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每一个行动者的思维增进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宁波市江北信息技术组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教研团队,整个团队偏年轻化,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和空间都比较大。自2010年以来,作为教研员的笔者开始规划名为“深海工程”的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训。“深海工程”为期三年,目前已进行到第二年。在本次教研活动之前,“深海工程”已开展过10次主题研训,包括教学基本理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语言设计等内容。
  通过系列化专题研训,本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大幅度提高,这令笔者欢欣鼓舞。但是,笔者很快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堂生成能力提高速度却相对滞后,这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遇到了新的“瓶颈”。笔者通过分析得出,影响课堂教学生成能力的主要是教学语言、现场调控、课堂对话等因素,其中课堂对话的优劣往往能影响重难点突破的成效和整个课堂的氛围。课堂对话却是本区信息技术教师较为薄弱的一项,大部分教师不知道课堂对话为何物,在平时的课堂生活中不重视课堂对话,更谈不上研究课堂对话策略与改进课堂的教学行为了。
  鉴于此,笔者决定开展“课堂对话的策略与技术”主题教研活动,以期在教研团队中“推出”这个教学生成工具,通过研训提炼课堂对话的策略和技术,再利用研讨达成的共识在教师群中“推广”这项技术。
  策划构思
  笔者在策划本次教研活动时着实伤了脑筋,既要考虑主题活动的最终整体成效,又要考虑每位行动者(教师)的思维增长。笔者在策划时罗列了一些关键要素:活动主题的凸显性、活动内容的层次性和活动方式的推进性。然后,对每个要素进行拓展,发现每个要素有各自的追求目标和需要把握的细节,如图1所示。
  1.以何种方法渲染与凸显活动主题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课堂对话的策略与技术”,主题的确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去渲染、去凸显。
  首先,主题要进行前期渲染,让每个教师尽早心知肚明。这一层面主要通过区域通知、QQ群发、手机短信及个别交流的方式进行。
  其次,设计活动时要关注难点突破。笔者在构思时考虑到教师对课堂对话内涵的认识是模糊的,进而推测教师对“策略与技术”的认识可能会比较狭隘,策略与技术两者还可能会混淆。因此,笔者决定在实地研讨前先“思维摸底”,探知每一位成员的原有经验,再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研讨活动。
  再次,主持时要把握问题聚焦。主持者必须领会主题内涵,创设研讨氛围,预设核心问题,把握研讨走向。除了本人适合担任外,笔者还想到另一位在信息技术教师中有较高声望的老教师——洪塘中学刘宏中老师。该教师曾开发过省市信息技术初中教材,既是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又是区内的学科骨干,因此,选择他来主持,不仅可以胜任本次任务,还可以增加教师们的新鲜感。
  2.以何种层次结构呈现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是对活动主题的具体分解。活动内容的层次性设计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原则,逐步突破主题学习的难点。可以先设计理论感受性的活动,再设计具体感受性的活动,最后设计理论提炼性的活动。对应的具体活动内容分别是:主题触摸、课堂观察、理论研讨等几个明显阶段的活动。
  3.以何种方式推进个体思维增长
  要实现每位成员的思维增长,就要考虑构思怎样的活动作用于个体的影响力更大,会引发他们研究课堂对话主题未知的领域。首先,前置性的独立思考文本汇集尝试选择OA平台,而非QQ群邮件,这样或许可以让每个人的思考“封存”起来,增强神秘感;其次,赶在课堂观察与实地研讨前展示每位教师的1.0版本的思考,让教师在文本的比较中,促成对课堂对话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形成对操作技术孰优孰劣的种种猜想,形成思考2.0版;再次,通过实地的、活生生的课堂观察,验证种种猜想,并依据原文本的汇聚进行推理,形成思考3.0版;最后,通过头脑风暴,自由研讨,深入反思,系统提炼,形成思考4.0版,如图2所示。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最终确定了活动的大致框架,并“告之天下”(http://www.jbedu.net/newsInfo.aspx?pkId=49768)。
