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qing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是“虚实”章法之理,虚实运用于中国山水画中,能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空灵之境。虚实与空白不论是在中国山水画中,还是在山水壁画中,都使艺术家主观创造性得以自由发挥。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虚实 现代山水壁画 气韵
  
  一、中国山水画中“虚实”问题的回顾与探析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哲学画,它探索和表现的是人心灵内部的信息,是人心与物理的契合,是一种内在美的显现,画家借江山河海等大自然中的存在物来传达一种普遍的意,如诗意、禅意、人意等,是画家对人生世相、宇宙自然等一种最高层次的感悟与把握。
  谈到中国山水画不能不谈笔墨精神,而谈笔墨精神,又不能不提虚实问题。空白和虚实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空白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中国古代画论中称之为“无画处”。在中国山水画里,它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画境,是人们欣赏时“联想”与“畅神”的精神体验的空间媒介,被历代山水画家所重视。所谓虚处,就是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心的关系,身与性的关系等等;实处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中国古代所谓的画分四格,即能格、妙格、神格、逸格,我认为就是从画家对虚实处理的不同着眼而分出的高下。
  中国山水画的三段式构图,间隔之处虽无笔墨,是空白,但“唯道集虚”,那“虚白”并非真空而是由于有笔墨处——“非虚白”内容的“暗示”的一种“推动”,桀骜不驯“虚白”并不是空无,却凝聚着一种见不到而可以幻觉到的存在:气韵。
  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即虚实章法之理。这里的虚,并非“空白”,但空白必须是虚。画面之“虚”营造了画面的意境,因而画面之“虚”成了控制画面的主体;如果没有“虚”和“空白”之地,“实”则无神,意境全无。被称为“剩水残山”的南宋马远、夏圭山水画大多取自然景色中的一角半岩或半截树枝,画面大部分留出空白,构成远水平旷,令人看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除一叶孤舟和老人垂钓外,周围一片空白,虽然一片空白,仍让人感到四周江水宽泛。再观李可染的山水画,其特征多积墨,然而妙处就在于从大块积墨布局中偶尔透出一片空白,豁然开朗。潘天寿曾作过简要的解释:“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空白是艺术的科学。”吴冠中在课堂上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往虚处画”。避“实”就“虚”是吴冠中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他说:“能超越物象的束缚,在‘悟’虚上做文章的,就有收获。只有描摹物象,在‘写实’上下功夫的,就画不出新东西来,很多人因此都陷入创作的苦闷。”的确,“悟虚”是进入艺术之门的入场卷,这就是中国人的艺术。
  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处理上看,无论画中形象多少,虚实总是伴随之中。山若实,水则虚,树若实,云则空,实处间以虚,以空白的对比,使境界清晰,引向深远。古代山水画中,无不体现虚实章法之理。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米芾的《潇湘奇观图卷》等,堪称当代山水画中虚实映衬的典范。重虚有技巧,但如果处理不好,极易空洞无物,而古代画家则巧会经营,以虚写实,使画面充盈、丰富,着墨甚少,然而精妙笔墨,以少胜多,不愧为一幅幅出奇传神的杰作。
  中国山水画所用的基本材料为纸、笔、墨。画中的墨成了自然中的黑,画中的纸成了自然中的白,中国绘画题材上有一些风靡画坛的黑色现象,如墨竹、墨兰、墨梅、墨石、墨菊、墨牡丹等。用墨画完物象之后,再采用留白法。因此,我们应把画面空白也当成审美对象,像对待审美物象(黑)一样重视空白的审美价值。白即虚,黑即实,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示。
  虚实之妙巧用于中国山水画,便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空灵之境。
  二、现代山水壁画中“虚实”问题的探析
  选择山水景物作为表现内容来进行创作,不同于在绢、纸上作小幅的山水画,这是由山水壁画的实用功能和观赏要求所决定的。在大幅壁画上,不是靠景物的扩大堆彻来完成画作的,而是要从环境、材质、视觉效果等诸方面着眼。
  壁画中的山水景物不可能像在纸上那样以奇特、灵活、不全来构图,不能用大片的“白”和“虚”来处理画面空间,因为壁画巨大,如果画面上出现大面积的“虚白”,在观者移动了视角之后,很可能会造成观赏时出现的视觉空白区域,从而失去对一幅画的完整感受,装饰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如山水壁画在现场空间实体前与展览中的小幅山水画效果相比相差极远。也正如在收音机里听交响乐与在现场所产生的感觉不一样。它的体积、容量愈大,缩小后的实物给人的感受就越不相同。敦煌壁画中,古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用丰满的构图,“全”而“到”的显象,把壁画充实得浑然一体,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局部看,它都能给观者一个完整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这一“全”而非留大量空白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后人所学用。画家袁运甫所绘的《山魂水魂》(花釉陶壁画),画面就很气派,就像一幅特大的宽银幕,许多山泉、瀑布、溪水、急湍汇在横贯全图的江河大川,他的《巴山蜀水》(丙烯壁画)以长江为题材,描绘了从重庆至万县、白帝城到夔门的壮观景象:重峦叠嶂、急流飞湍,气象万千。只有看了这样气派的山水壁画之后,我们才能真正悟到:做学问,研究问题应如百川灌海,不应该眼光狭隘,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和开阔的胸怀。
  虚实在一切绘画中都存在。山水壁画中的虚实有其特定的处理方法。实是壁画在绘制过程中包含的对虚的处理。中国画的虚可借空白来完成,比如对水、云、气,都借留白来达到意到笔不到的境界,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前面已探讨过。而壁画的多种材质的运用,就不可避免地要画到实处,也就是以实当虚,“实”也就成了壁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工笔重彩山水画,以线条造型,以晕染分面,无处不实,无处不到,才能完整,逸笔草草之作是不能胜任的,它的虚实关系是由所描绘物象之间主次对比,线条的疏密对比,色彩的明暗对比因素而产生的。袁运甫的《巴山蜀水》(丙烯壁画)、《长江万里图》(丙烯壁画)、《万里长城》(丙烯重彩画)、《山魂水魂》(花釉陶壁画)等几幅山水壁画的创作,无论是画面的安排,陶瓷的造型,以及许多技艺的手法运用都与中国山水画不同。壁画大色块中有思绪,想象、幻觉、情绪与大山大河结构为一个崇高的整体,或博大,或深邃,以寄寓天人合一精神的现代性和象征性。总之,精神大于形式,主题高于客体。这种山水壁画采取铺天盖地的满构图,或者“宽银幕长镜头式”的大特写,不论是黄河、长江还是高山,都是其心、其意、其情的化身。
  虚实与空白不论是在中国山水画中,还是在山水壁画中,都使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得以自由发挥。山水壁画可以根据特定的时空观,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情节集中于一起,加强了时空跳跃的连贯性。中国山水画扩大了艺术创作的回旋余地,能放开思路,尽心驰骋,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性为核心,对精选而得的画材反复构思,寻找对实景物体的新颖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表现方式。
