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游戏教你如何爱孩子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aini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哪有父母不想好好地爱孩子?可是,却往往有心无力,“爱”的幌子背后,却是深深的伤害。古国治和妻子余惠贞及儿子古峰来到济南,两天的课程,让家长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和孩子,学习如何真正地爱孩子。我有幸受邀倾听了课程。
  
  家庭也会伤人
  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太简单啦,家长们七嘴八舌给出了答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最放松的地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似乎,家是每个人最美好的向往,最神圣的天堂。可实际上真是这样吗?古老师说——
  家是温暖的港湾吗?似乎家里面的暴风骤雨比外面的风浪还要猛烈得多;
  在家里哪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写作业、做家务、不许哭、不许闹;
  ⋯⋯
  家理应是每个人放松疗伤的地方,可现在的家似乎没有这么理想。“原来家庭也会伤人!”王妈妈感慨。古老师的到来,正是要让大家认清这个现实,从自身开始改变,让家真正变成人们心中向往的“温暖港湾”。
  
  再来做次小孩
  不当小孩很多年,大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做小孩是什么感受。
  学员们“剪子包袱锤”,决定谁当“家长”谁扮“小孩”。 灯光变暗,“小孩”蹲下,“家长”站立。我胜出,伙伴小曹只好蹲下,我“巍峨”地站在他对面。我用手指着他,面无表情,他已经慌张地不敢看我了。
  我这个当“家长”的哪能这么轻饶了他,大吼起来。
  “还看电视,都近视了还不知道爱护眼睛!”
  “快写作业!别玩了!”
  “还吃这么垃圾的食品,看你都胖成什么样了!”
  ⋯⋯
  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平常温和的我怎么变成了这样?仿佛被恶魔附了体。那神态那语调俨然成了我妈训斥我的样子。而在我的怒斥下,小曹竟然哇哇大哭起来。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换成我当小孩蹲下,那一刻,看着墙一样的小曹站在我面前,他不说话我都想哭。我抱着头,用手捂着耳朵,努力摆脱他的斥责,他说了什么我没听清,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要听,不要听。”
  游戏结束,每个人脸上都是泪珠涟涟。仿佛,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严厉的父母和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会训斥别人又害怕被别人训斥。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经常做的事呢?“严厉的父母”责备“受伤的小孩”,总觉得他不够完美,做得不够好,要不停地努力,不停地甩着鞭子催自己进步。怪不得,我们看孩子时总是满眼的缺点,原来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这样看待人,包括自己!
  
  优点留下,缺点撕掉
  真正的爱,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可是要做到接纳,谈何容易?
  一张纸撕两半,左边写优点,右边写缺点。找优点,有些困难,就像挤牛奶,很费力:真诚、热心、善良。没了。找缺点,那在行啊,我们整天就干这个:长得不好看、不会打扮、丢三落四、表达能力不好、磨蹭⋯⋯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时间到了,还不停笔,终于逮着机会好好自我批斗一番,不畅快淋漓不罢休。习惯了用这种方式看自己,怎能不用这样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孩子?
  看看别人的,也都差不离:优点不超过三点,缺点都得十条以上。
  自我批评似乎成了传统,仿佛不批评不找缺点就显得自己不够谦虚。可是,批评的方式真能让我们进步吗?就像开头的小孩,光顾着逃离指责了,哪里还有能量去进步?人需要对自己基本满意,接纳、喜欢自己,才会愿意去发展自己。对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怎么会愿意花精力去培养呢?
  还是古老师的建议好:缺点,不用改,撕掉。优点,每天早晚各念一遍,当作早晚课。回去好好练习,有益身心!
  
  有效的沟通
  什么才是有效的沟通?
  只讲感受,不讲道理;
  不指责,从自身找原因;
  ⋯⋯
  王妈妈坐不住了,举手发问:“我知道遇到问题不要指责别人,先反思自己,我也是这样做的。可老公却是个总把责任往外推的人,一发生矛盾都是我承认自己有问题,他就顺水推舟地把问题推到我身上。我很害怕一直纵容他,会加重他指责别人的倾向。有天老公出差回来,带了挺多东西,让我去接他,结果我晚了五分钟,他就对我大发雷霆。我很不理解,不就晚了五分钟吗,至于吗?但他就是生气了,还气得胃疼,到现在半个月了,总说胃疼,说都是那五分钟造成的。我看他这样也很心疼,就对他说自己的情绪自己控制,不要指责别人,要反省自身。没想到,我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矛盾更激烈了。”
  古老师微笑着说:“不要指责和说教别人,要反省自己,咱们一起来看看你是否做到了?听你的描述,老公对你迟到五分钟表示很不满,可是你并没有接纳他的不满情绪,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晚了五分钟不值得这样生气’。可是,不管这五分钟在你眼里值不值得生气,你老公就是生气了,生气的情绪需要被接纳。你教育他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这是说教,虽然很对,却不会有效,他的火气会越来越旺,也是很自然的。情绪这东西是‘见光死’,一旦被接纳,就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被接纳,它会愈演愈烈,直到得到承认和接纳。如果你的心理能量够强,那就低头说:‘是的,都是我的错。’”
  王妈妈点头称是,回到座位上当即对一起来听课的老公说:“老公,那天我迟到了五分钟,是我的错。没有好好接纳你生气的情绪,也是我的不对。”老公嬉笑了一下,“这就对了嘛,你迟到是你的不对。”
  
