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古瓷收藏同好中,不少人在观念上存有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如重官轻民(重视官窑器,轻视民窑器)、厚远薄近(对远古高古瓷器特别看重,对近古的不感兴趣)、喜彩厌素(喜欢收藏彩瓷,不喜欢收藏素釉瓷)、求全弃残(苛求器物完整无缺,对虽有伤残然而文物价值高的也舍弃不收)、贪大舍小(只收藏大件器物,不愿意要小件器物)等等,其中有贪大舍小心态的人占不小比例。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小件古瓷有没有收藏价值?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我国历史上古瓷造型,大者奇瑰阳刚,小者珠玑柔丽,二者甄选孰取,各具风骚。总的来讲,远古时期,型制硕大,主要是适应生活实用,大件古瓷因烧造困难,产量有限,加之搬动容易破损,存世量相对盘碗类小件古瓷要少,工艺精湛的大件古瓷,收藏价值当然不菲。然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历代文献记载的古瓷名器,却往往以小巧而著称于世:晋缥唐绿之茶酒具及文具,五代柴窑器和秘色瓷器,宋代汝、官、哥窑器,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和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代康雍朝的珐琅器等等。同时,古瓷小器在艺术品市场常常有以百万元以上的价位成交而不胜枚举的事实,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它的收藏价值。1999年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小杯拍出2917万港元的价位,成为近10年国际艺术品市场瓷器拍卖价排行榜的第三位。同年在天津市蓝天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一对清代开光粉彩瓷鼻烟壶竟拍出11l万元的天价,在收藏界着实喧沸了好一阵子。
收藏古瓷小器,贵在小中见大,小中见精。小件器物,寸天厘地,要集造型、釉色、彩绘、刻画、烧炼等工艺于一体,精湛无瑕,绝非易事,有的甚至比生产大件器物还要难。笔者在多年的收藏活动中,格外留意—些在眼皮底下容易稍纵即逝的小件古瓷,颇有收获,现试举几件,与同好共赏:
清代釉里红五龙纹鸟食罐,器高仅2.3厘米,口径2厘米,胎薄釉润,器型优美。双圈系,圆底,全器裹釉支烧,底有小如芝麻花的支钉痕三点。在如此小的器物上绘制了四条游龙和一条盘柱团龙,靠近底处还衬以翻腾的水浪辅纹,意喻风雷相随,蛟龙出海,气势恢宏。龙鳞、龙须笔触细腻如发丝,充分展示了画工的鬼斧神工技艺。龙的布局为首尾相随追逐嬉戏,古传龙可相戏,不可相斗,相斗则乾坤遭灾,生灵涂炭。龙纹具典型的明末清初特征:有角(古说龙500年为角龙,1千年为应龙也即翼龙),五趾鸡爪,母趾与食趾相距较大,圆眼,头有毛,下颚有束须,鼻翼两侧长出对称双须,尾毛分叉。众所周知,釉里红的烧制对窑炉气氛要求十分苛刻,温度稍有偏差,发色不是偏黑就是晕散。但此罐的釉里红发色沉稳纯正,纤毫之处也清晰显现,即使是在窑炉工艺的科技水平大有提高的现代,在如此小的器物上要焙烧出极佳效果,也不是容易的事,真乃小器大作之上品。
元代龙泉窑青釉水滴,器高3厘米,长6.5厘米,宽5.3厘米,口径1.8厘米。先在胎体上雕刻折枝花纹,而后罩釉,凹处釉厚色深,凸处釉薄色浅,色差对比使纹饰自然毕现。器胎甚厚,挂釉粗放随意,靠足处露胎较多,元人粗犷拙朴风格如斯。釉色粉绿亮泽,口大流短,器膛宽敞,古人“尚用”(即以实用为主)均创意思想明显。
