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努力的方向,遍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界进行着不断地深入地探索。文学领域的生态小说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达出作家们对现代化进程中深切的生态忧思。本文从对现代化的反思的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生态小说;家园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29-03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栖息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以至于精神世界的凋敝等等都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并发症而不断涌现。在这一背景下,一部分作家已经深深感到了这一危机的严重性,创作出了一大批作品,来表现诸如自然环境遭受迫害、人与环境,与动植物之间的不和谐状况,以及由此致使的人们价值观念发生的扭曲。这些起因于人类精神意识领域的绝对独裁,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工业文明验证了人类能力的强大,让人类享受到了前所有未有的现代文明,却也悄然破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文学领域,生态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揭露了现代化进程中盲目的思想和行为人类带来的恶果,生态小说作家们以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姿态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与批判显得弥足珍贵,现代化进程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思想认识的改变。正如李敬泽提到过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成果丰硕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何为‘现代化’,而土地是对现代化反思的有力的落脚点。”[1]土地、大自然与人是直接同一、不分彼此、同情同构的;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有意志的,不能一味消费和破坏。在生态小说作家的笔下,人类一直以来在自然界中的霸主地位被彻底动摇,人类同属于自然生态圈子的一员,失去了特殊主导地位。
新时期以来,文学领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局面,部分作家以自然为母题开始了全新角度的文学创作,生态思潮的潜流正在不断显现。作家张炜对田园野地的热衷渗透在了作家的骨子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表达着作家对城市文明的抵制,对大自然的深深的眷恋。在他看来,现代化进程的盲目推进,使“人成了单纯的商品经济的动物……商业扩张主义会在一切领域培养出一大批粗野的人,并最终让这些人统治我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将最后告别‘知书达理’的文明社会”[2]。作者一直以逃离地姿态寻找他心中深深爱恋的土地,但在《九月预言》和《刺猬歌》中,作者苦苦的寻找全部破灭,充满了自由的野地毁灭在了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之下。
《九月寓言》里的村庄和野地,自然而惬意,养育者善良真挚的人们,寄托着作者淳朴自然的美好期许。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座浑然天成的村庄,被掏空基座。作者心中的圣地变成了废墟,作者用创作记录了这座美丽村庄的消亡,小村人活泼泼纯良的天性、小村中清新的自然环境,甚至小村的贫瘠和落后、野蛮的打闹都显得那么美好,即便如此,那自给自足的生活,纯朴自然活泼泼的天性,都是煤矿工区所没有的。山村野地孕育了小村人的善良,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小村人至真至纯的优良品性,这是大自然才能给予的馈赠。在小说中,小村和矿区生活截然不同,一个是穿着胶筒皮靴吃着黑面肉馅饼,有澡堂洗澡的现代化的生活,一个是混杂着泥土气息,繁盛草木疯长的山野田园的生活。作者毫无保留地保护着原生态的小村生活,“生动描述了这些通过一个小村的历史和毁灭而体现出来的农业文化的命运,它所受到的空前的历史性的挑战,从而表达了自己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文化过度的历史转折中对民族深切的生存优思,寄托了对古老的文学辉煌的正面临悲剧性溃败的农业文明的深深眷恋。”[3]最初的小村,浑然天成,充满神秘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观念,安静而祥和;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后,小村里年轻人也改变了原来自由乐天的生活也开始去煤区做工,不必再吃烧胃的瓜干而穿上了和矿区工人一样的穿上了胶筒皮靴,吃上了黑面肉馅饼,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了村里其他人的羡慕并开始蠢蠢欲动一心向往之,物质生活的改变也改变了村里人的价值观念,浑然天成的小村在慢慢消失。作品中展示了作者对小村自然生活的歌颂,但强大现代化进程锐不可挡,无奈却无措。作家张炜说,小说中的很多事情都来自于他童年的记忆。在海滩的树林里“找到了极大的快乐。我在那里玩得入迷。直长到十四五岁我才离开林子,把小村藏到了记忆里。”然而“二十多年后我回到登州海角,特意去找林子和小村,什么都没有了。”[4]作者的态度是遗憾的无奈的,透过作品让人们体会作者深深的忧虑。
