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教学不应该存在“读写分离”的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梳理、整合阅读教材这一思想的富矿,夯实思想基础;联系写作实践,思考文本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掌握说理技巧;在观点争鸣、质疑论辩中明晰地表达观点,锻炼说理能力;读写结合,在评点、仿写、随笔等写作实践中提升说理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 说理论证
在议论文写作中,不少学生视“例子”为法宝,在提出观点之后便列举人物事例,缺少对事例的深入挖掘,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样用“观点加例子”的写法只能说是用例子印证观点,而不是对观点进行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言之成理的思想。用通俗的话说,说理才是硬道理。因此,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很多教师都采用“读写分离”的模式,阅读课所花的时间是写作课的数倍,可是不少学生在课堂中精读了很多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中学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而写作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一种脑力活动,何况对思想性要求高的议论文写作来说,单靠写作课讲授写作技巧也难以奏效。
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呢?阅读教学的低效现状让本人试图建构阅读与写作的合理的教学融合形式。而且,在目前中学尚没有通行的独立的写作教材的情况下,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议论文写作技法的重要途径。文章是写作的直观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文既是阅读教材也是写作教材。而且教材选文极其注重文章的典范性,教材中的杂文、说理文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化散文,以严密的推理、雄辩的论证或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因此,笔者尝试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一、梳理、整合阅读教材这一思想的富矿,夯实思想基础
入选中学语文必修、选修阅读教材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这些文章为学生议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矿藏。可以体悟古人的思想,如《逍遥游》里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清洁精神,《赤壁赋》中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可以感受今人的情怀,如《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小狗包弟》的反省意识。
教材文本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做梳理整合,力求让学生在梳理整合中,将这些思想内容内化于心。
可以作同类梳理。如忧患意识贯穿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里,其中有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些课文之中;有对人性的忧患,如《祝福》《药》等文章剖析了中国的国民性,对“看客”作了有力的批判。
也可以作比较梳理。如结合《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祝福》等课文,关注男权社会里,居于从属地位的女性的命运,反思传统女性悲剧角色的意识,由此审视今天女性独立人格的成长。
还可以借助专题梳理。教材里的名言比比皆是,《石钟山记》中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展现的是朴素的实事求是精神;《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至今仍熠熠生辉……让学生梳理这些名言,并尝试运用在议论文写作中,能使学生的思想和他们所写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楼”。
由此,在对教材的梳理整合中,学业重压下的视野普遍狭窄的高中生可以由此借他人之思丰富自己思想:可以传承传统精神,如物我合一的超脱,同情弱小的悲悯之心;更可以增强现代意识,如民主、自由的精神,批判与创新的意识。
二、联系写作实践,思考文本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掌握说理技巧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尤其是写作的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而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寻找那种特殊的“语感”,总结归纳写作方法。
教材里的典范的议论文有不少,古代作品有《劝学》、《师说》、《六国论》、《过秦论》等,现代作品有《拿来主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此外,《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中均有议论性的文字可资借鉴。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思考文本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在议论文写作中,提出论点后,学生忙着举例,“论点分析”常常为他们所忽略,其实,这是论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论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拓宽思路,展开说理。“论点分析”可以是对论点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诠释,也可以是对提出论点的理由进行概述。《六国论》的开头则是“论点分析”的很好的范例。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接着,作者分两点概述理由:“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这两条理由为依托,“弊在赂秦”的观点自然是言之有据,而下文以这两点为分论点展开议论,更显得层次分明。
论据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而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过秦论》则在论据分析方面起到了典范的作用。选文末段,作者在前文叙述史实的基础上,围绕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九国之君与陈涉之位,尊卑有别;九国的器械与陈涉的武器,利钝不同;九国之军与陈涉之众,众寡悬殊;九国谋士与陈涉,智愚分明。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样鲜明的对比分析让读者不由深思。接下来作者便总结全篇材料,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对论据进行分析的效果可见一斑。
