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青年》在促进中国思想进步与发展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旧中国时代一份思想启蒙刊物。翻译不是其主要内容,但在传播新思想的过程中需要与世界接轨,而翻译须参与其中。本文总结了《新青年》(1-9卷)中的翻译,展现出翻译在《新青年》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新青年》;翻译
【作者简介】任洁(1993.01-),女,河北张家口人,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
一、引言
“《新青年》并非纯粹的翻译期刊, 但对翻译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翻译规范的贡献, 却绝不亚于翻译期刊或以翻译为主的刊物”。(廖七一,2011)《新青年》中的进步青年“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从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任淑坤,2010)陈独秀在创刊号首篇《敬告青年》一文中给青年人提出了“六义”,其中提到“世界的而非锁国”,这一开放的原则在《新青年》中的具体体现便是众多国外翻译作品的呈现。
二、《新青年》中的翻译
第一卷中总体上看只有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印度的作品,涉及的国家比较少,但是题材并不单一,有小说、戏剧、演讲、歌曲等,并且内容也比较广,有法律、社会、人物介绍等。主要的译者有陈独秀、陈嘏、薛琪瑛、刘雅叔、高一涵、孟明、李穆。第一卷的戏剧翻译只有一部作品,薛琪瑛翻译王尔德的戏剧《意中人》。
第二卷翻译的作品共有12篇,其中有三篇是续第一卷的译文。涉及到的国家民族有俄国、英国、法国、爱尔兰、西班牙、德国。主要的译者有胡适、陈嘏、薛琪瑛、刘半农、陈独秀、汪中明、马君武,其中陈嘏和刘半农的翻译文章较多。第二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开始有对西方一些人物的专门介绍,如刘半农的《葡萄牙当地代文豪席尔洼》,并且在二号到五号中马君武所译的《赫克尔一元哲学》,就是对赫克尔所著书的摘译,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赫克尔的思想,同时也是在《新青年》中对德国哲学的首次介绍。
第三卷中的翻译作品仍然以英美法日俄德的作品为主,译者有陈独秀、胡适、程师葛、何先槎、刘半农、何源来、李权时、胡善恒、震瀛。第三卷中14部翻译作品,除陈嘏的《基尔米里》是续上一卷的内容外,其余的作品都是此卷新出现的内容。翻译的作品涉及内容也有了除文学和学术性著作外的作品,如何源来所译《基督教徒当为士卒否》,胡善恒译文《智乐篇》和震瀛翻译的《结婚与恋爱》。
第四卷的译者有周作人、陈独秀、刘半农、胡适、罗家伦、陶履恭、吴若男。其中周作人的翻译作品最多共5部。在12部翻译作品当中绝大部分为文学翻译作品。此卷中首次出现印度作品,即刘半农翻译的印度诗歌《我行雪中》。最为特色的是第六号的易卜生号,首次用一整号来介绍西方人物的思想和作品。易卜生是挪威戏剧家,此号中共翻译了他三部作品《娜拉》、《国民之敌》、《小爱友夫》。胡适在此号开篇《易卜生主义》写道,“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了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其思想十分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用深刻的现实描写来引人深思,激励人们付诸行动以做出改变。
第五卷的译作共有13部(《译诗十九首》和《Tagore 诗二则》作为2部)其中包括续前卷的《国民之敌》和《小爱友夫》,大部分为文学翻译。译者有陶履恭、刘半农、周作人、吴弱南、陈连材、沈性仁。特点较为明显的就是英美作品减少,美国的只有韦罗贝的演说,英国只有王尔德的戏剧《移扇记》,并开始介绍瑞典、波兰的作品。
第六卷中的翻译作品共17部,又比前一卷的译作有所增多,同时译者也有所增加,周作人、沈性仁、刘叔雅、震瀛、胡适、张黄、起明、苏菲、高一涵、朱希祖、沈钰毅、天风、邹诩,共出现13位。首次出现丹麦、南非、波斯的作品译本。其中胡适重译《希望》原著为波斯国Omar Khayyam的作品,但中译本是转译自英国诗人Bitzgerald的译作。《奏乐的小孩》附有原文并给出两个版本的中译本,这种情况在《新青年》中是首次出现。
第七卷译作15部,首次出现挪威的作品,剧作家卞尔生的《新闻记者》。主要译者有张崧年、任鸿隽、周作人、胡适、鲁迅、沈性仁、李泽章。周作人的译作仍然最多共有5部。第四号为人口问题号,刊登了《人口论底学说变迁》是一篇节译的论文。第六号为劳动节纪念号,有两部俄国关于工人问题的译文《职工同盟论》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