  记录回放
  角色介绍
  笔者:费海明,江北区信息技术教研员
  李友兴:执教教师,洪塘中学教师,教龄4年
  罗毅:执教教师,慈城中学教师,教龄2年
  刘宏中:活动主持,洪塘中学教师,教龄20年,区学科骨干
  马龙:初中组主题发言代表,庄桥中学老师
  陈益平:小学组主题发言代表,庄桥小学老师
  镜头一:网海出没
  笔者端坐在电脑前,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收件箱。明天就要去洪塘中学进行实地教研活动了,今天是各信息技术教师独立思考文本递交的截止日。笔者要把这些文本尽快汇集起来,赶在明天实地研讨前发给每位教师,这样明天的课堂观察才有更多依据,明天的实地研讨才能有更多思绪。那么,作为组织者的笔者,要不要自己先写一份呢?犹豫了一会儿,笔者觉得有必要让自身也全面投入本次的活动,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作榜样,于是打开Word记录下了自身对课堂对话的理解。
  笔者把每个教师发给我的文稿复制出来,汇集于一处。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课堂对话的策略与技术”,教师们对于这个主题,到底是如何想的呢?对话的内涵能不能理解?策略与技术会不会混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到底能写出多少文字?打开每一个发来的文稿,笔者产生了乐此不疲的阅读乐趣。
  经过整理汇编,笔者终于赶在下班之前将汇集24位教师思想的文本发出。晚上,笔者忍不住去看看OA里的动静,发现已有80%的成员做了访问。
  镜头二:安静观课
  第二天下午,教师们都陆陆续续地走进了观摩的教室。两节观摩的教学内容一样,都是《PPT超级链接》。第一节是李友兴老师执教,第二节是罗毅老师执教,两位教师的教龄均不足五年,都是“小后生”,充满了青春与活力。
  李友兴老师先让学生认识为何要用超链接,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超链接任务进行整体分析,接着让学生通过视频观摩,学习超链接操作方法。很明显,李友兴老师在设计时,将课堂对话的“火力”安排在了超链接概念与超链接任务的整体分析上。微笑、点头、询问、回应、激励,教学难点的突破就如同学生拉家常。看来,李友兴老师吃透了本次研讨的主题,他在课堂上的有意凸显,为后面研讨提供了上佳的素材。   罗毅老师的课堂相对传统一些,但是在“为何要用超链接”环节上,也是倾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希望通过对话,让学生自我觉悟“为何要用超级链接”,显然,他也研究过本次研讨的要义,尽可能地凸显本次主题。
  听课的教师有的拿着早上刚打印的“课堂对话策略与技术”的汇集文本与课堂对照着,随机注释着;有的摊开笔记本一边观课一边记录。教师们一个个安静观课、全情投入。在真实的课堂面前,我想大家都在想:自我思考到底是对是错?他人的设想孰优孰劣?课堂对话该何去何从?
  镜头三:开出二桌
  两节课很快落下帷幕,我临时决定分小学与初中两组开展研讨。初中组就在二楼电脑室原地不动,小学组安排至一楼的微格教室。研讨前再次明确任务,要求每组推选出两名发言代表,一名教师针对课堂整体进行有效性评析,另一名针对课堂对话进行主题评析。
  整个研讨时间为60分钟,一开始进展较慢,随着角色的进入和思维的启动,一些重要研讨点就像接力棒一样在研讨小组围成的圆圈中反复传递,使整个交流变得异常精彩起来。后来,笔者干脆在小学组坐下,一边为他们拍人像特写,一边很享受地听着他们的对话,偶尔插上几句。
  镜头四:济济一堂
  三点半,初中组准时来到了一楼的微格室与小学组汇合。这下轮到本次的活动主持——洪塘中学刘宏中老师出场了。刘老师不紧不慢地介绍了信息技术深海工程研训,又重申了信息技术教师团队确立的教研文化“民主、批判、友善、豁达”,最后道出本次研讨的内容和流程。
  课堂整体评析结束后,进入了本次研讨的重点,课堂对话主题评析。马龙老师作为初中组的代表第一个发言,对课堂对话进行了深入分析。他的发言显示出初中组对课堂对话较为成熟的思考。
  刘宏中老师对小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引用了本次主题文本汇集中几位教师的思考。在下面静听的笔者不由地想到:“看来,前置式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研讨中这样的回顾与穿插,感觉很好!”
