象,因此,在缺乏特定情感认知情况下,当时的文学作品在创造东方形象的时候均处于虚幻状态[3]。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家们所描述的东方形象都是凭借自己的幻想和感知来完成的,描述存在较大差异性,部分作品中将东方人描述为外貌像野兽一样,也有作品中描述东方人拥有非常高大的身材。因为当时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所以英国人对东方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了解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
  (二)异国情调的发展
  异国情调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真正获得发展空间是在东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后,因此,可以从东西方发展贸易开始来研究异国情调的发展。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发展时间轴来看,和其他的西方国家相比,英国和东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时间比较晚,这也让英国文学作品中产生的异国情调最初受到其他西方国家作品的影响。欧洲人最早开始探索东方国家,是因为本性当中所涵盖的冒险因子,其将东方国家作为未知领域进行探索,长期对东方国家保持好奇心理,欧洲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东方世界[4]。
  英国人对东方国家的最初印象停留在马可波罗的描述当中,其认为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而马可波罗的作品成为英国作品衍生出对东方国家的异国情调的催化剂。从历史脉络来看,英国的文学作品正式产生异国情调特点是在文艺复兴阶段,当时英国文坛作家辈出,受到前人思想影响,异国情调频繁出现在后续的文学作品当中。
  直至十八世纪初期,英国文学领域受到东方文化影响更加明显,异国情调已经在文学作品中逐渐完善,英国作家向往东方国度,因此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东方形象印刻在自身的作品当中[5]。
  二、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东方形象分析
  (一)东方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形成与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东方形象迅速成为英国文学领域的重要印象,对文学家的思维产生了影响。在海外大发展的时代,英国人受到诸多外界文化熏陶,思想意识水平不斷提升,这给英国文学水平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该阶段,英国形成了非常有名的乌托邦流派,且该流派将完美世界作为自身的创作思想核心,而这里的完美世界主要就是指东方世界。后来,随着英国国家经济实力提升,逐渐奠定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扩张殖民地,逐渐对东方国家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东方形象形成奠定良好基础[6]。
  十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将东方形象封为顶峰,很多作家都勾画属于自己的东方形象。但因为英国本身对东方国家探索研究比较少,作家们对东方国家的了解更多来源于游记资料,导致其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东方形象架构还比较薄弱,在描述东方形象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在于烘托主体,而没有考虑资料的真实性,最终东方形象在其作品中仅仅起到了衬托效果。
  后期,英国开始扩张殖民地,其国土面积也与东方国家越来越接近,对东方国家的了解也更加透彻,这为文学作品中东方形象的形成带来机遇[7]。十八世纪后期,东方形象已经成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主导形象,且而在中西方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众多带有东方特色的产品流入到英国,英国开始流行东方风潮。此时的英国文学家们对东方所衍生出的治国之道极度推崇,并且肯定了东方的哲学思想,将东方文化作为自身的学习榜样,带有东方形象的文学作品也被看作最崇高的作品。   (二)浪漫主义中国形象发展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英国文学作品已经将东方形象作为主要推崇的作品形象,此时英国浪漫主义思想兴起,很多诗歌衍生出来,而东方形象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理念之一,对英国文学审美产生影响。从情感上来讲,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将自己的想象以诗歌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在诗歌当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文学家利用诗歌表达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表现出自身对东方形象的痴迷。很多文学家开始从对东方形象的探索当中寻找可以想象的空间,此时乔治 · 戈登以及雪莱等新流派的诗人开始崭露头角,这些诗人也被称为湖畔派,诗歌作品中不仅具备浪漫情怀,也弥漫着明显的东方元素,充分发挥出了东方形象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的影响作用。
  事实上,不仅诗歌文学受到东方形象明显影响,散文作品也阐释了东方形象,充分体现出文学家对东方国度的向往。兰姆和兰陀是英国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主要阐述中国的整体性,将自身对东方国度的认知展现出来。两位文学家非常热爱中国的瓷器,其将自身对古瓷器艺术的喜爱在作品中凸显出来,表现出自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向往。
  当鸦片进入到中国,英国文学作品开始转变思想方向,对东方国度的描述也发生转变。家德 · 昆西将东方形象和鸦片文化结合在一起,其在作品中掩饰自己也是个瘾君子的事实,并表现出东方人都喜欢吸食鸦片的特点。
  此后,文学领域对东方人的印象发生转变,很多小说文学中都通过批判的方式来描写东方文化,在对异国风情进行描述的时候表现出了对东方文化的排斥。这些作家认为自己对东方形象的描述是合理的,肆无忌惮的利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将批判作为描绘东方社会的基点。
  从通俗小说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作家们依然沿用了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东方国度的向往,和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但因为通俗小说家和其他文学家之间在思想上的矛盾日渐激烈,英国文学作品对东方形象的展现带有明显分裂特征,一边享受东方作品为自身带来的文学创作灵感,一方面又痴迷于对东方形象的批判。
  三、结语
  文化经验的珍贵成果即文学,文学的滋生与传承势必与文化的创立与传播辅车相依。从古至今,西方从发现东方到探寻东方,从追随东方乌托邦到摆脱东方,到最后构建东方的桃源胜地,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自始至终都贯穿于西方文学的始末。纵观东方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中的变迁,可以发现虽然东方形象在英国文学里大多数只起到陪衬作用,但却能为英国文学增光添彩,也是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崔东辉.漫谈英国文学中的异国情调及东方形象[J].北方文学,2018,(30):22-25.
