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发稿,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已尘埃落定。
据了解,自去年12月12日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名单以来,业内对此复杂情绪交织,一方面,闻讯后,不少榜上有名者陆续收到了身边亲朋好友的祝贺,喜气洋洋;另一方面,有人却对这份名单的数量有些担忧。一时间,有关评选的话题又一次被业内所热议。
| 评选头衔有波折 |
据悉,此次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启动,最初并不如想像中那般顺利。
有消息称,在启动前的筹备工作中,此次评选的原本头衔不叫“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而是“中国工美艺术大师”。去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下发了一份通知文件,叫停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关于“中国工美艺术大师”的评选,理由是事先协会未就此次评选上报至轻工业联合会,且评选的头衔容易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混淆,同时表示要在请示人社部明确具体规范后再开始此项工作。
就在业内原本以為此次评选可能会被搁浅,去年5月下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再次发文,称鉴于评选工作符合《关于规范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且具有一定的评选工作基础,因此同意“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
细心的业内人士发现,从被叫停到通过批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先后两份文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评选头衔多加了“行业”二字。
| 另一种“国大师”? |
实际上,上述波折深究起来,恐怕还是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有关。
至今为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评出了六届,由于这项评选是国务院批准、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所授予的国家级称号,且证书加盖国徽章,一直以来都被业界视为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然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收藏拍卖的日渐火热,以及“名头”成为判断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一市场“怪现象”普遍流行,让“国大师”的评选也逐渐开始变了味儿。甚至发展至最近两届时,有人戏称该评选已然成为一个追逐名利的“江湖”——某些真正受业界肯定者并未上榜,一些“参评专业户”精力不在技艺提升,而是四处活动上,如此等等。
2013年,在国家倡导政府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不再“官办”,而是交由协会性质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导。但自2012年第六届“国大师”评选过后,有关第七届的评选目前还未有“风吹草动”。“简政放权后,虽然评选主导权在轻工业联合会,但背后仍少不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有知情人士分析道。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轻工业联合会会对此次“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表现谨慎。《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注意到,除了原本的名称容易与“国大师”称谓混淆之外,此次评选的机制,例如电脑随机抽取专家,专家组与评审组各司其责,以及保密制度等等,都与第六届“国大师”的评选十分相似。至于协会在启动之初将相关事宜上报至轻工业联合会的举动,且对申报者的基本要求定位为“省大师”,也令人很容易将其与“国大师”的性质联系起来。
| 没有人人满意的评选 |
然而,名单公示出炉还是有些让业界意外,最大的焦点在于—280位“艺术大师”是否多了?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算了笔“账”: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为例,自1979年起,前后六届下来一共才不过444名,此番的“艺术大师”就超过了“国大师”半数有余。另据相关媒体透露,在此次各地申报初选名单的时候,北京、江苏、江西、浙江等地调整后的申报名额都要多于原定名额。
同时,在280人的公示名单中,雕塑工艺占据了119名,为人数最多的门类;其次是陶瓷工艺,有65名;最少的是编织工艺,只有2人入选。
“尽管也是‘国字头’,但是数量多了就让人感觉其含金量可能会受损。”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这位人士还认为,在市场虚火尚待冷却的当下,相关部门对于“大师”称谓的给予更应该有所把握。“比如我认识一位此次榜上有名的玉雕家,其作品价格基本都在十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也有,有价无市的情况却时常发生。现在,因为‘国’字头的大师头衔就在眼前,他又在琢磨是不是可以把价格再标高一些了。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争取名头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近年来,随着工艺美术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类评选活动层出不穷,这当中既有良好的初衷,也免不了交织着利益等因素。但上到“国大师”,下到各类正规或不正规的“大师”评选,每一次结果出炉,业界和舆论的质疑之声又会让一些组织者们感到“烫手”;另一方面,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业界不少人一边骂着评选,一边又参加评选,不管是不是不得已,无疑就是一种扭曲。记者注意到,此次“艺术大师”结果出炉后,联系采访的入选者基本对此保持讳如莫深、不愿多谈的态度,荣誉在此时似乎变得特别敏感。
“客观地说,就此次整个评选机制来说,还是能看出主办方的努力。”一位了解此次评选过程的知情人士表示,“当然评选本身没有所谓的完美,要达到人人满意不大可能。我倒是建议,往后在相关评选中,能不能慎用大师这个词?比如此次入选的大部分都是中青年创作群体,过早地将他们定论为国字头大师,容易带来心理膨胀。”
还有人指出,在工艺美术面临传承创新的今天,行业迫切需要的,既有对老艺人的保护,也有对新生力量的扶持,在这种平衡之中如果要坚持凭作品说话,就不能过于限制数量、年龄等门槛。“否则,论资排辈,层层晋级,由此衍生出的怪状只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旁观者更加反感。”
本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评选,从组织工作到评审的程序都做得很严谨,专家们评得也很认真。(本文评选现场图片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提供。)