第八卷的译文达到了顶峰共有60余篇,译者也有近20位。本卷增加了“俄罗斯研究”这一专栏,内容涉及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且此仅部分译文就有三十余篇。第八卷不仅仅增加了这一专栏表现出对“俄罗斯”的偏爱,其他翻译内容也多多少少涉及到俄罗斯,如《罗素论苏维埃俄罗斯》、《游俄感想》、列宁的演讲《民族自决》等。
第九卷共有翻译作品21部,同上卷相比文學翻译作品多了很多,《西门的爸爸》、《夏天的黎明》、《一队骑马的人》、《杂译日本诗三十首》、《颠狗病》等多部作品。其他作品仍然多涉及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三、《新青年》中翻译的两个阶段
第一卷至第五卷是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逐渐转变。薛琪瑛翻译的《意中人》可以说是其中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翻译的,但其白话的使用也并没有那么彻底,除在句尾“也”助词的出现以外,它的背景描述仍是使用文言文。白话文的大力推广始于二卷五号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但在具体使用上还并未完全占领市场,如胡适在第三卷《二渔夫》是使用白话文翻译的,而《梅吕哀》则是文言文;第五卷刘半农的《译诗十九首》中“村歌”(Village Song),“海德辣跋市”(In the Bazaars of Hyderabad),“倚楼”(In a Latticed Balcony)是使用文言文译出,海滨(The Seashore),同情(Sympathy),狗(The Dog),访员(The Reporter)则是使用白话文所译。 第六卷到第九卷为转型阶段。“大约自第5 卷起, 编辑部开始采取轮流编辑办法。第6 卷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6 人轮流编辑, 6 人均为北大教授。”(王奇生,2007)前几卷仅从翻译作品中可能看不到任何思想倾向,但从第六卷开始出现了关于俄国政治革命的翻译作品,如《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职工同盟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等。表现最为明顯的是在第八卷“俄罗斯研究”这一专栏,绝大多数为翻译作品,涉及俄国政治、革命、社会各个方面。如果说第八卷的内容是轻描淡写,那么从第九卷翻译作品中可以直接看出其思想倾向,即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如《社会主义国家与劳动组合》、《无产阶级政治》、《马克思学说之两节》、《俄罗斯革命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上所谓“过渡期”》等。
“鲁迅首次发表译作的《新青年》七卷1 号,是后期《新青年》的一个转折点。······胡适逐渐淡出《新青年》,周氏兄弟的时代开始。特别是从翻译的角度看,周氏兄弟——主要是周作人——取代了胡适在《新青年》的主导地位。”(赵稀方,2013)周作人的译作有《玛加尔的梦》、《译诗二十三首》、《深夜的喇叭》、《小说三篇》等,多为俄国文学,在介绍俄国文学方面有着巨大意义。
四、结论
《新青年》虽然不是纯粹的翻译期刊,但从以上分析总结中可以看出翻译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新青年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端,《新青年》的翻译, 又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历史的发端”。(刘献彪,1983)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也在顺应时代变化,并在文学革命阶段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除文学以外,其中还有众多关于科学、哲学、政治、革命等方面的翻译作品,在输入新思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J].外语教学,2011,32(01): 90-93.
[2]任淑坤.论“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4):55-57.
[3]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01):21-40 158.