例证法是考场作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手法,但若只用举例的方法,就显得单一乏味。《六国论》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举齐、赵和燕的例子证明“未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以假设论证的方法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特别是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如“赂者”和“不赂者”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相比等,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鲜明性和深刻性。正是灵活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文章说理充分有力,语言摇曳多姿。
教材中能够给学生议论文写作以启发的文本还有很多,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运用过渡句体现文章的逻辑性,《记念刘和珍君》中运用虚词增强文字的感情色彩,《拿来主义》的形象说理等。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中议论性文字的特色,思考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基本的说理技巧。
三、在观点争鸣、质疑论辩中明晰地表达观点,锻炼说理能力
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是一脉相承的:都要有议论文的章法技巧等知识的积累;有逻辑思维、理论分析、事例运用、价值判断等能力的准备。辩论中需要分析辩题,阐明己方观点,归纳对方见解并予以反驳,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不讲理”的毛病。
教材中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当代学生的认知相距甚远,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加以辩论,其中蕴涵的道理就无法明了。在经过思考、辩论之后,才能使问题明晰化。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中存在争议的观点,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辩论,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争鸣中开展学习。可以选取足以引起学生思索和争论的命题,如“林冲是不是一条血性汉子?”“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爱?”“谁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等问题,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扣紧议题积极思维,把文本内容转换成自己的意见或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其他学生整理、听取同学的发言,在听辨别人的发言中,抓住主要观点,提出质疑,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补充观点。“
在《雷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正方同学用周朴园家中家具的摆设和选取,以及窗户,雨衣,绣有绣花的外衣这些细节来证明周朴园心中从未忘记过侍萍,并且存在着愧疚与无奈。反方同学则以三十年前大年三十赶走侍萍和三十年后重逢“给支票”的情节来证明周朴园的所谓“怀念”是虚假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以侍萍已死为前提的。因为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向侍萍忏悔,而是想到侍萍可能影响到他的名誉、地位、利益,立即翻脸不认人。由此可见,他只是把怀念侍萍当作回味温情浪漫故事和用来点缀、美化自己的装饰品。
在静态的议论文写作中,是否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或是分论点外延交叉……学生对此往往考虑不多,但在动态的辩论中,这些错误一旦出现,就立即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这便逼着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度。辩论中巩固己方立场的需要能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习惯,辩论中说服对手的需要则迫使学生追求例证的丰富与精当,辩论中打动听众的需要更鼓励学生追求逻辑层次的明晰与语言的简洁流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观点争鸣、质疑论辩中展开学习,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说理能力。
四、读写结合,在评点、仿写、随笔等写作实践中提升说理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活动。听读说不能代替写,只有在广泛的作文实践中反复历练,体味、揣摩写作要领,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借助评点、仿写和随笔等形式,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说理能力。
可借助评点,让学生对文中人物、写作方法乃至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可以从头至尾全方位地评点,如分析《氓》中女主人的形象,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也可以抓住一点,评深点透,如评点梁任公的“热心肠”、巴金的自我解剖精神等。
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见效最快的形式。
可让学生直接借鉴文本的写作特点。学习《游褒禅山记》后,可让学生模拟课文写一篇即事说理的文章;学完《伶官传序》后,可让学生从文中的三句警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中任选一句,提炼论点,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写一篇议论性短文。
还可设置情境让学生仿写。
品味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替对方着想”以及“推测未来,析事推理”的劝说艺术之后,让学生写劝阻辞:
李明是你的好友,为了期末考试能取得好名次而获得父亲许诺的新手机,他希望你在考试时能将选择题答案发给他,你将如何劝说他呢?请借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艺术,写一段劝阻辞,注意说理的技巧和语言的分寸,力求使对方心悦诚服。
更可让学生由课文拓展延伸开去,反思现实,写随笔。随笔是将阅读积累有效释放的最好方式,也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写随笔可以阅读材料为由头,引起对相关现象的议论。可纵论古今,可谈天说地。如学习《药》可写“从鲁迅笔下的‘鸭子’到今天的看客”;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论“别里科夫的套子和我们身上的套子”;学习《鸿门宴》可议“如何面对人生的‘鸿门宴’”。
在这样广泛的写作实践中,学生的言说欲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拓深,说理能力得到了历练。
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只是实现言语表现的过程和手段,它最终指向写作;写作才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它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和写作能力才是关键。倘若能在费时最多的阅读教学中努力探寻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途径,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来说,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同安第一中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 说理论证