《刺猬歌》中,作者用奇幻的想象为我们编织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令人遗憾的故事。小说中利欲熏心的唐童父子为了最大限度的掠夺财富,不顾及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到处开金矿,河滩里到处都是他的地盘,盖起了终日散发着臭气的“紫烟大垒”,严重污染了村里原本清新健康的生存空间。主人公廖麦极力保护自己和妻子亲手开垦的农田和土地,阻止唐童父子贪婪的土地扩张,与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在金钱的利诱和推土机的碾轧下,廖麦的妻子和女儿变成了俘虏,放弃了抵抗,最终万般无奈的廖麦失败了,他努力保卫的家园毁灭在了隆隆的推土机下。唐童利用现代化机械和金钱成功扩张了领地,主人公廖麦再次失去家园,妻离子散。
现代化的步步紧逼让张炜笔下留恋乡土的人们失去生存的家园和精神家园,小说中矿区的存在虽然让一部分人富了起来,离开了村庄和家乡的土地,却也在工业文明浸淫下摧毁了小村村民们最根本最天然的精神寄托。作家阿来与张炜一样迷恋着家乡的土地,在他的《空山》中不无惋惜且无可奈何地描绘了一个活泼泼的小村是如何毁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小说中写到原始古朴的小村里要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发电站,并通过发电站来改善税收,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所付出的代价是小村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模式,整体搬迁,整个小村村址都将被淹没在二十多米的水线下。从此因为有了水库的存在,县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整个机村人将打破世世代代的传统生活。现代化的进程的势力是强大的,人力难为,不但毁灭了人类的生存家园,连动物的栖身之地都变得岌岌可危。李宁武的《落雁》讲述了一个生存环境遭到污染后一个大雁家族和一个仙鹤家族的悲惨命运。因为现代化进程的盲目发展,动物们的快乐家园出现了无数的工厂、楼房、公路,以及冒着各种烟雾的建筑,空气中散发着呛鼻的气味。清澈的湖水变了颜色,水面上漂浮着有毒的泡沫;湖边的青草变得萎黄,动物们吃下去就会拉稀;小湖泊也消失殆尽。生活环境恶劣,高贵的仙鹤失去了踪影,到处都是人,大雁们棲身地被占领被污染,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有着祖孙三代的大雁家族幸福快乐的生活被终结,为了求生存,这个大雁家族不得不举家迁徙,逃难的途中,大雁家族中的数只大雁纷纷死在了捕猎者的猎枪之下。一个绝望的大雁家族只能北上逃难,逃难途中衰弱的老雁因体力不支停止前行,年轻的小雁们在继续逃难的途中不是死在了人们的枪口之下就是被人类捉住当成了玩物。绝望的老雁悲凉地死去了,大雁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全部死去了,无法完成候鸟生活的小雁与被圈养了多年的呆鸭和呆鹅一起被圈定在牢笼里成为人类的玩偶。这只大雁家族的朋友——老仙鹤的家族命运更加悲惨。环境污染造成的动物们生存空间丧失,他们连一个后代也没能留下,那个高贵的家族彻底消失了。作者在小说中悲哀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将完全消失,无法留下一点痕迹,种族的历史将会是一片空白。这篇生动的小说通过动物的经历和视角展示了现代化进程的扩张所导致的动物生存境遇也急剧狭小的事实反思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残暴行径。动物命运如此,人们的生活也不例外,如此不计后果的扩张给人们最终带来的是什么?陈建功的《放生》描写了北京养鸟的老爷子沈天驄,自打住进楼房后就没地方遛鸟了。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周围全是高楼和马路,已经失去了鸟儿们栖息的环境,连遛鸟的环境也被遍地高楼占领,老人想到把鸟放生,在打车去香山放生的路上,司机师傅建议他拿到鸟市上去卖掉更加实惠,老人无语…… 生态小说展示了随着现代进程的推进,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用形象的画面再现了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传递出作家们深深地忧虑与反思情绪。冯骥才的《末日夏娃》(《小说选刊》1997年第12期)展示了未来的地球不计后果的高科技发展造成世界末日的来临,地球面目全非、满目疮痍,表达了对现代化过度推进的反思与批判。“高科技”占领了未来人类的生活全都生活,夏娃的敏锐地意识到了人类进步和进化的自以为是。随着生活的高科技,人类的进化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进化成的尖脸小矮人,而且性别模糊变得中性,个子只有到亚当腋下那么高。头发稀薄,脑袋是平的。眼睛变得细小,牙齿没了,嘴曝进去像老婆婆那样,倒三角形的下巴,已经失去了人的模样。身材上,骨瘦如柴,骨节很大,皮肤松垮,手指像豆芽。人类伟大的“创造力”震撼到了夏娃。人类的生活的伊甸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也不是欣欣向荣、万物和谐的景象。河水不再清新,山谷里堆满了垃圾。到处都留下了人们掠夺后的痕迹。绝望的夏娃想到了是高科技毁灭人类自己,毁灭人类的其实是人类自己。
现代化的进程带给人们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让人们不得不与过去诀别,在古老文化精神传承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断裂,追根难以溯源,返璞实难归真,如果说物质生活的改变还能接受,那么维系多年的古老文化精神的断裂很难接续。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自然环境被严重消费着。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是生态坏境的过度消费。山川风物早已变了昔日模样,生命之源的水,果腹充饥的食物,须臾离不开的空气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近年来,雾霾污染极大地困扰着民众生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工业发展、汽车尾气、生活垃圾排放,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却毁坏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这是个矛盾的存在,独具慧眼的作家们用事实证明了,不加遏制地肆意掠夺会带给人类怎样的结局。
