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近期地震危险区的确定要素和综合图象识别

来源 :中国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和许多同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评定近期(十年内)地震危险区的条件,并清理和总结了十五世纪以来华北强震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利用图象识别的CORA-3算法与费歇尔判别函数,对华北历史上已发生的38次地震和22个待预测区进行了分类和预测。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五年来应力途径研究工作的进展。实验表明几种岩石的强度、延性和脆性、体积变化和破坏前兆等与应力途径有关。三个主应力的变化(最大主应力的增加,最小主应力的减小和中等主应力的增加或减小)都能引起岩石的破坏,而破坏前兆的表明却有很大差别。这对了解岩石的性质和研究地震成因及前兆规律性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近年来,在地震地质工作中,有关地震构造、活断层、古地震、现代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兴起,在地震预报、地震烈度鉴定及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多,迫切需要适应新的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这对地震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方面,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于一系列基础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因之,在地震地质研究中还必须加强一些
期刊
本文从工程观点讨论了近场地震地面运动预测中的若干问题,概述了某些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为进一步完善预测方法应进行的研究课题。
期刊
本文根据历史地震资料按最大熵谱方法对全球及全球各地震区强震活动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全球整体的巨大地震能量释放谱的最高峰值周期为10.53年,环太平洋地震系和大陆地震区的最高峰值周期分别是8.16年与10.25年。同时给出了全球各区强震活动的谱分析结果,对各区的周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周期相近的有关地区。最后讨论了产生这种周期的原因,认为不应局限于地球的封闭系统中而应在宇宙环境中探讨地震成
期刊
海南岛是华南的强震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震源浅,震感强,北强南弱和南北周期性地迁移跳动等特点。琼北的地震能量释放较有规律。15—17世纪和18—20世纪能量释放的趋势类似,17世纪初为大释放期,20世纪的能量释放,虽然也有突发的趋势,但与17世纪比较仍相差一个数量级。 近东西向断裂构成了海南岛的构造格架。北西向断裂具有新生性和强烈的活功性。因此,前者可能是海南岛的控震构造,后者可能是发震构造。而产生
期刊
昔格达层是一套层理清晰厚约300米的粉、细砂和粘土的互层,半固结,时代属早更新世,分布在第四纪初的剥夷面上。 该层的独特构造变形:变动带局限在一定的部位,作长距离线性延伸;表现为地堑地垒系列;断面平直如刀切,有水平、垂直和斜错,有正断、逆断和逆掩,使得小断块东倒西歪;粘土层中有下伏砂层的贯入;地貌上呈平行的山梁和洼地。 此等现象,可能是强震时上体受到强烈振动,瞬间的剪切、挤压和张裂的结果。这对地震
期刊
文本研究了玉门老君庙油田近年来形变隆起的成因,认为,油田注水量超过开采量而引起形变隆起和套管错断,形变隆起幅度和套管错断位置与注水量大小、构造部位有关。进而论证了超采注水造成的局部构造活动与诱发地震的关系,认为注水诱发地震需具备一定的构造条件,而老君庙油田不具备此构造条件,虽注水压力很大也不会诱发地震,乃以蠕滑形式释放了能量。
期刊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证实,高应变速率的变形作用在矿物岩石中留下了特殊的显微构造特征。在地壳的某一深度上发生的浅源地震就是一种快速的变形(破裂)过程,这种快速变形在震源及其邻近的岩石中会导致特殊的显微构造的形成。因此,在深蚀断裂带上,仔细地寻找和研究断层物质中快速变形引起的显微构造特征——古地震的微观标志和矿物相组合,就有可能确定古地震事件并探讨古地震过程中岩石变形(破裂)的机制。尽管这一方面的
期刊
国家地震局继去年八月第一次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之后,又于今年九月二日—九月八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单位主管改革工作的负责人及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共一百一十七人。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同志在九月二日的大会上作了关于地震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他首先回顾、总结了地震系统一年来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他说,一年来地震系统各单位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已初步摸索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办法
期刊
本文概括总结了我国近些年来在钻孔应力—应变观测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及存在的一些困难,讨论了地应力相对测量工作的发展方向及前沿课题。只要继续加强观测方法及仪器性能的基础研究,在重点台站开展对比观测等实验研究,就能使这一前兆手段达到新的水平,取得更有实用意义的成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