在议论文写作中,不少学生视“例子”为法宝,在提出观点之后便列举人物事例,缺少对事例的深入挖掘,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样用“观点加例子”的写法只能说是用例子印证观点,而不是对观点进行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言之成理的思想。用通俗的话说,说理才是硬道理。因此,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很多教师都采用“读写分离”的模式,阅读课所花的时间是写作课的数倍,可是不少学生在课堂中精读了很多文章,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中学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而写作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一种脑力活动,何况对思想性要求高的议论文写作来说,单靠写作课讲授写作技巧也难以奏效。
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呢?阅读教学的低效现状让本人试图建构阅读与写作的合理的教学融合形式。而且,在目前中学尚没有通行的独立的写作教材的情况下,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议论文写作技法的重要途径。文章是写作的直观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文既是阅读教材也是写作教材。而且教材选文极其注重文章的典范性,教材中的杂文、说理文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化散文,以严密的推理、雄辩的论证或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因此,笔者尝试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一、梳理、整合阅读教材这一思想的富矿,夯实思想基础
入选中学语文必修、选修阅读教材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这些文章为学生议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矿藏。可以体悟古人的思想,如《逍遥游》里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清洁精神,《赤壁赋》中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可以感受今人的情怀,如《沁园春·长沙》的豪情壮志,《小狗包弟》的反省意识。
教材文本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做梳理整合,力求让学生在梳理整合中,将这些思想内容内化于心。
可以作同类梳理。如忧患意识贯穿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里,其中有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这些课文之中;有对人性的忧患,如《祝福》《药》等文章剖析了中国的国民性,对“看客”作了有力的批判。
也可以作比较梳理。如结合《诗经·氓》《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祝福》等课文,关注男权社会里,居于从属地位的女性的命运,反思传统女性悲剧角色的意识,由此审视今天女性独立人格的成长。
还可以借助专题梳理。教材里的名言比比皆是,《石钟山记》中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展现的是朴素的实事求是精神;《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至今仍熠熠生辉……让学生梳理这些名言,并尝试运用在议论文写作中,能使学生的思想和他们所写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楼”。
由此,在对教材的梳理整合中,学业重压下的视野普遍狭窄的高中生可以由此借他人之思丰富自己思想:可以传承传统精神,如物我合一的超脱,同情弱小的悲悯之心;更可以增强现代意识,如民主、自由的精神,批判与创新的意识。
二、联系写作实践,思考文本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掌握说理技巧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尤其是写作的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而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寻找那种特殊的“语感”,总结归纳写作方法。
教材里的典范的议论文有不少,古代作品有《劝学》、《师说》、《六国论》、《过秦论》等,现代作品有《拿来主义》《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此外,《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中均有议论性的文字可资借鉴。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思考文本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在议论文写作中,提出论点后,学生忙着举例,“论点分析”常常为他们所忽略,其实,这是论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论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拓宽思路,展开说理。“论点分析”可以是对论点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诠释,也可以是对提出论点的理由进行概述。《六国论》的开头则是“论点分析”的很好的范例。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接着,作者分两点概述理由:“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这两条理由为依托,“弊在赂秦”的观点自然是言之有据,而下文以这两点为分论点展开议论,更显得层次分明。
论据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而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过秦论》则在论据分析方面起到了典范的作用。选文末段,作者在前文叙述史实的基础上,围绕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九国之君与陈涉之位,尊卑有别;九国的器械与陈涉的武器,利钝不同;九国之军与陈涉之众,众寡悬殊;九国谋士与陈涉,智愚分明。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样鲜明的对比分析让读者不由深思。接下来作者便总结全篇材料,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对论据进行分析的效果可见一斑。
例证法是考场作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手法,但若只用举例的方法,就显得单一乏味。《六国论》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举齐、赵和燕的例子证明“未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以假设论证的方法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特别是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如“赂者”和“不赂者”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相比等,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鲜明性和深刻性。正是灵活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文章说理充分有力,语言摇曳多姿。
