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论述探析

来源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论述有其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要义包括“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形成监督合力”“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和完善党内监督途径(“牛鼻子”“专责”“利器”和“探头”)等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新时代开展党内监督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
其他文献
1945年《联合国宪章》将人权议题纳入联合国议程后,它很快成为各国共同参与的问题,这在联合国成立初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立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二是拟定国际人权文件,三是实施联大人权外交.基于实质性的政治利益,美国在这些问题上与联合国各国代表之间出现了决策上的斗争与妥协.一方面,在冷战兴起的背景下,美苏两国在人权标准、联大人权外交等问题上出现激烈冲突;另一方面,美苏两国都支持限制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职能,都反对拟定有约束力的国际人权文件,不少对人权议题的态度更为积极的国家对联合国人权机制的构想则受到了压制.美
美国内战与重建改变了美国的宪法结构;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比照18世纪美国的独立革命与立宪建国,称19世纪的内战与重建为美国的"第二次建国".内战与重建时期通过的三条宪法修正案的影响延续至今,"大规模监禁"可谓美国奴隶制烙印的当代体现,最高法院的判决曲解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主旨,重建宪法修正案令美国女性非常失望,也给美国华人带来了入境和平等方面的困扰.这三条修正案并不符合民众对于重建的期待,偏离了所谓的大众宪法观.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中国近代的重要论争,具有跨越时代的思想史意义.毛泽东青年时期也困惑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在发现“多研究些问题”无法解决问题的悖论后,他敏锐地捕捉到,相较于其他“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最能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科学视角、理想前景并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主义”,因此走上了“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毛泽东既反对“从本本到本本”的书斋研究和“照搬本本到实际”的教条主义,强调以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推动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又超越实用主义工具式主义观,强调“主义”作为集体信仰的特殊意义,
《第二次建国》是埃里克·方纳在其扛鼎之作《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问世30年以后,再次就重建问题撰写的一部力作.该书旨在"重新发现"宪法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五修正案的真实意图和现实意义,以便于进一步清除"邓宁学派"重建史观在美国社会中的影响,瓦解美国保守主义势力的重建史观的历史学基础.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方纳不仅开掘出重建宪法修正案在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理想方面的潜在力量,使重建史与当前和未来连接起来,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平等"这一概念在美国历史中的意识形态张力,及其之于公民身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揭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直接、显性的行事方式已无立足之地,进而变换为更加隐蔽、更加迂回的策略手法,被称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与“泛娱乐化”合流,在“大众娱乐”掩护下用“偶像明星”的套路包装历史,用“怀旧复古”的情调渲染历史,用“消遣快活”的心思恶搞历史,用“猎奇求异”的噱头演绎历史,受众群体大、扩散速度快,隐蔽性、欺骗性和迷惑性也都很强.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其根源因素和现实危害,采取扎实有力的思路举措,有效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利影响
百年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是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在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艰辛探索后的产物,也是党的生命线.加强党的思想路线建设与从严治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相互取代.在庆祝党的百年诞辰之际,有必要重温这方面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路线建设的自觉性.
在当前中国和世界进行抗疫斗争的实践中,恩格斯健康观无疑对审视资本主义造成的健康问题和指导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恩格斯健康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工人阶级生存状况为核心的主体向度;二是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核心的客体向度;三是以社会主义运动为核心的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向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必然造成人的体力智力低下从而导致“所有的人退化”的结果,无法真正解决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使工人阶级走向“政治健康”,工人阶级政党的“健康”发展是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真正健康的社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为回答时代之问所提出的最新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理论逻辑是一个既有理论权威性,又有逻辑周延性;既有体系完备性,又有结构开放性的基本框架,具有整体性、体系性、创造性特征.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合的理论逻辑,彰显其
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是事实与价值联袂而生、实然性与应然性内在融通、以政治价值理性寓于历史客观规律为基本范式的理论.离开价值性,政治哲学就会沦为“塔克—伍德”式科学主义的事实论断;离开事实性,政治哲学又会走向科恩和胡萨米式关于政治理想的道德论证.鉴于此,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建构必须以科学阐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为理论地基.唯有如此,作为政治哲学核心范畴的正义思想才能得以澄明和彰显.《资本论》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揭露了资本主义政治哲学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政治价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扬弃以往关于劳动、人以及二者关系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扎根资本现代性的深刻异化现实,创构了充满辩证张力的“劳动—人”思想,揭开了劳动与人之间始源性的对象性存在关联,呈现了劳动与人之间共同生成、彼此形塑、相互创造的辩证存在关系,揭示了劳动对于人之生命的存在以及对于社会历史所具有的本体论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人”思想,破解了思想上关于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发掘了劳动概念的历史存在论内蕴,彰显了劳动及其主体的价值光辉,并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