  接下来是自由研讨,连主持人刘老师也回归到教室中的座位上。面对主题,大家自由地讨论目前头脑中最新想到的。有的教师回望自身的第一次思考发出感叹,说“总算理解了课堂对话的内涵”;有的教师提出了支持代表发言的想法,并做了补充;有的教师兴致盎然,表态要作为一个行动者付诸实践。研讨氛围非常轻松自由,教师们不时露出会心一笑。
  活动启示
  1.以身示范“促”积极参与
  示范比指导更有说服力。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经常扮演的是策划者、组织者、主持者、评价者的角色,对于示范者的角色通常涉及不多。究其原因,恐怕有两个:一个是教研员要开展活动的组织策划,耗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若再投入示范活动恐怕分身乏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个是教研员对自身的示范质量与示范效果心存顾虑,唯恐非但成为不了范例反而成为教师们评头论足的笑柄。但是经过本次活动,笔者感受到了教师们在关注示范效果的同时,更关注的是教研员示范的行为本身。在独立思考阶段,笔者把自身对“课堂对话”的“粗糙”理解汇编进思考集发送给教师,对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信号,暗示着笔者本人也同一线教师一样,有着追求本次研究主题的需求,进而增强教师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本次研讨活动中。
  2.屏蔽共享“逼”独立思考
  以往,笔者通过QQ群邮件平台征集主题思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后参与者的思考受前面发表文本的影响较大,其文本质量和数量基本呈递减效应,越到后面,递减效应越明显,后发表者常常成为随声附和者,缺乏自身的独立思考。每个区域内的教师都会存在差异,在学术研讨中,先知先觉型教师的长篇大论或真知灼见往往会使一部分教师成为“沉默羔羊”。但是,每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只能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或亲身实践才能“生根发芽”。因此,必须应用技术手段暂时性地“屏蔽”这种共享式思考,消除一部分教师的顾虑,确保每一位教师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空。为此,本次的独立思考文本交流“走”的是区域OA平台,使得分享被暂时性隔断,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氛围,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望,使得独立思考广度与深度都得到提升。
  3.文化氛围“育”创新观点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归属于江北信息技术“深海工程”教师研训系列活动。在“深海工程”启动之时,整个教研团队就确立了“民主、批判、友善、豁达”作为团队教研的文化。民主可以放飞自由和创新的思维,批判使教研精益求精,友善使教研走向合作,豁达使教师拥有更为高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平时策划设计教研活动中,笔者就非常注重文化的创设与渗入,通过系列活动,将文化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内在意识中。在这个教研团队中,教学研究是协商式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用友善的口吻批判他人的想法。本次活动也秉持了这一文化精神,使得整个研讨轻松自在,每位教师情绪愉悦,进而促进了思维的加速运转和创新观点的迸发。
  4.多层交流“助”思维增进
  本次的主题教研活动的层次是丰富的。第一层是文本汇集进行彼此的思考对照,第二层是分组研讨进行第二次的思维汇集,第三层是集中研讨进行第三次的思考碰撞。在集中研讨时,又细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整体式评析,满足教师们对有效课堂认同的需要;第二环节是主题式评析,庖丁解牛,剖析主题的要义;第三环节是自由式评析,如同超级链接般地放飞观点想象。对主题的多个层次分解,使得本次课堂对话的研讨难度得以降低;多个层次的思辨互动,使得整个团队对“课堂对话的策略与技术”的理解和把握推向新的高度,也使得每位教师的认知在集体思维的反复推动中不断增进。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技术的应用更加关注与学科的结合,更加关注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更加关注技术的教学适用性和应用的效果。地平线研究计划和系列地平线研究报告,尤其是基础教育版的地平线研究报告,对于深入讨论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视角。  目前,地平线研究报告包括高等教育版本、地区教育版本、K12基础教育版本、博物馆版本,呈现出系列化、定期化、专题化的趋势。K12版本的地平
历史是由一系列重大事件支撑起来的,没有重大事件,历史就没有质变,没有突破。讨论重大事件,固然要关注大人物,是大人物创造了历史,不管这个大人物,是天才,还是弱智,只要他做出了决策,一定要比一般人的言行更有力量。但是,正如许多人常说的那样,民众是历史的最终创造者。在我看来,历史中的许多重大突破,最先发难,并让历史进程改变方向的,往往是不惹人注意的小人物。五四百年,我想专门讨论一直被人们忽略的一个小人物
