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民族一下子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有很多不适应
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小民族发展问题再次进入世人视野,源于5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讨论并原则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之一。
“这次规划,对于加快22个民族的发展将起重大推动作用,是我国务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的一贯、充分体现。”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司长乐长虹在接受《暸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如此评价。
在中国上下高调追求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专家认为,此举也是追求社会走向完善和和谐的举动之一。中国民族问题复杂,少、小民族的发展问题更是难点,因此,中央政府的这一举动必将影响深远。
帮助他们实现温饱
这一原则性《规划》由国家民委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五家共同制定,共同实施,按项目管理,国家民委负责督促检查工作。
乐长虹评价说:“就是要帮助这些民族脱贫达到温饱,这个标准还是比较客观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对这项《规划》与一般的扶贫有什么不同,乐长虹介绍:“以往的规划都是做到县一级的,但我们要求做到村一级。还特殊在优先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如国家对贫困生的‘两免一补’计划(免课本费、杂费,补助寄宿生),就会优先考虑这些地方,已列入我们的工作。”
至于具体的日程表及资金安排,乐长虹说:“五部委将协同十省区,根据《规划》精神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及具体的实施细则,国家发改委将开始安排一些项目。”
记者了解到,《规划》中有一些具体的细则:帮助群众把茅草房(危房)改建为砖混或砖木结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不适宜人生存的,采取自愿协商的方式搬迁对守边固土不能搬迁的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了贯彻这项规划,5月27、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制定出了指导今后几年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务院对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
逐渐倾斜的政策
这些群体的共同特点是:人口少,多至10万人,少则3000人,总人口63万,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0.4%。
这些民族包括撒拉族、毛南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等20多个民族,人口最少的珞巴族只有2900多人。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十省区。
小民族之间的情况也不一样,处在中越边境的京族边贸条件较好,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的发展要好一些。除了福建省的高山族外,其余九个省的少数民族都集中居住在西部和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比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更落后,解放前还有民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提出关注少、小民族发展问题后,2001年8月专门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作出了明确安排列入“十五”计划,由国家民委与有关部委协商实施。
“这标志着正式将小民族发展问题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乐长虹说,
小民族一般以村为单位封闭居住,“这样的居住模式给国家的扶贫工作带来便利。”国家民委巡视员王铁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乐长虹说,“国家主要考虑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也会相应注意文化的保持。”
专家认为,对文化保持方面予以强调,是此次规划的一个亮点,也是对以前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小民族现代化的收获和困境
鄂伦春族,一说为“山岭上的人们”,另一说为“使用驯鹿的人们”。这两种意思准确地概括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这一切从1996年彻底改变。鄂伦春族全体放下猎枪,开始种地,从山林里搬出来,告别传统的房子,住进瓦房或楼房。
黑龙江省爱辉市新生鄂伦春乡有族人1000多人,走出了这个民族的第一位女博士刘晓春。虽然国家有“两免一补”政策,只有少数人辍学,但一般孩子上到初中毕业就在家闲着了,能上得了大学的少之又少。
“因为教学质量太差,考不上;上学的开支对贫困的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刘晓春说。
初中毕业的孩子成了闲散人员,不爱打工,成年人不喜欢、不习惯种地。这个乡的人没有什么“来钱的道”。年轻人中酗酒的多。
过了一定年龄国家发给护林费,“等于是把这部分人养起来了。”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马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尽管新生鄂伦春乡的基础建设让人欣慰,但文化的丧失还是让人担忧、年轻人追求时尚,不喜欢学传统的毛皮制作工艺。20岁以下的人就懂十两句鄂伦春语,鄂伦春族中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神职人员“大萨满”也一个个逝去,没有几个人愿意接替。 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75%下降到46%,“想狩猎也没的可打了。”刘晓春说。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晓斌,在2000年对摩梭人聚居的一个村寨进行了考察,村子不通路、电,但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不是民歌,而是红极一时的《还珠格格》主题曲。
他们仔细考察后发现,原来是一个有商业头脑的摩梭人购置了发电机、录像机、电视机。从此,年轻人吃过晚饭后不是跟着老年人去村中的一片空地唱歌跳舞,而是奔向录像室。
“你很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李晓斌反问,“民族、氏族之间的联系方式、婚姻形式、经济生活类型从血缘到地域,到跨地域,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需要更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现在对鄂伦春人该向何处去也有争议,有人说搞农业及多种经营,有人说搞林业生产,还有人说国家把这部分人养起来,本身人也不多,有人说让鄂伦春人自己选择……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古克族自治县,政府花了很多钱把他们从海拔5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搬迁到海拔1000米的南疆,开荒、盖房子,但他们还是有很多不适应。
柯尔克孜族从山上搬下来也出现了同样的不适应,酗酒人数增多,高血压、传染病增多。
“扶贫不是给钱、盖房子就能解决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变化太快,一些民族一下子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就会有很多不适应。”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杨圣敏说。
另一方面,“以前的民族政策注重五大自治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对单个民族的发展有所忽视,22个小民族更是如此。”刘晓春说。
“由于小民族的人口少,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比较少,这样在反映民族利益时的声音也就比较弱。在一些多民族的自治地区,当地大民族的意见更容易受到重视。”马戎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南怒江州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当地主体民族为傈僳族,但在中央精神下有硬性规定,独龙族和怒族必须在某一级行政事业单位中占一定比例,提拔公务员中会优先考虑。
一切争议背后是政策的缺陷。乐长虹向《瞭望东方周刊》承认,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小民族的政策。