作家冯骥才极具前瞻性的想象给人们设想了一个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进程后的生活场景,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幸福可言,反而是人类正在慢慢地失去蓝天、绿地与清澈的河流,如果不加制止地任性而为,最后终将失去人类自己,末日夏娃的结局似乎离人类并不遥远,如何构建双赢的生态文明,如何保卫曾经山青水绿的美丽家园,最根本的是要求我们该如何认识现代化,如何构建生态现代化的发展之路。除了冯骥才,还有一大批作家如一些作家将自己的视线投向大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和谐相处中感受最纯真、最原始的乐趣,追求精神上的复魅,以海结缘的邓刚,与黄河亲密接触的张承志等,还有亦秋、赵本夫等都在创作中表达了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切忧虑,以怀念自然美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来表达对美好家园遭破坏、自然环境被毁灭的强烈不满,并试图寻找现代化建设的最佳路径,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总之,文学创作的角度,作家们笔耕不辍的是对养育了自己的家乡的赞美与怀念,从中生发出渴望回归;生态文明的角度,作家们不无惋惜地表达着家园坏境遭受破坏的悲伤与无奈。其中,回归过去是作家们传达的最根本的主题,维系儿时的家园梦渴望生态文明是作家们努力表达的初衷。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自然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和谐共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呼唤绿草和蓝天,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应与生态建设同步,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必需将生态保护问题纳入到与社会发展并行的軌道上来,生态小说创作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参考文献:
〔1〕《无土时代》直面生态失衡、国土流失的社会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9-02-04(729)(2).
〔2〕张炜.我跋涉的莽野[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8-9.
〔3〕张清华.野地神话与家园之梦——论张炜近作的农业文化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2).
〔4〕孔范今,施战军.张炜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生态小说;家园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29-03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栖息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以至于精神世界的凋敝等等都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并发症而不断涌现。在这一背景下,一部分作家已经深深感到了这一危机的严重性,创作出了一大批作品,来表现诸如自然环境遭受迫害、人与环境,与动植物之间的不和谐状况,以及由此致使的人们价值观念发生的扭曲。这些起因于人类精神意识领域的绝对独裁,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工业文明验证了人类能力的强大,让人类享受到了前所有未有的现代文明,却也悄然破坏着生态文明的发展。文学领域,生态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揭露了现代化进程中盲目的思想和行为人类带来的恶果,生态小说作家们以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姿态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与批判显得弥足珍贵,现代化进程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思想认识的改变。正如李敬泽提到过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成果丰硕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何为‘现代化’,而土地是对现代化反思的有力的落脚点。”[1]土地、大自然与人是直接同一、不分彼此、同情同构的;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有意志的,不能一味消费和破坏。在生态小说作家的笔下,人类一直以来在自然界中的霸主地位被彻底动摇,人类同属于自然生态圈子的一员,失去了特殊主导地位。
新时期以来,文学领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局面,部分作家以自然为母题开始了全新角度的文学创作,生态思潮的潜流正在不断显现。作家张炜对田园野地的热衷渗透在了作家的骨子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表达着作家对城市文明的抵制,对大自然的深深的眷恋。在他看来,现代化进程的盲目推进,使“人成了单纯的商品经济的动物……商业扩张主义会在一切领域培养出一大批粗野的人,并最终让这些人统治我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将最后告别‘知书达理’的文明社会”[2]。作者一直以逃离地姿态寻找他心中深深爱恋的土地,但在《九月预言》和《刺猬歌》中,作者苦苦的寻找全部破灭,充满了自由的野地毁灭在了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之下。