  【小链接】:
  古国治,追随南怀瑾先生多年,帮助南老整理录音及讲稿,并创办老古文化出版社。古国治凭着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深入理解,结合西方管理心理学的智慧,构筑出一套针对中国人家庭关系及个人发展的培训模式。目前在全国各地授课:人性化管理、中国文化与心性修养、亲子教育父母成长、自我认知等课程。“最家长”亲子俱乐部“齐鲁父母学堂”将请古国治老师前来授课,敬请期待。
其他文献
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什么忙也没帮上,还落井下石?      儿子上大学后就“堕落”了  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父亲姓钱,某大学中文系教授。钱教授举手投足间既彬彬有礼,又有一种江湖汉子的豪爽之气。再扭头看钱夫人,虽然已人到中年,但身材修长、满面红光,呈现出来的样子明显要小于实际年龄。  再看看他们的儿子钱小乾,大学三年级,长得虎背熊腰,但却是一脸的阴云密布,跟他这个年龄应有的阳光面容相
期刊
我是一个单身母亲,儿子10岁时他父亲因车祸去世了,这些年一直是我们娘儿俩相依为命。我一直在打工,曾经同时打过三份工,整天不大着家,常常顾不上照顾儿子。不过我儿子非常懂事,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照顾自己,学习也没让我操心,从来都是自己完成作业,自己整理书包。三年前还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  这两年我家的经济状况好一些了,我也有了点空闲,就想多管管儿子的事。他平时住校,两周回家一次,我发现他五点
期刊
“一个人,在童年时是否得到妈妈足够的爱,从现在的体型就可以看出来。”身体饱满、柔软的人,得到的爱比较多。”孙瑞雪告诉大家,要尽一切可能爱孩子,给孩子自由。  “那我呢?”问话的小女孩一直很安静,现在她插话了。  女孩10岁左右,瘦瘦高高,婶婶陪她来的。女孩父母离婚了,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这个女孩没有得到很深的爱,看她这么瘦弱。”孙瑞雪怜惜地看着小女孩。    我知道的,你非常伤心  小女孩突然伤
期刊
我女儿六个多月,各方面发育都很好,只是我发现她特别爱吃手,即使喂饱了,她也会把小拳头往嘴里塞,给她拉出来,没一会儿就又放进去了,而且逮着什么啃什么。我觉得太不卫生,一看见就阻止她。可是我婆婆说小孩子就是这样的,在长牙呢,不用管,随她去就行。为此我们婆媳没少起冲突。我很担心女儿把病菌吃进肚里生病,可是又不能总看着她,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一叶知秋    咨询师: 宝宝从两个月左右就开始认知世界了,小
期刊
如果让孩子去给邻居送一封信,他会怎样?  如果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去送一封不知道收信人具体地址的信,我们会怎样?  这就是《致加西亚的信》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做人和做事情的态度。  在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交战期间,有一封急信需要送给古巴的加西亚将军。但是人们除了知道加西亚现在可能在古巴的东部以外,没有人知道任何其它的信息。  “到哪里能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美国总统麦金莱问。  站在一边的上校瓦格纳回答
期刊
摈除对预习的偏见  我们的思想左右着我们的人生走向,有什么样的学习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凡是学习不好的孩子,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就是学习习惯有问题。而这些最终归根于孩子的父母学习理念不正确,造成孩子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多,收益少。  有一种影响小学生学习成效的坏习惯就是不预习。  许多父母甚至一些老师都反对低年级学生预习。他们的理由是:  孩子不预习还不好好听讲呢,预习后对知识没有了新鲜感,不是
期刊
和孩子谈理想时,别忘了给他普及一下他理想的职业是干什么的。    儿子在家玩游戏,我劝诫说:咱们家就你在美国出生,不能从小贪玩,把我们进白宫惟一的入户指标浪费了。总统小时候要干些正事,比如砍了樱桃树然后勇敢认错啊什么的。你什么时侯看到总统传记上说:某某总统,从小胸怀大志,一有空就伏案玩“愤怒的小鸟”和“割绳子”。  他说:我不喜欢当总统,总统讲演太多,我嘴巴没这么快。确实也是,他没有他姐姐口齿伶俐
期刊
清明,咱老祖先的春游节目就一一展开了。咱也带孩子踏青放风筝吧!  “翩翩新燕来,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农历三月初,每当农家院落里再次传来熟悉的呢喃燕语,人们就知道,燕子归来了,又是该过清明节的时候了。  然而回忆童年我们会发现,小时候,每年给我们带来清明节消息的并非自天而降的归燕,而是母亲做的“燕子”。这种用麦面发成的燕子形状的面食,叫“子推燕”。传说春秋时有个人叫介子推,是随晋文
期刊
孩子长到一定岁数会问我们,他们是打哪儿来的。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以及我们自己的家庭氛围,我们会给出各种回答,这是“生命教育”。  然而孩子看待生命的态度,不仅仅与我们如何告诉他们的出生有关,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有生,还有死。给孩子解释“死亡”,也是生命教育。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方式也深深影响着孩子对生命的认识。  你想好何时向孩子说这件事了吗?在清明节这样一个日子。在孩子
期刊
海灵格先生的家庭排序告诉我们,家庭中每一个早逝的人,都为我们活着的人承担了灾难或不幸,所以,我们要纪念他们,并且对生命充满感恩。    对于妈妈而言,总有一些话题不知如何对宝宝言讲,比如说——死。儿子出生的第二天才睁开一只眼(另一只第三天才睁开),他转动着脑袋,透过那一道狭长的缝隙初窥天地,满脸的好奇与迷惑。到如今,他终于认得了日月星辰,分清了四季轮回,粗知了各类生物,一本正经地学大人说话做事。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