[4]赵稀方.《新青年》的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13,34(01):38-44.
[5]刘献彪.《新青年》与外国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83(07):39-41.
【关键词】《新青年》;翻译
【作者简介】任洁(1993.01-),女,河北张家口人,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
一、引言
“《新青年》并非纯粹的翻译期刊, 但对翻译的影响,特别是对现代翻译规范的贡献, 却绝不亚于翻译期刊或以翻译为主的刊物”。(廖七一,2011)《新青年》中的进步青年“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从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任淑坤,2010)陈独秀在创刊号首篇《敬告青年》一文中给青年人提出了“六义”,其中提到“世界的而非锁国”,这一开放的原则在《新青年》中的具体体现便是众多国外翻译作品的呈现。
二、《新青年》中的翻译
第一卷中总体上看只有英国、美国、法国、俄国、日本、印度的作品,涉及的国家比较少,但是题材并不单一,有小说、戏剧、演讲、歌曲等,并且内容也比较广,有法律、社会、人物介绍等。主要的译者有陈独秀、陈嘏、薛琪瑛、刘雅叔、高一涵、孟明、李穆。第一卷的戏剧翻译只有一部作品,薛琪瑛翻译王尔德的戏剧《意中人》。
第二卷翻译的作品共有12篇,其中有三篇是续第一卷的译文。涉及到的国家民族有俄国、英国、法国、爱尔兰、西班牙、德国。主要的译者有胡适、陈嘏、薛琪瑛、刘半农、陈独秀、汪中明、马君武,其中陈嘏和刘半农的翻译文章较多。第二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开始有对西方一些人物的专门介绍,如刘半农的《葡萄牙当地代文豪席尔洼》,并且在二号到五号中马君武所译的《赫克尔一元哲学》,就是对赫克尔所著书的摘译,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赫克尔的思想,同时也是在《新青年》中对德国哲学的首次介绍。
第三卷中的翻译作品仍然以英美法日俄德的作品为主,译者有陈独秀、胡适、程师葛、何先槎、刘半农、何源来、李权时、胡善恒、震瀛。第三卷中14部翻译作品,除陈嘏的《基尔米里》是续上一卷的内容外,其余的作品都是此卷新出现的内容。翻译的作品涉及内容也有了除文学和学术性著作外的作品,如何源来所译《基督教徒当为士卒否》,胡善恒译文《智乐篇》和震瀛翻译的《结婚与恋爱》。
第四卷的译者有周作人、陈独秀、刘半农、胡适、罗家伦、陶履恭、吴若男。其中周作人的翻译作品最多共5部。在12部翻译作品当中绝大部分为文学翻译作品。此卷中首次出现印度作品,即刘半农翻译的印度诗歌《我行雪中》。最为特色的是第六号的易卜生号,首次用一整号来介绍西方人物的思想和作品。易卜生是挪威戏剧家,此号中共翻译了他三部作品《娜拉》、《国民之敌》、《小爱友夫》。胡适在此号开篇《易卜生主义》写道,“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了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其思想十分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用深刻的现实描写来引人深思,激励人们付诸行动以做出改变。
第五卷的译作共有13部(《译诗十九首》和《Tagore 诗二则》作为2部)其中包括续前卷的《国民之敌》和《小爱友夫》,大部分为文学翻译。译者有陶履恭、刘半农、周作人、吴弱南、陈连材、沈性仁。特点较为明显的就是英美作品减少,美国的只有韦罗贝的演说,英国只有王尔德的戏剧《移扇记》,并开始介绍瑞典、波兰的作品。
第六卷中的翻译作品共17部,又比前一卷的译作有所增多,同时译者也有所增加,周作人、沈性仁、刘叔雅、震瀛、胡适、张黄、起明、苏菲、高一涵、朱希祖、沈钰毅、天风、邹诩,共出现13位。首次出现丹麦、南非、波斯的作品译本。其中胡适重译《希望》原著为波斯国Omar Khayyam的作品,但中译本是转译自英国诗人Bitzgerald的译作。《奏乐的小孩》附有原文并给出两个版本的中译本,这种情况在《新青年》中是首次出现。
第七卷译作15部,首次出现挪威的作品,剧作家卞尔生的《新闻记者》。主要译者有张崧年、任鸿隽、周作人、胡适、鲁迅、沈性仁、李泽章。周作人的译作仍然最多共有5部。第四号为人口问题号,刊登了《人口论底学说变迁》是一篇节译的论文。第六号为劳动节纪念号,有两部俄国关于工人问题的译文《职工同盟论》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
第八卷的译文达到了顶峰共有60余篇,译者也有近20位。本卷增加了“俄罗斯研究”这一专栏,内容涉及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且此仅部分译文就有三十余篇。第八卷不仅仅增加了这一专栏表现出对“俄罗斯”的偏爱,其他翻译内容也多多少少涉及到俄罗斯,如《罗素论苏维埃俄罗斯》、《游俄感想》、列宁的演讲《民族自决》等。
