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材料”课程课堂评价标准探析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现行的课堂评价标准是不完整的,它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视野的开拓以及职业荣誉感和道德責任感的形成。以“服装材料”课程改革为契机,探讨课堂评价新标准。力求以评促改,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作用,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服装材料”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任务训练
  作者简介:车顺花,女,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服装材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9-0074-03
  服装材料是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结构工艺设计的根本和载体。然而,当前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对“服装材料”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为了促进“服装材料课程”改革目标——“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的积极实施,本文结合“服装材料”课程的特点,从原有“督导、同行听课打分”的评价方式着手分析,探讨“综合能力目标、任务训练与学生主体”的课堂评价新标准。
  一、高职“服装材料”课程特点
  “服装材料”是服装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服装用纤维、纱线、织物、面料及辅料等,较详细地讲述了服装材料的分类、性质、特点和用途,同时,也介绍了服装及其材料的保养和整理、再造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明确了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制作中的意义及作用。
  (一)学生生源类型多样
  从对高职各院校服装专业历年的生源调查和了解来看,高职服装专业的生源主要以普高生和对口生为主,还有极少数的“3+2”转段中专生。生源不同,学生对专业课的态度也不同。大部分普高生思维活跃,对服装材料的学习兴趣较高,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自控能力较差,较多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对口生从职业学校考来,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但不太重视一般的专业基础课,普遍存在着学习能力薄弱、学生职业目标模糊、自觉性较差等问题。[1]
  (二)内容涉及学科广泛
  “服装材料”课程是服装类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它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宽。服装材料是将服装的技术与商品两个基本属性联系起来的纽带,而“服装材料”课程对材料性能的介绍必定涉及到纺纱、织造、印染和整理工序,对材料的保养和整理也会受设计、工艺、营销和心理等因素影响。每一种工序或每一个影响因素又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服装材料”课程的内容及其广泛。
  二、传统“服装材料”课程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
  课堂评价的常规标准是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教学材料是否齐全,授课语言是否简练清晰,板书布局是否规范美观,授课内容是否有足够的深广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否合理以及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2]这些现行的课堂评价标准基本是以教学评价标准来代替,因此,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注重专业能力评价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目标上,专业能力是根本,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是关键。原有的“督导、同行听课打分”评价方式,重点在教师教学材料及教具的准备上。课程设计时,主要凸显获得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型和针对性。因此,即使教师自身专业基础强、业务能力高,对于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学习、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力等的评价,也有所忽略,而认为这些都是公共基础课的范畴。这就直接导致课程能力目标评价基本等同于课程专业能力评价。
  (二)不同生源一视同仁
  现行的课堂评价,由于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一刀切,因而直接忽略了生源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的问题。既然普高生与对口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就不适宜用统一的标准、模式施教。而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限于师资、管理等方面的难度,学校对大部分服装专业的学生,仍采用统一的授课、考核和评价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甚至会对“服装材料”课程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三)传统评教形同虚设
  大多数高职课程仍采用“听推门课+网上评教”来概括整门课程的质量。这种评价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自我感觉讲得可以,学生评教分数也不低,但实际在后期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并不理想。首先,对于“随机抽样听课”,教师会提前做好准备,这就不乏有“表演”、应付的成分;其次,普高生和对口生长期处于一刀切的教育体制下,习惯了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对课程进行反馈和思考;再次,评教过程中,学生受情感因素干扰较大,认识不全面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公正,[3]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新时期“服装材料”课程课堂评价建议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具有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课堂评价对高职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导向作用,课堂评价标准应贯穿整个教学设计。本文从“能力目标、任务训练与学生主体”三个方面,探析“服装材料”课堂评价新标准。[4]
  (一)教學目标上突出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5]
  与其它服装专业课相比,“服装材料”的实践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并不算少,但我们却时常听到服装设计教师抱怨学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材料底子薄。这是因为传统“服装材料”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以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为课程的实际目标,就连课堂上的问答习题也是为了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而设,这使得学生误以为“有了知识,就有能力”。殊不知专业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却是无法传授的,尤其是独立学习、自我完成某一项工作的能力必须逐步培养。
  服装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对“服装材料”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熟悉,所以,在高职授课时,可尝试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培养学生承担和建立社会关系的能力。“服装材料”是一门植根于纺织,却又向服装靠拢的特殊学科。因此,在新授知识之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去纺织厂观摩,实地学习各种纺织材料的形成过程。这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服装材料的理解,而且会使学生在不同工作岗位和环境中,感受到不同行业之间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这也可以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   在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中,应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目标的评价,也就是要求教师以职业技能为导向,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在技能评价中看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效果,同时,也要注重课程形式上学习方法和职业道德的引导。一堂好课就要兼顾这三种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储存、记忆和再现。
  (二)教学过程中引入任务训练
