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小于55岁人群中发病率约0.1%,而大于80岁人群中高达约10.0%,预计到2050年其发病人数将增加2.5倍[1]。长期的房颤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生活质量降低、心功能损害、血栓栓塞事件等,而其中又以脑卒中更为常见。有研究提示,房颤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无房颤患者,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升高5倍,且随着年龄增加其相关性明显增加[2]。有15%~40%的脑卒中患者与房颤有关[3]。房颤相关性脑卒中以反复发生、阻塞较大血管为特点,因此导致梗死面积相对较大,出现更多神经系统功能缺失,从而明显增加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梗死后功能恢复更差,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2-3]。研究证实,无论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还是有症状性房颤或无症状性房颤,在导致脑卒中风险上并无显著差异[4]。同时,规律地口服华法林或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能降低2/3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5]。因此,尽早对房颤患者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和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尤其对于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本文将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抗凝药物选择2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意识及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