  山水壁画中对虚实方法的处理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西方绘画重写实,追求自然物象的准确与真实,认为在画里留空白,就是不完整,因此整个画面都是满的,所画出的是对象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袁运甫就是从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博采之长,从中西画法的融合中创造出了颇有自己特色的山水壁画。
  “空白”之处,常是虚玄空灵所系。西画认为空白即不完整,而中国山水画里的“虚象”给人想象的无限可能,“无笔墨处,竟成妙境”。“空白之处”,岂不常是: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或“雨雪纷飞,冰天雪地”。这一切,皆因“虚象”而生。中国的山水画家作画是借对虚象的描摹来“传神写照”,故写神是“愈虚愈灵”,唯虚玄方更宜气韵。这可能就是毕加索说的“只有中国人懂艺术”的主要原因。
  油画要用油画的手法表现,版画要用版画的手法表现,中国山水画要用山水画的手法表现,山水壁画要用山水壁画的手法表现,这样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现在有一种改造中国山水画采用西方、甚至完全采用西方现代派的做法,根本没有一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这样的道路行不通。继承传统,包括继承什么,继承哪一部分,学习西方,包括学习什么,学习哪一部分,各人有自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于安澜.画史丛书·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2]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文物出版社,1981.
  [3]画史丛书·宣和画谱,P107.
  [4]郝伯特·里德著.刘萍君译.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其他文献
摘 要: 色彩风景写生课是绘画基础教学和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能使学生开阔眼界,接触大自然,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条件,活跃思维,促进求异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并准确表现客观物象色彩形态及其意蕴和专业实践能力,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培养目标。因此,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开展写生实践
摘 要: 布置作业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充分延伸和有益补充,可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解课堂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精心设计、合理布置好作业,才能完成好高效课堂的最后一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作业的设计疏于思考,不注重作业的科学性、合理性。初中语文课堂要达成高效课堂模式的教学目标,必须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克
数字音乐是一种通过数码组合并进行电子存储的音乐,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电脑或网络中并可随时运行,这种储存方式解决了传统音乐载体存在的储存介质易损及传播路径不佳的问题。现今,随着数字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音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发展迅速,相关从业人员已经在影视、文化、教育及餐饮等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工作,并且有逐渐增多之趋势,使之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
摘 要: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思想上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培养创新精神;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兴趣 教学方法    最近我发现很
摘 要: 文章作者通过分析史铁生在其散文《我与地坛》中对充满哲理的对于人生与痛苦的探索的心路历程,指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即人生而在苦难中顿悟与涅槃——找到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心路历程    一  既然死是在想通后无需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尊重。  ——海德格尔  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
摘 要: 通过分析《蝴蝶君》中被遮蔽的女性性别扮演和西方强势传统及其后所代表的东西方权力关系,本文作者对《蝴蝶君》“解构”或“不完全解构”等定论作出强烈质疑,并且认为剧本真正具有的是“伪解构”本质,不仅加重了西方对东方的固有偏见,而且是东方主义在新时代依旧顽强的体现。  关键词: 《蝴蝶君》 遮蔽 女性性别扮演 伪解构    一、引言  归置于当代中国的具体文学场景,一个特殊现象不能被忽视:文本言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在细节上下功夫,遵循“小步轻迈,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探究了这个思路:注重朗读,培养语感;注重积累,务实基础;注重比较,触类旁通;注重迁移,融会贯通。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朗读 积累 比较 迁移    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文言文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好文言文,可以让我们学习古人形象严谨的思辨能力
摘 要: 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一直是评论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卡夫卡的作品中呈现出的孤独、抑郁、困惑、徘徊、虚无和荒诞是他的主要艺术风格。《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更是体现了这些艺术特点。小说中的K经历了人生的荒诞,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在荒诞的现实中,卡夫卡表现的不是绝望而是在绝望之中追寻希望的勇气,本文从分析荒诞入手研究卡夫卡,去探寻主人公在绝境中挣扎与奋起的勇气,这一具有浓厚悲剧色彩
摘 要: 小说《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了女主人公海丝特一生为追求自由爱情而抗争的历程。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女主人公,从而揭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浪漫主义思想,同时也表明女性生而具有平等、自由和爱的权利。  关键词: 小说《红字》 海丝特·白兰 女性主义 自由 抗争    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创生性教学理念,本文从创生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怎样利用有效教学资源进行创生性教学等方面,对创生性教学理念进行诠释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创生性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新课程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的变革,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益,是教学实践者成功的标志。创生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