实施教育信息化,必然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支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重硬轻软的现象在教育领域屡见不鲜。  近期本刊组织的一次教育软件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校都在使用各种形式的教育软件。教育软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演示、考试、管理和电子教室等方面。教育软件的来源通常包括学校购买、上级配发、自主研发、定向开发等形式。由于各种原因,学校里教育软件使用频率普遍不高,使用寿命多在三年以内。导致资源类软件应用少
The Place Project是一个关于讲故事的项目,不过我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可能从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在完成一项很棒的艺术创作。在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我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问题是:“你是作家吗?”结果只有60%的学生回答是。在实施数字故事项目The PlaceProject之后,同样的问题问学生们,最终,我欣喜地看到有99%的学生做了肯定回答。  不过事情并非一蹴而就。我使用的方法是:帮助
韦应物,字义博,京兆万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大历时期的重要诗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诗诸体兼备,而尤长于古体。其古体诗远承汉魏古风,受陶渊明诗影响颇深,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韦应物于大历十二年(777)作有《长安遇冯著》,诗曰: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与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及韦应物的其他诗歌相比,此
祝福恩师  刚入师门时,先生是那么的威严,而现在,先生看起来却越发慈祥了。时间在先生身上留下岁月的印记,而先生在学生心里填满成长的记忆。教师节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教师节快乐!其实,先生一直都是辛苦繁忙的,却也总是乐观快乐的,谁说不是呢?  名师速写  李艺先生,身材魁梧,嗓音浑厚,性格豪爽,酒风极正,不仅能歌能舞,羽毛球水平也是“准”专业级的。每每出差,背起装备四处游走,巡
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人类用自身感官无法感受到的生命过程和生理现象,而数字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逼真的模拟性能够帮助人类延展感觉器官,进入神秘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本文以一堂初中生物公开课为例,呈现出基于数字媒体和课堂整合的教学过程,以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一些数字媒体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之道。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的内容是食品安全,是本章两个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
标点符号教学可以说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挑战。虽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偶尔穿插标点符号的教学,但很多时候只是蜻蜓点水,再加上标点教学相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到了三年级,甚至更高年级,在造句或写作时,标点的使用依然是个大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环境中感受标点的重要性,并初步学会在句子中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成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  在一次常州
【本刊讯】2012年10月20日,2012国际远程教育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是2012中国国际教育论坛的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北京开放大学承办,其主题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应邀到会,围绕着开放大学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网络课程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地平线报告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作为对2012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相继成立
教学设计自动化由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在1984年首次提出。它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理论研究有较长时间的历史,但实践研究显得比较贫乏,目前在国内功能强大、适用性强、使用面广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平台比较少。  我们利用上海市的教育资源库设计和开发了基于网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