  [2]周琳琳.论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在中国屏风上》为例[J].语文学刊,2019,(6):46-50.
  [3]黄菲.女性人物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诠释与表达——以维多利亚 · 希斯洛普《岛》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00(005):54-56.
  [4]趙雪影.跨文化角度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分析[J].青年文学家,2020,000(006):131.
  [5]白音仓.英美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与内涵分析[J].科技风,2018,367(35):253.
  [6]王珊珊.英国文学中的鬼怪形象浅析[J].山西青年,2018,(14):201-203.
  [7]刘静.试论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戏剧之家,2019,310(10):224-225.
  [8]鲍海波.法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与异国情调——中法文学交融的一个历史特征[J].文学少年,2019,000(012).
  作者简介:
  李庆荣,女,汉族,河北涞水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及语言。
其他文献
【摘要】 东汉支娄迦谶(略称支谶)译《道行般若经》记载的萨陀波伦菩萨见化佛金身并得其劝导而继续东行求法的故事,与汉明帝梦化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汉明帝梦化佛金身的传说提供教义依据,反映2世纪晚期单尊立姿化佛金身教义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有助于单尊化佛金身立像在汉地的传播与发展,其意义不仅限于艺术领域,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史、佛教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道行般若经
期刊
【摘要】 自然观是人类意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一度支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渐取代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历史为何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人类思想史中,宗教无疑对自然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宗教在主观上打压排斥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却又客观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从
期刊
【摘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技术理念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宣传中,也应该结合现代化“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传统的长城文化与新时代元素相结合。长城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极其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长城文化也发展出了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长城文化;互联网+;文化现状;多元化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当下青春文学写作成为一股热潮,但过度商业化的追求使当下青春文学弊端日益暴露。二十世纪初的青春文学大家巴金的写作以自觉承担时代责任,积极乐观的创作心态和朴实真挚的情感表达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方向。  【关键词】 巴金;当下青春文学;写作;真挚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4-0033-03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
期刊
【摘要】 在中国文坛当中,贾平凹地位颇高,他创作了一系列刻画不同女性人物形象的作品,这些作品使得他在我国文学界饱受赞誉。贾平凹不仅细致地描写出了这些女性人物的外在美,还突出刻画了她们的内在美和诗意美。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贾平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分析,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 贾平凹;女性人物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有效避免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冲突,增加员工之间的信任,有赖于国际工程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本文梳理文化差异、国际工程管理项目的相关研究,对国际工程项目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差异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对的应对方式建议。  【关键词】 文化差异;国际工程管理;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 南京民国建筑堪称建筑界典范,其装饰更是衔接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与现代装饰设计的桥梁。时至今日,遗留下来的民国建筑仍然数量可观,本文梳理出南京民国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的演变历程和发展状况,总结特点及成因,探讨其装饰的艺术特色和未来的继承发展。  【关键词】 南京民国建筑;室内装饰设计;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国内外工匠精神的发展源流不同,其内涵也不同。庐陵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是追求卓越、追求极致。工匠精神新时代价值阐发应从坚守和创新两个方面出发,关键在于对国家社会产生的影响力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新工匠精神”应以“精益求精、专注坚守、追求卓越、突破创新”为核心,重构我国工匠精神的灵魂。  【关键词】 工匠精神;庐陵文化;发展源流;坚守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诗》的“经”化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荀子之前,《诗经》称“诗”或“诗三百”,到了荀子,《诗》开始产生“经”化效应。荀子宗《诗》为经,以《诗》教化,传《诗》及后,开启了诵经传统,使《诗》由文学立场转向了经学立场。通过梳理及深入分析荀子对《诗》“经”化发展的诸多努力,试求在此基础上重估其诗说价值。  【关键词】 荀子;《诗》;传诗;诗经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以抒写底层人物见长,他的电影中多以底层人物的个体叙事为主,擅长运用长焦镜头与抒写时代符号的特征这一艺术手法,来对人物的存在与命运进行揭示,真切地体现了贾樟柯电影所蕴含的独特的纪实美学风格特点。  【关键词】 叙事伦理;个体叙事;纪实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4-0059-02  贾樟柯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