《九月寓言》里的村庄和野地,自然而惬意,养育者善良真挚的人们,寄托着作者淳朴自然的美好期许。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座浑然天成的村庄,被掏空基座。作者心中的圣地变成了废墟,作者用创作记录了这座美丽村庄的消亡,小村人活泼泼纯良的天性、小村中清新的自然环境,甚至小村的贫瘠和落后、野蛮的打闹都显得那么美好,即便如此,那自给自足的生活,纯朴自然活泼泼的天性,都是煤矿工区所没有的。山村野地孕育了小村人的善良,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小村人至真至纯的优良品性,这是大自然才能给予的馈赠。在小说中,小村和矿区生活截然不同,一个是穿着胶筒皮靴吃着黑面肉馅饼,有澡堂洗澡的现代化的生活,一个是混杂着泥土气息,繁盛草木疯长的山野田园的生活。作者毫无保留地保护着原生态的小村生活,“生动描述了这些通过一个小村的历史和毁灭而体现出来的农业文化的命运,它所受到的空前的历史性的挑战,从而表达了自己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文化过度的历史转折中对民族深切的生存优思,寄托了对古老的文学辉煌的正面临悲剧性溃败的农业文明的深深眷恋。”[3]最初的小村,浑然天成,充满神秘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观念,安静而祥和;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后,小村里年轻人也改变了原来自由乐天的生活也开始去煤区做工,不必再吃烧胃的瓜干而穿上了和矿区工人一样的穿上了胶筒皮靴,吃上了黑面肉馅饼,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了村里其他人的羡慕并开始蠢蠢欲动一心向往之,物质生活的改变也改变了村里人的价值观念,浑然天成的小村在慢慢消失。作品中展示了作者对小村自然生活的歌颂,但强大现代化进程锐不可挡,无奈却无措。作家张炜说,小说中的很多事情都来自于他童年的记忆。在海滩的树林里“找到了极大的快乐。我在那里玩得入迷。直长到十四五岁我才离开林子,把小村藏到了记忆里。”然而“二十多年后我回到登州海角,特意去找林子和小村,什么都没有了。”[4]作者的态度是遗憾的无奈的,透过作品让人们体会作者深深的忧虑。
《刺猬歌》中,作者用奇幻的想象为我们编织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令人遗憾的故事。小说中利欲熏心的唐童父子为了最大限度的掠夺财富,不顾及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到处开金矿,河滩里到处都是他的地盘,盖起了终日散发着臭气的“紫烟大垒”,严重污染了村里原本清新健康的生存空间。主人公廖麦极力保护自己和妻子亲手开垦的农田和土地,阻止唐童父子贪婪的土地扩张,与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在金钱的利诱和推土机的碾轧下,廖麦的妻子和女儿变成了俘虏,放弃了抵抗,最终万般无奈的廖麦失败了,他努力保卫的家园毁灭在了隆隆的推土机下。唐童利用现代化机械和金钱成功扩张了领地,主人公廖麦再次失去家园,妻离子散。
现代化的步步紧逼让张炜笔下留恋乡土的人们失去生存的家园和精神家园,小说中矿区的存在虽然让一部分人富了起来,离开了村庄和家乡的土地,却也在工业文明浸淫下摧毁了小村村民们最根本最天然的精神寄托。作家阿来与张炜一样迷恋着家乡的土地,在他的《空山》中不无惋惜且无可奈何地描绘了一个活泼泼的小村是如何毁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小说中写到原始古朴的小村里要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发电站,并通过发电站来改善税收,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所付出的代价是小村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模式,整体搬迁,整个小村村址都将被淹没在二十多米的水线下。从此因为有了水库的存在,县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整个机村人将打破世世代代的传统生活。现代化的进程的势力是强大的,人力难为,不但毁灭了人类的生存家园,连动物的栖身之地都变得岌岌可危。李宁武的《落雁》讲述了一个生存环境遭到污染后一个大雁家族和一个仙鹤家族的悲惨命运。因为现代化进程的盲目发展,动物们的快乐家园出现了无数的工厂、楼房、公路,以及冒着各种烟雾的建筑,空气中散发着呛鼻的气味。清澈的湖水变了颜色,水面上漂浮着有毒的泡沫;湖边的青草变得萎黄,动物们吃下去就会拉稀;小湖泊也消失殆尽。生活环境恶劣,高贵的仙鹤失去了踪影,到处都是人,大雁们棲身地被占领被污染,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有着祖孙三代的大雁家族幸福快乐的生活被终结,为了求生存,这个大雁家族不得不举家迁徙,逃难的途中,大雁家族中的数只大雁纷纷死在了捕猎者的猎枪之下。一个绝望的大雁家族只能北上逃难,逃难途中衰弱的老雁因体力不支停止前行,年轻的小雁们在继续逃难的途中不是死在了人们的枪口之下就是被人类捉住当成了玩物。绝望的老雁悲凉地死去了,大雁家族的其他成员也全部死去了,无法完成候鸟生活的小雁与被圈养了多年的呆鸭和呆鹅一起被圈定在牢笼里成为人类的玩偶。这只大雁家族的朋友——老仙鹤的家族命运更加悲惨。环境污染造成的动物们生存空间丧失,他们连一个后代也没能留下,那个高贵的家族彻底消失了。作者在小说中悲哀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将完全消失,无法留下一点痕迹,种族的历史将会是一片空白。这篇生动的小说通过动物的经历和视角展示了现代化进程的扩张所导致的动物生存境遇也急剧狭小的事实反思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残暴行径。