第九卷共有翻译作品21部,同上卷相比文學翻译作品多了很多,《西门的爸爸》、《夏天的黎明》、《一队骑马的人》、《杂译日本诗三十首》、《颠狗病》等多部作品。其他作品仍然多涉及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三、《新青年》中翻译的两个阶段
第一卷至第五卷是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逐渐转变。薛琪瑛翻译的《意中人》可以说是其中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翻译的,但其白话的使用也并没有那么彻底,除在句尾“也”助词的出现以外,它的背景描述仍是使用文言文。白话文的大力推广始于二卷五号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但在具体使用上还并未完全占领市场,如胡适在第三卷《二渔夫》是使用白话文翻译的,而《梅吕哀》则是文言文;第五卷刘半农的《译诗十九首》中“村歌”(Village Song),“海德辣跋市”(In the Bazaars of Hyderabad),“倚楼”(In a Latticed Balcony)是使用文言文译出,海滨(The Seashore),同情(Sympathy),狗(The Dog),访员(The Reporter)则是使用白话文所译。 第六卷到第九卷为转型阶段。“大约自第5 卷起, 编辑部开始采取轮流编辑办法。第6 卷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6 人轮流编辑, 6 人均为北大教授。”(王奇生,2007)前几卷仅从翻译作品中可能看不到任何思想倾向,但从第六卷开始出现了关于俄国政治革命的翻译作品,如《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职工同盟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等。表现最为明顯的是在第八卷“俄罗斯研究”这一专栏,绝大多数为翻译作品,涉及俄国政治、革命、社会各个方面。如果说第八卷的内容是轻描淡写,那么从第九卷翻译作品中可以直接看出其思想倾向,即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如《社会主义国家与劳动组合》、《无产阶级政治》、《马克思学说之两节》、《俄罗斯革命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上所谓“过渡期”》等。
“鲁迅首次发表译作的《新青年》七卷1 号,是后期《新青年》的一个转折点。······胡适逐渐淡出《新青年》,周氏兄弟的时代开始。特别是从翻译的角度看,周氏兄弟——主要是周作人——取代了胡适在《新青年》的主导地位。”(赵稀方,2013)周作人的译作有《玛加尔的梦》、《译诗二十三首》、《深夜的喇叭》、《小说三篇》等,多为俄国文学,在介绍俄国文学方面有着巨大意义。
四、结论
《新青年》虽然不是纯粹的翻译期刊,但从以上分析总结中可以看出翻译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新青年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端,《新青年》的翻译, 又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历史的发端”。(刘献彪,1983)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也在顺应时代变化,并在文学革命阶段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除文学以外,其中还有众多关于科学、哲学、政治、革命等方面的翻译作品,在输入新思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J].外语教学,2011,32(01): 90-93.
[2]任淑坤.论“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4):55-57.
[3]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01):21-40 158.
[4]赵稀方.《新青年》的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13,34(01):38-44.
[5]刘献彪.《新青年》与外国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83(0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