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说明文整体阅读的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casdvg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明文的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传授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通过情境导入、局部研读、掌握方法等策略,让学生走进说明文,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体阅读 阅读能力 说明文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8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并不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结构严谨。说明文的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传授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增长见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下面以苏教版《秦兵马俑》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说明文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
  一、悬念设置,情境导入
  师:秦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王朝的建立者为嬴政,是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人称之为秦始皇。秦始皇生前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寝,召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陵寝工程量巨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974年的春天,陕西临潼县的村民在打井过程中无意发现了秦始皇陪葬品中的兵马俑。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师:《秦兵马俑》中的秦兵马俑在哪里呢?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怎么制成的?是怎么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自己先大声地朗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局部研读
  师:秦兵马俑到底是怎样的?课文中有一句话也可以说是一段话概括得非常好。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将课文中描述兵马俑的话找出来,用笔画下来。
  1.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2.读读这句话。圈画关联词语“不仅……而且……”。
  3.轻声读,思考这段话是什么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课件出示)
  4.想一想:课文中哪些文字在写规模宏大,哪些在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5、交流。点明课文就是从这两方面来具体介绍兵马俑的。
  【设计思路: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并抓住要点进行局部研读。说明性作品的说明对象往往比较直观,一般在题目里就明确说明,或者在课文的开头、结尾点明。只有了解课文的说明对象,如它的特点、形状、结构、历史等,才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理解文化。同时,抓住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深入感悟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三、抓关键点,掌握方法
  师: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 ):有的微微颔首,( ),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 ),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 ),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端庄,好像在暗下决心……
  【设计思路:描写兵马俑形态的词语是本课语言学习的重点。这里,教师准备几张兵马俑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让学生用课本语言回答,再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抓住课文的关键点,让学生体会说明性的语言;同时,渗透基本的说明方法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生命和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四、知识拓展,开阔视野
  师: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兵马俑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秦始皇的故事。同桌先交流一下,交流完了我们全班一起讨论,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力求把语文课上成富有童趣的课,而不是说明性知识灌输的课,力求把学习知识和学习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伊始,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把学习课文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进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神态、特点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说明性作品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篇目并不算多,大多放在综合性学习的单元。对这类作品的整体性阅读就要抓住文章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处于重要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先阅读课文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完整的一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和美感。在此情况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所以,阅读教学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
[摘 要]地方元素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元素独特的历史、地理、语言、饮食、建筑等文化,合理开发、运用,为学生提供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删繁就简,设置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充分挖掘语文元素;拓展延伸,形成系列课程资源。  [关键词]地方元素 语文课程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必须革新观念,转变思想,改进教法,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结合学情,采取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的措施,实现高效教学。  一、结合学情,丰富写作素材  小学生思想单纯,生活简单,作文靠的是参考、模仿和想象。脱离了这些,他们就没什么可写了。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转变思想
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成功劝阻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故事。课文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   1
【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 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 在体会该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时不时有某“教学方法”流行。一些教师不加思考分析,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地追随。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要保持教学的“警觉感”,有适时的选择勇气、适度的放弃勇气和适切的教学勇气。这样,才能在“眼花缭乱”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教学勇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新课程的大旗早已飘扬,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这个新课程到底“新”在哪里?这个“新”并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是载体,只是凭借,无论使用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如果教学理念滞后,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结合《怀素写字》一课的教学,谈谈我对新课改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积极倡导一种
[摘 要]“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表达系列课都体现了“创新”的主题,呈现这样的特点:青年教师们更加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选择的内容接近学生生活,注重教科书的凭借和依据作用,引入创新的教学手法和新兴元素,让表达课趋向于儿童化、生活化,更加富有实效。  [关键词]观摩活动 表达系列课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荷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要遵循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入情、动情、移情、抒情的方法,从情感入手撘起了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体验。  [关键词]散文 情感 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5  《荷花》是苏教版
[摘 要]自媒体的迅速更新,影响着生活书写的美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书写这种生活艺术。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三维推进综合素养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细化目标,必应达到交融式的螺旋提升。倾心写字技法,善待起步;珍视点滴进步,恰时励进;精选书写内容,蒙以启正,让学生渐成小小“书写家”。  [关键词]第一学段 写字 启蒙 启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