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院校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已经束缚了职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2.3
课程作为联结学校各要素的纽带,通常被认为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世界各国,都已把教育改革问题作为课程改革的问题来研究”。[1]
1 相关概念
1.1 课程
许多情况下人们把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即认为课程问题就是关于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泰勒把课程划分为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基本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现代课程理论就是关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目标达成程度的学问。
1.2 课程体系
学者赫冀成指出课程结构从某种角度来说亦是课程体系,主要是指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相互之间进行的分工与配合,也是教学计划核心部分。具体说来,课 程体系就是指某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与配合,是实现人才的培养 目标、塑造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主要教学载体。[2]
2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的存在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组成。这种课程体系的存在只是让学生学习了一些互不相干的基础理论知识、工作技能。由于缺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核心,因而尽管学生掌握了大量这类知识和技能,却在具体职业活动中仍然束手无策。[3]
2.2 教师学历高、实践能力偏低
从现实情况看,当前具有研究生背景的职业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学科硕士。因此,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研究水平较高,而实践应用能力薄弱,应用与开发研究水平不高,就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表征。
2.3 校企合作力度缺乏
高校与企业之前仍然缺乏建立生息与共关系的制度平台。而且,当前一些高校与企业之前的联系,甚至出现了逆向发展的趋势,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松脱,使得教师难以获取发展应用能力空间条件,不能真正深入到技术含量高的对口行业接受实践培训。
2.4 传统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教师的课改决心
职业教育教师普遍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有着较为强烈的课程改革热情。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再是否要抛弃传统,而是如何抛弃传统。而当课程改革进行到他本人所从事的专业时,他亦明显地表现出传统力量的束缚。其教学行为还是知识性的学科教育思想。正如德里克·博克所言,“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掌握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4]
3 课程体系改革的建构
3.1 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
(1)职业教育课程要挣脱学问化枷锁,必须彻底解脱传统的基础论,建构起基于实用论的基础论;
(2)只有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而不是像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那样,让学生在漫无边际的状态中无目标地学习理论知识,才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
3.2 基于能力发展顺序展开课程体系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当在梳理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或是工作顺序等原则对这些能力进行排列,设计出能力发展顺序,并以此作为课程展开的依据。比如软件技术专业中有项工作任务“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其对中级工的能力要求是:(1)会进行需求分析;(2)会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3)会进行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4)会进行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3.3 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职业院校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是由职业教育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是学生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弱,如果教师理论知识授课连续时间太长,学生就接受不了,必须通过“讲练结合”、“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等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好理论知识。另外,从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的目标来看,职业院校也应该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理实一体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发生理论与实践的“化学反应”,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5]
3.4 编制工作体系教材
教材的工作体系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或技能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教材内容,注意从问题引出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强调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
3.5 建立一个新型的考核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
传统的考试模式为:学生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这种考试模式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成绩高低,平时成绩考核主要依据学习作业完成情况来判定。如软件专业的学生,为了强化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改革考试模式,学生学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编码成绩、期末项目实训成绩、素质考核成绩四部分组成。根据课堂布置专业训练任务,学生平均每天要做不少于50行的代码任务,根据完成的编码任务确定学生的平时编码成绩。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需要完成20000行代码量,初步达到软件公司程序员的用人标准。
其中,素质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纪律、团队合作精神、获取信息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文档规范与处理能力、项目实际完成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前言和第1页).
[2]赵萍.教学型高校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11-12.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8.
[4]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
[5]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18.
作者简介:张春霞,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12级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哈尔滨圣大天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改项目《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组(项目编号:JG201201200)。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2.3
课程作为联结学校各要素的纽带,通常被认为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世界各国,都已把教育改革问题作为课程改革的问题来研究”。[1]
1 相关概念
1.1 课程
许多情况下人们把课程等同于教学内容,即认为课程问题就是关于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泰勒把课程划分为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基本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现代课程理论就是关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目标达成程度的学问。
1.2 课程体系
学者赫冀成指出课程结构从某种角度来说亦是课程体系,主要是指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相互之间进行的分工与配合,也是教学计划核心部分。具体说来,课 程体系就是指某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与配合,是实现人才的培养 目标、塑造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主要教学载体。[2]
2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的存在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组成。这种课程体系的存在只是让学生学习了一些互不相干的基础理论知识、工作技能。由于缺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核心,因而尽管学生掌握了大量这类知识和技能,却在具体职业活动中仍然束手无策。[3]
2.2 教师学历高、实践能力偏低
从现实情况看,当前具有研究生背景的职业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学科硕士。因此,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研究水平较高,而实践应用能力薄弱,应用与开发研究水平不高,就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表征。
2.3 校企合作力度缺乏
高校与企业之前仍然缺乏建立生息与共关系的制度平台。而且,当前一些高校与企业之前的联系,甚至出现了逆向发展的趋势,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这种松脱,使得教师难以获取发展应用能力空间条件,不能真正深入到技术含量高的对口行业接受实践培训。
2.4 传统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教师的课改决心
职业教育教师普遍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有着较为强烈的课程改革热情。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再是否要抛弃传统,而是如何抛弃传统。而当课程改革进行到他本人所从事的专业时,他亦明显地表现出传统力量的束缚。其教学行为还是知识性的学科教育思想。正如德里克·博克所言,“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掌握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4]
3 课程体系改革的建构
3.1 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
(1)职业教育课程要挣脱学问化枷锁,必须彻底解脱传统的基础论,建构起基于实用论的基础论;
(2)只有让学生在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而不是像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那样,让学生在漫无边际的状态中无目标地学习理论知识,才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
3.2 基于能力发展顺序展开课程体系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当在梳理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或是工作顺序等原则对这些能力进行排列,设计出能力发展顺序,并以此作为课程展开的依据。比如软件技术专业中有项工作任务“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其对中级工的能力要求是:(1)会进行需求分析;(2)会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3)会进行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4)会进行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3.3 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职业院校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是由职业教育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是学生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弱,如果教师理论知识授课连续时间太长,学生就接受不了,必须通过“讲练结合”、“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等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好理论知识。另外,从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的目标来看,职业院校也应该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
理实一体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发生理论与实践的“化学反应”,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5]
3.4 编制工作体系教材
教材的工作体系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或技能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教材内容,注意从问题引出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强调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
3.5 建立一个新型的考核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
传统的考试模式为:学生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这种考试模式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成绩高低,平时成绩考核主要依据学习作业完成情况来判定。如软件专业的学生,为了强化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改革考试模式,学生学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平时编码成绩、期末项目实训成绩、素质考核成绩四部分组成。根据课堂布置专业训练任务,学生平均每天要做不少于50行的代码任务,根据完成的编码任务确定学生的平时编码成绩。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需要完成20000行代码量,初步达到软件公司程序员的用人标准。
其中,素质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纪律、团队合作精神、获取信息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文档规范与处理能力、项目实际完成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前言和第1页).
[2]赵萍.教学型高校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11-12.
[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8.
[4]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
[5]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18.
作者简介:张春霞,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12级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硕士。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哈尔滨圣大天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改项目《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组(项目编号:JG2012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