动物命运如此,人们的生活也不例外,如此不计后果的扩张给人们最终带来的是什么?陈建功的《放生》描写了北京养鸟的老爷子沈天驄,自打住进楼房后就没地方遛鸟了。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周围全是高楼和马路,已经失去了鸟儿们栖息的环境,连遛鸟的环境也被遍地高楼占领,老人想到把鸟放生,在打车去香山放生的路上,司机师傅建议他拿到鸟市上去卖掉更加实惠,老人无语…… 生态小说展示了随着现代进程的推进,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用形象的画面再现了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传递出作家们深深地忧虑与反思情绪。冯骥才的《末日夏娃》(《小说选刊》1997年第12期)展示了未来的地球不计后果的高科技发展造成世界末日的来临,地球面目全非、满目疮痍,表达了对现代化过度推进的反思与批判。“高科技”占领了未来人类的生活全都生活,夏娃的敏锐地意识到了人类进步和进化的自以为是。随着生活的高科技,人类的进化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进化成的尖脸小矮人,而且性别模糊变得中性,个子只有到亚当腋下那么高。头发稀薄,脑袋是平的。眼睛变得细小,牙齿没了,嘴曝进去像老婆婆那样,倒三角形的下巴,已经失去了人的模样。身材上,骨瘦如柴,骨节很大,皮肤松垮,手指像豆芽。人类伟大的“创造力”震撼到了夏娃。人类的生活的伊甸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也不是欣欣向荣、万物和谐的景象。河水不再清新,山谷里堆满了垃圾。到处都留下了人们掠夺后的痕迹。绝望的夏娃想到了是高科技毁灭人类自己,毁灭人类的其实是人类自己。
现代化的进程带给人们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让人们不得不与过去诀别,在古老文化精神传承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断裂,追根难以溯源,返璞实难归真,如果说物质生活的改变还能接受,那么维系多年的古老文化精神的断裂很难接续。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自然环境被严重消费着。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是生态坏境的过度消费。山川风物早已变了昔日模样,生命之源的水,果腹充饥的食物,须臾离不开的空气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近年来,雾霾污染极大地困扰着民众生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工业发展、汽车尾气、生活垃圾排放,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却毁坏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这是个矛盾的存在,独具慧眼的作家们用事实证明了,不加遏制地肆意掠夺会带给人类怎样的结局。
作家冯骥才极具前瞻性的想象给人们设想了一个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进程后的生活场景,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幸福可言,反而是人类正在慢慢地失去蓝天、绿地与清澈的河流,如果不加制止地任性而为,最后终将失去人类自己,末日夏娃的结局似乎离人类并不遥远,如何构建双赢的生态文明,如何保卫曾经山青水绿的美丽家园,最根本的是要求我们该如何认识现代化,如何构建生态现代化的发展之路。除了冯骥才,还有一大批作家如一些作家将自己的视线投向大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和谐相处中感受最纯真、最原始的乐趣,追求精神上的复魅,以海结缘的邓刚,与黄河亲密接触的张承志等,还有亦秋、赵本夫等都在创作中表达了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切忧虑,以怀念自然美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来表达对美好家园遭破坏、自然环境被毁灭的强烈不满,并试图寻找现代化建设的最佳路径,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总之,文学创作的角度,作家们笔耕不辍的是对养育了自己的家乡的赞美与怀念,从中生发出渴望回归;生态文明的角度,作家们不无惋惜地表达着家园坏境遭受破坏的悲伤与无奈。其中,回归过去是作家们传达的最根本的主题,维系儿时的家园梦渴望生态文明是作家们努力表达的初衷。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自然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和谐共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呼唤绿草和蓝天,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应与生态建设同步,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必需将生态保护问题纳入到与社会发展并行的軌道上来,生态小说创作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参考文献:
〔1〕《无土时代》直面生态失衡、国土流失的社会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9-02-04(729)(2).
〔2〕张炜.我跋涉的莽野[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8-9.
〔3〕张清华.野地神话与家园之梦——论张炜近作的农业文化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2).
〔4〕孔范今,施战军.张炜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