明代德化窑花口碗,器高6.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4厘米,足高l厘米。德化窑创烧于宋代,宋元时烧造青白瓷,至明代改烧白瓷,明清两代以独具风格的“猪油白”、“象牙白”瓷盛极一时,名声远播遐迩。此碗胎质洁白致密,釉质滋润如脂,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体,透明度极佳,釉色介于“象牙白”与“象牙黄”之间,纯净光泽,精美绝伦。花瓣为12瓣,寓意一花(碗)引来百花(12个月份的花卉)开,真是用心良苦,意蕴独到,其妙无比。
古瓷收藏爱好者,若有缘相遇小件古瓷精品,切莫因小而不为,应该毫不犹豫地收而珍之。

我国历史上古瓷造型,大者奇瑰阳刚,小者珠玑柔丽,二者甄选孰取,各具风骚。总的来讲,远古时期,型制硕大,主要是适应生活实用,大件古瓷因烧造困难,产量有限,加之搬动容易破损,存世量相对盘碗类小件古瓷要少,工艺精湛的大件古瓷,收藏价值当然不菲。然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历代文献记载的古瓷名器,却往往以小巧而著称于世:晋缥唐绿之茶酒具及文具,五代柴窑器和秘色瓷器,宋代汝、官、哥窑器,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和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代康雍朝的珐琅器等等。同时,古瓷小器在艺术品市场常常有以百万元以上的价位成交而不胜枚举的事实,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它的收藏价值。1999年在香港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小杯拍出2917万港元的价位,成为近10年国际艺术品市场瓷器拍卖价排行榜的第三位。同年在天津市蓝天拍卖公司举行的拍卖会上,一对清代开光粉彩瓷鼻烟壶竟拍出11l万元的天价,在收藏界着实喧沸了好一阵子。
收藏古瓷小器,贵在小中见大,小中见精。小件器物,寸天厘地,要集造型、釉色、彩绘、刻画、烧炼等工艺于一体,精湛无瑕,绝非易事,有的甚至比生产大件器物还要难。笔者在多年的收藏活动中,格外留意—些在眼皮底下容易稍纵即逝的小件古瓷,颇有收获,现试举几件,与同好共赏:
清代釉里红五龙纹鸟食罐,器高仅2.3厘米,口径2厘米,胎薄釉润,器型优美。双圈系,圆底,全器裹釉支烧,底有小如芝麻花的支钉痕三点。在如此小的器物上绘制了四条游龙和一条盘柱团龙,靠近底处还衬以翻腾的水浪辅纹,意喻风雷相随,蛟龙出海,气势恢宏。龙鳞、龙须笔触细腻如发丝,充分展示了画工的鬼斧神工技艺。龙的布局为首尾相随追逐嬉戏,古传龙可相戏,不可相斗,相斗则乾坤遭灾,生灵涂炭。龙纹具典型的明末清初特征:有角(古说龙500年为角龙,1千年为应龙也即翼龙),五趾鸡爪,母趾与食趾相距较大,圆眼,头有毛,下颚有束须,鼻翼两侧长出对称双须,尾毛分叉。众所周知,釉里红的烧制对窑炉气氛要求十分苛刻,温度稍有偏差,发色不是偏黑就是晕散。但此罐的釉里红发色沉稳纯正,纤毫之处也清晰显现,即使是在窑炉工艺的科技水平大有提高的现代,在如此小的器物上要焙烧出极佳效果,也不是容易的事,真乃小器大作之上品。
元代龙泉窑青釉水滴,器高3厘米,长6.5厘米,宽5.3厘米,口径1.8厘米。先在胎体上雕刻折枝花纹,而后罩釉,凹处釉厚色深,凸处釉薄色浅,色差对比使纹饰自然毕现。器胎甚厚,挂釉粗放随意,靠足处露胎较多,元人粗犷拙朴风格如斯。釉色粉绿亮泽,口大流短,器膛宽敞,古人“尚用”(即以实用为主)均创意思想明显。
明代德化窑花口碗,器高6.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4厘米,足高l厘米。德化窑创烧于宋代,宋元时烧造青白瓷,至明代改烧白瓷,明清两代以独具风格的“猪油白”、“象牙白”瓷盛极一时,名声远播遐迩。此碗胎质洁白致密,釉质滋润如脂,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体,透明度极佳,釉色介于“象牙白”与“象牙黄”之间,纯净光泽,精美绝伦。花瓣为12瓣,寓意一花(碗)引来百花(12个月份的花卉)开,真是用心良苦,意蕴独到,其妙无比。
古瓷收藏爱好者,若有缘相遇小件古瓷精品,切莫因小而不为,应该毫不犹豫地收而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