教材中能够给学生议论文写作以启发的文本还有很多,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运用过渡句体现文章的逻辑性,《记念刘和珍君》中运用虚词增强文字的感情色彩,《拿来主义》的形象说理等。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品析文本中议论性文字的特色,思考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基本的说理技巧。
三、在观点争鸣、质疑论辩中明晰地表达观点,锻炼说理能力
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是一脉相承的:都要有议论文的章法技巧等知识的积累;有逻辑思维、理论分析、事例运用、价值判断等能力的准备。辩论中需要分析辩题,阐明己方观点,归纳对方见解并予以反驳,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不讲理”的毛病。
教材中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当代学生的认知相距甚远,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加以辩论,其中蕴涵的道理就无法明了。在经过思考、辩论之后,才能使问题明晰化。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中存在争议的观点,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辩论,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争鸣中开展学习。可以选取足以引起学生思索和争论的命题,如“林冲是不是一条血性汉子?”“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爱?”“谁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等问题,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扣紧议题积极思维,把文本内容转换成自己的意见或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其他学生整理、听取同学的发言,在听辨别人的发言中,抓住主要观点,提出质疑,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补充观点。“
在《雷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正方同学用周朴园家中家具的摆设和选取,以及窗户,雨衣,绣有绣花的外衣这些细节来证明周朴园心中从未忘记过侍萍,并且存在着愧疚与无奈。反方同学则以三十年前大年三十赶走侍萍和三十年后重逢“给支票”的情节来证明周朴园的所谓“怀念”是虚假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以侍萍已死为前提的。因为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向侍萍忏悔,而是想到侍萍可能影响到他的名誉、地位、利益,立即翻脸不认人。由此可见,他只是把怀念侍萍当作回味温情浪漫故事和用来点缀、美化自己的装饰品。
在静态的议论文写作中,是否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或是分论点外延交叉……学生对此往往考虑不多,但在动态的辩论中,这些错误一旦出现,就立即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这便逼着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度。辩论中巩固己方立场的需要能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习惯,辩论中说服对手的需要则迫使学生追求例证的丰富与精当,辩论中打动听众的需要更鼓励学生追求逻辑层次的明晰与语言的简洁流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观点争鸣、质疑论辩中展开学习,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说理能力。
四、读写结合,在评点、仿写、随笔等写作实践中提升说理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活动。听读说不能代替写,只有在广泛的作文实践中反复历练,体味、揣摩写作要领,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借助评点、仿写和随笔等形式,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说理能力。
可借助评点,让学生对文中人物、写作方法乃至作者的情感态度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可以从头至尾全方位地评点,如分析《氓》中女主人的形象,评价荆轲刺秦的行为;也可以抓住一点,评深点透,如评点梁任公的“热心肠”、巴金的自我解剖精神等。
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见效最快的形式。
可让学生直接借鉴文本的写作特点。学习《游褒禅山记》后,可让学生模拟课文写一篇即事说理的文章;学完《伶官传序》后,可让学生从文中的三句警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中任选一句,提炼论点,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写一篇议论性短文。
还可设置情境让学生仿写。
品味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替对方着想”以及“推测未来,析事推理”的劝说艺术之后,让学生写劝阻辞:
李明是你的好友,为了期末考试能取得好名次而获得父亲许诺的新手机,他希望你在考试时能将选择题答案发给他,你将如何劝说他呢?请借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艺术,写一段劝阻辞,注意说理的技巧和语言的分寸,力求使对方心悦诚服。
更可让学生由课文拓展延伸开去,反思现实,写随笔。随笔是将阅读积累有效释放的最好方式,也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方式。写随笔可以阅读材料为由头,引起对相关现象的议论。可纵论古今,可谈天说地。如学习《药》可写“从鲁迅笔下的‘鸭子’到今天的看客”;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论“别里科夫的套子和我们身上的套子”;学习《鸿门宴》可议“如何面对人生的‘鸿门宴’”。
在这样广泛的写作实践中,学生的言说欲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拓深,说理能力得到了历练。
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只是实现言语表现的过程和手段,它最终指向写作;写作才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它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切实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和写作能力才是关键。倘若能在费时最多的阅读教学中努力探寻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途径,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来说,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同安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