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省民族宗教委、省旅发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机遇,以科学编制建设规划为龙头,以保护和建设特色民居为重点,以培育特色产业为亮点,以传承民族文化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线,突出特色,依据目录编制实施《云南省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规划(2013——2015年)》,到今年年末,将在全省新建成150个左右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使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成为云南旅游的名片、民族团结和谐的示范、展现美丽云南的窗口。
  民族特色村寨是选择以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总户数不低于30户、传统特色民族不低于60%,民族风情浓郁、保护价值较高和生态环境良好的民族聚居村寨、传统村落和旅游特色村为建设对象,围绕城市周边、景区附近、交通沿线、农业观光、民俗风情进行布局。原则上每村由云南省民族宗教委补助100万元、省旅游发展委补助50万元、州市人民政府配套50万元,并整合省住建厅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共同投入建设。


  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已成为云南省特色村庄体系中的亮点、村庄建设规划深入修编的试点、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示范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民族特色彰显的样板,初步形成连通城乡旅游市场的特色旅游格局,大幅提高特色旅游从业人数,实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年来,省旅发委累计投入30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建设了200个旅游特色村,其中有138个是少数民族村寨;投入5000万的旅游发展资金建设了10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各地充分利用省级补助资金,发挥其“药引子”的作用,整合多方资金用于旅游特色村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累计争取到省民民族宗教委、交通、扶贫、文化、农业、林业、水利、经贸、金融、广电、农办等多部门资金8.07亿元和社会资金26.77亿元来发展乡村旅游,1元的旅游发展资金撬动了128元的综合投入,达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带动了旅游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全省接待乡村旅游者从2009年的3342.35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6672万人次,年均增长18.25%。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09年的46. 1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41亿元,年均增长27.73%。
其他文献
清晨的阳光越过万仞关,照射着勐弄坝子,龙门寨也在阳光中苏醒过来,显出勃勃的生机。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上“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玉门关是春风难度的话,那么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万仞关则是岁岁年年都被春风笼罩着,热带丛林把曾经的边陲雄关隐匿得无影无踪,只剩下饱经沧桑的“天朝万仞关”几个石刻大字在讲述着历史。  古人说过“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地处极边的盈江县自然称得上“八极”,而这次将去拜访的万仞关早在多年前就已
期刊
如今保存完好的滇南胜境坊正是古代西南地区最高级别的关隘牌坊,九层斗拱,飞檐翘角,歇山式屋面。前后两对石狮凌驾于过往行人之上,仰望石狮姿态,威严肃穆。最神奇的是前后两对石狮朝滇的两只,呈黄土色,石质干燥,而朝黔的两只覆满青苔,石质潮湿。相传这样奇特的现象正好印证了贵州潮湿多雨,云南干燥风大的气候特点。而更为科学的解释则是因为此地大多数时候会下东向雨,这样一来,朝东面的石狮经常淋雨,而西面石狮则很少淋
期刊
从昆明通往滇西的古道上,第一座关隘是碧鸡关,第二座是老鸦关,第三座就是炼象关。如今,前两座关已不存,只留下地名供人查考,只有炼象关几经风雨,仍然在禄丰县的羊老哨坡脚下巍然耸立,为迤西古道留下点点痕迹,不至于完全泯灭在历史的苍茫之中。  也许是许多年没有人来凭吊这条古道,天空竟飘起雨来,为我们增添了一丝悲凉。在田野中穿行了半个多小时,转过一个小山包,脚下不再泥泞,突然发现走在条青石板的大道上。宽5尺
期刊
她是云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经被冠以一个王国的名字存在三百多年;她长期是云南的经济文化中心,直到今天,她的名字依然被众多中国人所熟知。她就是大理,她不仅是苍山洱海、风花雪月,她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一直以来,穿行在横断山区的悬崖峭壁和大江长河之间的马帮人,都将她视为冒险途中最温暖的港湾。  南方丝绸之路由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组成,这三条道路的唯一汇集点就是大理。与此同时,茶马古道
期刊
山里,苍劲有力的一棵老树,正是花树脚村名字的来源。冬日的阳光下,这棵近千年的老树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形态挺拔,枝干硬朗,树皮糙沉苍白。然而仔细一看,树梢顶端已经长出嫩绿的花苞,蓄势待发。几位身着藏青色传统服饰的彝族妇女在正午农闲之余,闲散随意的坐在花树下的岩石堆上,聊家常,晒太阳。  在宣威市区旁的东山深处有一座叫“花树脚”的村庄,村庄因树而得名——生长在花树脚下的村庄。这棵花树也叫芙蓉树,学名滇藏
期刊
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传颂着工农红军于长征途中和彝家人民结盟的佳话。奎香乡后山村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三进三出开展著名乌蒙回旋战的地方,也是滇东北彝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的自然村寨之一。  后山,共有129户村民,全村建有总面积2200平方米的大广场和64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村199户统一白色外墙,红色门窗的特色民居围绕在大小广场周边。彝族是热情奔放的民族但凡大小节日“跳歌”“跳乐”“打歌”必不可少
期刊
陈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2014年政府工作作了回顾,并对2105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作了安排部署。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改善群众生活,奋力抗击自然灾害,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统筹抓好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报告》中指出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把云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期刊
石峰,原名石新明。1968年出生于云南云县,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多次在《中国书法报》《写字》《云南日报》《影响力》《云南味道》《昆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多次参加书画捐资助学义卖活动。作品曾被新加坡、泰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韩国等国家友人收藏。2009年10月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云南十人书画作品展”。2010年春节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石峰书画展》在昆明市昙华寺举行,有书画
期刊
一次难得的机会,使我得以驾车驶过这条著名的路,只不过,我是反向而行,由印度的加尔各答起始,向东穿越孟加拉和缅甸,进入云南西南,最终抵达昆明。  很多年了,两千多年前吟唱“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的汉人,一百多年前深入“夷方”瘴疠之地的一些云南马帮商人,七八十年前一个漂泊的文人艾芜,都在这条路上走过,当然,七十多年前英勇的中国远征军同样走过。而最近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条被人们
期刊
杨小华,1960年3月生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江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德宏州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书画院特聘画家,北京东篱书画院副院长。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不少作品被国内外报刊选登或收藏。  看杨小华的绘画,就像来到了彩云之西的德宏,一切是那么美丽质朴、和谐自然而又热情洋溢……在他的绘画中,很自然地融入了滇西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