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讨论“新周期”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sen_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脱欧、南海问题的舆论热点尚未消退,突然发生的法国尼斯恐怖袭击事件和土耳其政变又持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中,中国已经很难作为独善其身的看客,甚至直接成为冲突的参与主体。伴随着网络上每每出现的“中国恐将成为最大输家”的调侃,反映的恰恰是中国已经与世界高度融合并且成为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主体这一基本事实。与此同时,中国本身也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格局与政治情势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律相呼应,开启了更深层次的政经周期的变化。
  但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同群体抱守着过往的观念,选择“站队”;理论界的左右撕裂、相互攻讦,从而丧失了对现实的解释分析能力。我们似乎再度迎来了马克思描述过的情境,“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显然,在今天,世界之变与中国之变正在发生复杂的重整,世界的未来和中国的未来不再有一个绝对清晰的图景,既有的概念范式、分析工具和理论方法正在丧失解释力。
  因而,我们迫切需要抛弃以固有概念和理论裁剪现实的观念教条,重新回归现实经验之中,去感知和发现变化的内在逻辑。
  对于此种重新分析和理解现实变化的努力,我们称之为“新周期”研究。“周期”意味着是一个相对长时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如我们通常说的“两个三十年”;而“新”,则表现为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首先,国际经济格局自2008年以来出现的巨大变化,意味着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中搭世界经济增长顺风车的格局已经遭遇挑战。国际政治的内在困境也在逐步显现,亨廷顿意义上的文明冲突已不幸应验。
  其次,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掘内部动能,走工业化转型升级之路。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人口规模超过10亿的经济体成功转型的先例。中国能不能成功转型?如果转型成功,又意味着什么?
  最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步入了第三个30年。这是一个既缺乏先例指导,也没有现成理论参照的阶段。在这一个30年中,中国的实践将代表人类对另一种发展可能性的探索,其本身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所说,在告别跟随发展的机会主义之后,企业发展将会进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的阶段。创立引导理论的挑战已经到来。而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则将更是如此。
  《文化纵横》编辑部
  2016年08月
其他文献
历史的进程在过去两年间仿佛突然换档,把这个世界带进一个重大事件的多发期,许多之前难以想象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ISIS的兴起、欧洲频发的恐怖袭击、难民危机的挑战、欧洲选举中右翼政党引人注目的表现、乌克兰危机、英国“脱欧”、特朗普以反主流的政见主张当选为美国总统、日本执政联盟以多数优势在修改宪法这一议题上获胜、南海的紧张局势、许多国家的民族主义抬头,这一系列事件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带给我们一个接一个的
期刊
笔者有幸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2015年间内蒙古城市化建设的国情调研重大课题。在深入内蒙城镇的调研期间,主要接触的有三类人,一类是学者,如朝戈金、恩和、海山等;另一类是当地的农牧民;还有一类是内蒙古自治区行政部门的政府官员。坦率地说,当地政府官员较难打交道,行政部门主管官员对科研工作者表现出不信任,除个性方面的原因之外,一般而言,当地一些政府官员担心我们这些与当地发展、政府业绩没有利害关系
期刊
方法主义是今日学界危机的根源  《文化纵横》:中国的社会科学形成与发展有一百余年了。不过,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似乎仍然缺少有关现实生活的、有理论含义的话语。今天的一个普遍情况是,无论是站台面上有话语权的,还是在做实际的经验研究的,社会科学家好像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概念话语,更丰富、准确、深入地理解今日现实状况及其历史经验。  渠敬东:说社会科学是一门有关经验现实的科学,倒也没错。不过,今天很多研究讲现实
期刊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编纂完成,这是康、雍、乾三世百年来开疆拓土的成果,是中国疆域的最终奠定,也几乎是中国疆域的最大范围。历史学家谭其骧曾经纲领性地把“历史上中国”的范围规定为“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而这个“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其实就是《嘉庆一统志》中的清朝疆域。  清朝的疆域何以会如此大?它是如何形成的?何以是北方民族建立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发展背后,是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这些矛盾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各种挑战。经济发展和社会冲突的并存,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转型呈现出一幅悖论的景象,蓬勃发展并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政治体制之间能否长期和谐共存亦成为民众与执政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与上述现象并存的则是中共在相应领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惠民政策的推行、更严格的党内纪律以及恩威并
期刊
在纷繁变动的台湾选举大戏的背后,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关联结构已经出现。这个关联结构的规模如此之庞大,以至于非拉长时段、拓宽视野无法观察其整体。2016年初的台湾大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观测点,从这个据点往前看,往左右看,近十年来,在亚太及两岸政经潮流的冲击下,台湾的经济波动和社会分化不断刺激着选举政治的脉动,不仅促成了两次政党轮替,而且催生出一个政治周期。一个如摩天轮般沉沉周转的复杂政
期刊
杨万江推荐:在经历蒋庆发起的“政治儒学”转向后,最近十多年来,寻求基于儒家传统的宪政秩序,并建立“宪政儒学”的基本论述,一直是大陆新儒学研究的热点:蒋庆基于公羊学传统“天地人三重合法性”之义理,提出了一套儒家宪政的方案;秋风受哈耶克“自发秩序”思想影响,试图通过对华夏治理秩序史的叙事来建立中国传统与宪政之间基本关系。但是,蒋庆论说的“天地人三重合法性”在义理上显得单薄和空疏,其宪政方案在儒门内外均
期刊
围绕《查理周刊》事件,伊斯兰运动对全球政治的冲击再次引发关注。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到索马里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组织、中亚泛伊斯兰运动、东南亚国家佛教激进化、南美五旬节运动等等。我们注意到,当今世界的动荡,已不仅仅是主权国家的地缘摩擦,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冷战较量,而多数冲突背后,似乎都有宗教力量全球复兴的魅影。正如刘义所言,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化正在成为一个同义词。  近代社会的宗
期刊
何怀宏推荐:“洞穴奇案”是一个虚构的“人吃人”的案件,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类似的真实案件,比如19世纪在一艘救生艇上发生的“杜德利案件”。先是著名法学家富勒稍稍改变条件虚构了这个在洞穴中发生的悲剧,旨在聚焦五种主要的法学观点将会对之做出怎样的判决。近半个世纪之后,萨伯又根据新发展的法学观点,增加了九份法官的判决。然而,有罪还是无罪的判决基本还是相持不下。作为一本书,《洞穴奇案》重要的不是列举各种案
期刊
中国企业在非洲是否本土化,是否以雇佣当地劳工为主,是一个具有政治影响的国际性的话题。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客媒体,常常宣称中国公司在非洲喜欢用自己人,不实行本土化,原因不是中国公司有“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拒绝本土化更有利可图,或者两者兼有。在2014年美国和非洲的峰会上,美国政客口径非常一致,总统奥巴马提醒非洲领导人, “要确保,如果中国再修桥建路的话,第一,他们要雇佣非洲工人”。副总统拜登则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