  学生能力的获得需要依靠训练的方式,而不是靠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或者问答习题。以往“服装材料”课程教学中的训练方式主要以“实验”为主,实验的过程也多半是对结论正确性的验证,而不是为培训能力而设。既然能力只能训练,那么,就应该用做事来训练,即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
  “任务”的引入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以达到驱动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明确学习目标,将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任务”处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講授“常用服装面料”这一部分内容时,传统的教法是教师先理论讲解各种绸面料的特性,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面料进行实验,验证手中面料是哪一种。虽然学生表面上学会了对于服装材料的区分,但在后续专业课(比如“服装设计”)的学习中,遇到具体款式设计时,对面料的选择仍是很茫然。因此,在讲授“常用服装面料”时,教师可先引入任務——设计一款高档女士礼服;然后,提供塔夫绸、双宫绸、绵绸三种面料,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选择塔夫绸的原因,带领学生学习绸类面料的各种知识,并根据所选面料绘制出款式图和效果图加以展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兴高采烈地跟随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由此看来,知识是完成任务的工具,但知识本身并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为“做事”服务的工具。在新的课堂评价标准中,要关注学生能否跟随教师完成课堂任务,以及任务完成后,学生能否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职业道德感,并获得实际成果。
  (三)教学效果上强化学生主体
  以往在“服装材料”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大多照本宣科,即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解,理论与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表现为“知识+练习+作业”的模式,最后进行理论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开始于课程实训实验操作,终止于课程考试结束后分数的高低。对于课程实施及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逆来顺受”,对学习过程和考试结果不加询问。这其实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屏蔽”的表现。
  高职课程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因为职业能力不是在课堂讲授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训练出来的。“强化学生主体”不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也不是只看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而是要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充分行动起来,是否真正动手动脑训练起来,能否对自身学习所得进行深入思考反馈,是否通过任务完成在能力上获得实质性提高。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来评价教师“教”的水平。
  因此,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隐性学习效果的评价,比如学习态度积极与否,课堂活跃程度如何,是否有学习收获,以及能否利用所学技能在后续“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中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课堂评价的最终标准是教学效果,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学生和课程的协同发展。现行的课程的评价打分项目主要包括:教学是否符合计划进度;专业内容是否熟练;重难点是否突出;多媒体使用是否得当,等等。在实际评价中,不能用一次课或几次课的质量来推断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只要是教师设计合理,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并反馈,在综合能力上有显著提高的课,都是一门好课。课堂评价标准的完善与实施应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学理念改革为指导,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保障。只有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作用,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大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贤春.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 2006(2):81-85.
  [2] 栗家言.高职课程教育的评价标准[J].职业教育,2013(8):207.
  [3] 王婷. 论学生在高职课堂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J].职教论坛,2013(23):44-46.
  [4]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9.
  [5] 戴谷芳.德国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及其启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152-155.
  [责任编辑 盛 艳]
其他文献
12月25日,国家发布了《2019年进出口暂定关税等调整方案》,将从2019年1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中国橡胶》整理发现,天然橡胶及合成橡胶等原材料对部分国家
摘 要:培养高职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对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当前高职学生创业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创业核心竞争力的欠缺是其主因,并从立足专业夯实创业基础、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和培养创新创造力三个方面提出应对办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7-0044-03 
分析了国内外稀土顺丁橡胶的生产现状,指出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
尼日利亚政府为了优化行政管理行为 ,提高行政效率与责任感 ,增强政府对公民的回应性而全盘照搬了西方“三权分立”的行政模式 ,但其效果却是腐败行为层出不穷 ,这就提出一个
摘 要:德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发挥技术育人、专业育人、德育育人的合力作用,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之中,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探索德育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把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德育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德育教育与经典教育相结合。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旨在提高人的素质 ,挖掘人的潜力的过程。它具有其他资源开发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综观我国有些单位和企业 ,虽然都在逐步强化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和
摘 要:高职生物类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可更好地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增强专业技能教学水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方面,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实践教学案例,拓宽学生眼界;有利于引入企业标准操作规程SOP以规范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应抓住赴企业的机会,有效进行挂职锻炼。  关键词:高职;生物教师;挂职锻炼;课程改革;教学情境;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
摘 要:中职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要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化工原理;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红芬,女,江阴市徐霞客综合高级中学讲师,主
2014年5月31日,“2014光电子与光通信技术产业协同创新高峰论坛”在我校图文信息中心201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市通信行业协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光电子
江苏邳州人,1981年9月出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2007-2010年,在南昌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0-2013年,在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