据了解,自去年12月12日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名单以来,业内对此复杂情绪交织,一方面,闻讯后,不少榜上有名者陆续收到了身边亲朋好友的祝贺,喜气洋洋;另一方面,有人却对这份名单的数量有些担忧。一时间,有关评选的话题又一次被业内所热议。
| 评选头衔有波折 |
据悉,此次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启动,最初并不如想像中那般顺利。
有消息称,在启动前的筹备工作中,此次评选的原本头衔不叫“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而是“中国工美艺术大师”。去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下发了一份通知文件,叫停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关于“中国工美艺术大师”的评选,理由是事先协会未就此次评选上报至轻工业联合会,且评选的头衔容易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混淆,同时表示要在请示人社部明确具体规范后再开始此项工作。
就在业内原本以為此次评选可能会被搁浅,去年5月下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再次发文,称鉴于评选工作符合《关于规范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且具有一定的评选工作基础,因此同意“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
细心的业内人士发现,从被叫停到通过批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先后两份文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评选头衔多加了“行业”二字。
| 另一种“国大师”? |
实际上,上述波折深究起来,恐怕还是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有关。
至今为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评出了六届,由于这项评选是国务院批准、负责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部门所授予的国家级称号,且证书加盖国徽章,一直以来都被业界视为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然而,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收藏拍卖的日渐火热,以及“名头”成为判断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一市场“怪现象”普遍流行,让“国大师”的评选也逐渐开始变了味儿。甚至发展至最近两届时,有人戏称该评选已然成为一个追逐名利的“江湖”——某些真正受业界肯定者并未上榜,一些“参评专业户”精力不在技艺提升,而是四处活动上,如此等等。
2013年,在国家倡导政府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不再“官办”,而是交由协会性质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导。但自2012年第六届“国大师”评选过后,有关第七届的评选目前还未有“风吹草动”。“简政放权后,虽然评选主导权在轻工业联合会,但背后仍少不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有知情人士分析道。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轻工业联合会会对此次“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评选表现谨慎。《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注意到,除了原本的名称容易与“国大师”称谓混淆之外,此次评选的机制,例如电脑随机抽取专家,专家组与评审组各司其责,以及保密制度等等,都与第六届“国大师”的评选十分相似。至于协会在启动之初将相关事宜上报至轻工业联合会的举动,且对申报者的基本要求定位为“省大师”,也令人很容易将其与“国大师”的性质联系起来。
| 没有人人满意的评选 |
然而,名单公示出炉还是有些让业界意外,最大的焦点在于—280位“艺术大师”是否多了?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向记者算了笔“账”: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为例,自1979年起,前后六届下来一共才不过444名,此番的“艺术大师”就超过了“国大师”半数有余。另据相关媒体透露,在此次各地申报初选名单的时候,北京、江苏、江西、浙江等地调整后的申报名额都要多于原定名额。
同时,在280人的公示名单中,雕塑工艺占据了119名,为人数最多的门类;其次是陶瓷工艺,有65名;最少的是编织工艺,只有2人入选。
“尽管也是‘国字头’,但是数量多了就让人感觉其含金量可能会受损。”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这位人士还认为,在市场虚火尚待冷却的当下,相关部门对于“大师”称谓的给予更应该有所把握。“比如我认识一位此次榜上有名的玉雕家,其作品价格基本都在十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也有,有价无市的情况却时常发生。现在,因为‘国’字头的大师头衔就在眼前,他又在琢磨是不是可以把价格再标高一些了。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争取名头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近年来,随着工艺美术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类评选活动层出不穷,这当中既有良好的初衷,也免不了交织着利益等因素。但上到“国大师”,下到各类正规或不正规的“大师”评选,每一次结果出炉,业界和舆论的质疑之声又会让一些组织者们感到“烫手”;另一方面,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业界不少人一边骂着评选,一边又参加评选,不管是不是不得已,无疑就是一种扭曲。记者注意到,此次“艺术大师”结果出炉后,联系采访的入选者基本对此保持讳如莫深、不愿多谈的态度,荣誉在此时似乎变得特别敏感。
“客观地说,就此次整个评选机制来说,还是能看出主办方的努力。”一位了解此次评选过程的知情人士表示,“当然评选本身没有所谓的完美,要达到人人满意不大可能。我倒是建议,往后在相关评选中,能不能慎用大师这个词?比如此次入选的大部分都是中青年创作群体,过早地将他们定论为国字头大师,容易带来心理膨胀。”
还有人指出,在工艺美术面临传承创新的今天,行业迫切需要的,既有对老艺人的保护,也有对新生力量的扶持,在这种平衡之中如果要坚持凭作品说话,就不能过于限制数量、年龄等门槛。“否则,论资排辈,层层晋级,由此衍生出的怪状只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旁观者更加反感。”
本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评选,从组织工作到评审的程序都做得很严谨,专家们评得也很认真。(本文评选现场图片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