“这次中央对于扶助人口较少民族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帮助。”马戎说。
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小民族发展问题再次进入世人视野,源于5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讨论并原则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之一。
“这次规划,对于加快22个民族的发展将起重大推动作用,是我国务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的一贯、充分体现。”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司长乐长虹在接受《暸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如此评价。
在中国上下高调追求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专家认为,此举也是追求社会走向完善和和谐的举动之一。中国民族问题复杂,少、小民族的发展问题更是难点,因此,中央政府的这一举动必将影响深远。
帮助他们实现温饱
这一原则性《规划》由国家民委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五家共同制定,共同实施,按项目管理,国家民委负责督促检查工作。
乐长虹评价说:“就是要帮助这些民族脱贫达到温饱,这个标准还是比较客观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对这项《规划》与一般的扶贫有什么不同,乐长虹介绍:“以往的规划都是做到县一级的,但我们要求做到村一级。还特殊在优先重点扶持、政策倾斜,如国家对贫困生的‘两免一补’计划(免课本费、杂费,补助寄宿生),就会优先考虑这些地方,已列入我们的工作。”
至于具体的日程表及资金安排,乐长虹说:“五部委将协同十省区,根据《规划》精神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及具体的实施细则,国家发改委将开始安排一些项目。”
记者了解到,《规划》中有一些具体的细则:帮助群众把茅草房(危房)改建为砖混或砖木结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不适宜人生存的,采取自愿协商的方式搬迁对守边固土不能搬迁的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了贯彻这项规划,5月27、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制定出了指导今后几年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务院对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
逐渐倾斜的政策
这些群体的共同特点是:人口少,多至10万人,少则3000人,总人口63万,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0.4%。
这些民族包括撒拉族、毛南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等20多个民族,人口最少的珞巴族只有2900多人。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十省区。
小民族之间的情况也不一样,处在中越边境的京族边贸条件较好,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的发展要好一些。除了福建省的高山族外,其余九个省的少数民族都集中居住在西部和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比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更落后,解放前还有民族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提出关注少、小民族发展问题后,2001年8月专门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的复函》,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作出了明确安排列入“十五”计划,由国家民委与有关部委协商实施。
“这标志着正式将小民族发展问题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乐长虹说,
小民族一般以村为单位封闭居住,“这样的居住模式给国家的扶贫工作带来便利。”国家民委巡视员王铁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乐长虹说,“国家主要考虑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也会相应注意文化的保持。”
专家认为,对文化保持方面予以强调,是此次规划的一个亮点,也是对以前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小民族现代化的收获和困境
鄂伦春族,一说为“山岭上的人们”,另一说为“使用驯鹿的人们”。这两种意思准确地概括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这一切从1996年彻底改变。鄂伦春族全体放下猎枪,开始种地,从山林里搬出来,告别传统的房子,住进瓦房或楼房。
黑龙江省爱辉市新生鄂伦春乡有族人1000多人,走出了这个民族的第一位女博士刘晓春。虽然国家有“两免一补”政策,只有少数人辍学,但一般孩子上到初中毕业就在家闲着了,能上得了大学的少之又少。
“因为教学质量太差,考不上;上学的开支对贫困的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刘晓春说。
初中毕业的孩子成了闲散人员,不爱打工,成年人不喜欢、不习惯种地。这个乡的人没有什么“来钱的道”。年轻人中酗酒的多。
过了一定年龄国家发给护林费,“等于是把这部分人养起来了。”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马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尽管新生鄂伦春乡的基础建设让人欣慰,但文化的丧失还是让人担忧、年轻人追求时尚,不喜欢学传统的毛皮制作工艺。20岁以下的人就懂十两句鄂伦春语,鄂伦春族中有至高无上地位的神职人员“大萨满”也一个个逝去,没有几个人愿意接替。 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75%下降到46%,“想狩猎也没的可打了。”刘晓春说。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晓斌,在2000年对摩梭人聚居的一个村寨进行了考察,村子不通路、电,但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不是民歌,而是红极一时的《还珠格格》主题曲。
他们仔细考察后发现,原来是一个有商业头脑的摩梭人购置了发电机、录像机、电视机。从此,年轻人吃过晚饭后不是跟着老年人去村中的一片空地唱歌跳舞,而是奔向录像室。
“你很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李晓斌反问,“民族、氏族之间的联系方式、婚姻形式、经济生活类型从血缘到地域,到跨地域,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需要更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现在对鄂伦春人该向何处去也有争议,有人说搞农业及多种经营,有人说搞林业生产,还有人说国家把这部分人养起来,本身人也不多,有人说让鄂伦春人自己选择……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古克族自治县,政府花了很多钱把他们从海拔5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搬迁到海拔1000米的南疆,开荒、盖房子,但他们还是有很多不适应。
柯尔克孜族从山上搬下来也出现了同样的不适应,酗酒人数增多,高血压、传染病增多。
“扶贫不是给钱、盖房子就能解决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变化太快,一些民族一下子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就会有很多不适应。”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杨圣敏说。
另一方面,“以前的民族政策注重五大自治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对单个民族的发展有所忽视,22个小民族更是如此。”刘晓春说。
“由于小民族的人口少,在各级政府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比较少,这样在反映民族利益时的声音也就比较弱。在一些多民族的自治地区,当地大民族的意见更容易受到重视。”马戎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南怒江州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当地主体民族为傈僳族,但在中央精神下有硬性规定,独龙族和怒族必须在某一级行政事业单位中占一定比例,提拔公务员中会优先考虑。
一切争议背后是政策的缺陷。乐长虹向《瞭望东方周刊》承认,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小民族的政策。
“这次中央对于扶助人口较少民族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帮助。”马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