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rn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从“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必要性以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探讨出发,研究河南大学“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的重要性,提出用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方法来促进这门课程授课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拓宽学生文学、历史、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茶文化与茶科学本质的认知,理解文学、历史与化学及其他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实现该校相关学科本科生茶文化与茶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化教育。
  [关键词]茶科学;茶文化;通识课;教学改革;通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0-0147-04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是美国博德学院Packar教授提出的[1],是一种具有广泛性、非专业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为目标的教育。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共识。高等学校教育需要将“通识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结合起来”,这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来的要求。对于综合类大学的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2]能帮助他们突破专业教育限制、为未来学习和工作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通识教育的重点是给学生讲授学科交叉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一般情况下,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政治思想理论课,这是国家统一要求的;一类是基础技能课;一类是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有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3]。河南大学作为一所一流学科大学,要求本科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识教育学习。“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作为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一门校级公共通识课,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开设现状
  “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这门课涉及的内容与中国历史、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学艺术以及化学、生物学都有一定的联系,真正体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因此,积极推进高校茶文化与茶科学通识课程的建设,加强高校茶文化和茶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已成为国内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趋势之一。有孔子学院的许多世界著名大学都开设有茶科学与茶文化课程作为校级公选课,引导大家了解有关茶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而国内有关茶文化的公选课是最近十几年才开始的[4],主要是由人文学科所在学院开设的,侧重讲授茶文化的人文性,在茶的科学研究方面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2005年,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刘绣华教授根据课题组有关茶叶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茶文化知识,开设了“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作为本校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课,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茶文化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播有关茶的科学知识和当今世界上有关茶的科学研究,拓宽学生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热情,为培养推动以化学专业课题研究为支撑点的茶文化和茶科学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改革内容
  要想将“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这门通识课程讲得出彩,必须使其内容与社会和生活实际不脱节,并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全面考虑课程开设范围、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要明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笔者针对当前本科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对“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通识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一套适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其他通识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三、“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教学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虽然是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但是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是一门在全校不同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总共有32个学时。因此,这门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向本院和其他学院的学生介绍中国茶的起源和发展、种类、茶艺、茶具、茶与文学等有关的茶文化,以及与茶有关的最新知识和研究热点,让学生对茶学领域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与化学有关的茶文化与茶科学知识渗透到其他专业,并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当前河南大学“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参考了中国茶文化的一些书籍和影视资料,结合自己实验室及所在学院有关茶叶的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成果,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茶文化,包括茶之源、陆羽与《茶经》、茶的分类、泡茶用水、茶具、茶馆、茶艺、茶道、茶与文学艺术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茶科学,包括茶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与茶有关的科学研究(选择2~3例进行讲解)。教学内容涵盖了化学、生物学、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几年来不断修订完善,以“茶文化与茶科学为主线,广泛收集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将茶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有关茶的科学研究等知识相结合,课件力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对大部分所学专业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理科学生来说,前半部分茶文化的内容非常新颖,关于茶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很好理解,但是其他文科或工科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有些抽象,尤其是后半部分关于茶科学研究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这部分學生的兴趣很难调动起来,加上由于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制力差的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就被这些东西所影响,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学校开设这门通识课的目的。所以,怎样让学生理解茶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相对抽象的基本概念、实验过程,了解茶(主要是喝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探讨与研究与茶相关的化学学科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相互联系,最终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对茶科学与茶文化的兴趣,这些是本课程改革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方法
  河南大学“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本校金明校区的学生,每年都有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药学、生命科学、经济与贸易、公共管理、教育科学和土木工程等近20个专业方向的不同年级的本科生选修本课程,所以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这门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茶文化与茶科学进行清楚地讲述,使教学质量提升,并且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达到“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的教学目标,作者拟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通专兼容”:结合课程特点,调整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资料
  开设“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校选课时,首先要根据不同院系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需求情况,把学生分为文史类和理工类,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别选择教学内容。例如对理工类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介绍与茶有关的文化知识后,重点讲授一些茶科学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科学启迪学生的跨学科创新思维。对文史类的学生,则重点讲授中国茶文化方面的情況,让学生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选修“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这门课程的学生既有理工类的学生又有文史类的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就必须把握课程的核心理念,真正体现“通专融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结合起来。
  1. 教学内容要简单
  通识课一般是对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目的就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因此,通识课程的重点不是要学生掌握复杂理论,而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和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前几个学期上“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通识课时,笔者曾在课堂上对学生做过小调查:想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想了解一些关于茶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文精神;还有的学生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了解一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几乎所有选修的学生都希望通识课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有一些视频资料以及采用轻松愉快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例如讲到泡茶艺术时,教师不应在课堂上罗列各种茶艺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应该辅以视频资料,更直观地给学生展现茶艺。
  2.教学内容要紧跟学科或专业发展前沿
  专业课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主,对课程进行系统深入地讲授。而通识课程的教学,除了核心内容要讲授,更要注重课外内容的丰富性。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没有科研数据或者文献支撑的观点或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关于茶科学这一块,学生更希望能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内容。关于茶的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百花齐放,教师必须不时查阅相关文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动态,才能把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当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教学内容要实用
  学以致用,大部分学生想通过本课程学点能和社会接轨的知识。因此可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茶叶的鉴别”“与茶有关的食谱”“茶与人类健康”“如何简单采茶、制茶”等,并邀请著名茶文化研究的相关专家来校讲学,将目前相关的科学进展与市场需求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学习。同时将任课教师所在课题组及所在院系有关茶叶的研究成果带到教学中,给学生介绍这些研究的起源、经过及结果,讲解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专”促“通”: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1.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小调查显示,95%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希望课堂走进社会,增加实践的机会。因此,这门课程应积极开展实践型教学,比如在讲解茶科学研究的一些项目时,可带学生分组参观茶叶研究的实验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好奇,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如在讲授泡茶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邀请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大学生创业中心的茶室老板为学生现场表演茶艺,并对个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茶艺培训。或者让学生做一些有关茶知识的问卷调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生目前的相关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
  通识课程一般是学生人数较多,大班授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会导致很多学生玩游戏、打瞌睡。因此,这门课程应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提问,或是利用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讲到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时可以引用《红楼梦》这部经典中有关茶的描写,因为几乎所有学生都看过《红楼梦》。可以给学生先设置一个问题:你认为《红楼梦》中关于茶的描写较出名的片段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可以思考,也可以用手机查找资料。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播放一段关于这些片段的《红楼梦》的影像资料,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红楼梦》有一定的了解,又可以对茶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有新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搬到课堂上来开展研讨式教学。例如笔者所在课题组有一项课题研究是不同茶具和泡茶方式对绿茶有效成分溶出状况的影响,上课时可以将此课题给学生做些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探讨开展此项研究的方法,预测研究结果。此外,灵活利用课堂设问,可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不会脱离课堂内容。
  3.以“专”引“通”
  “通”和“专”在通识教育中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如果通识课程只注重“通”而无“专”的支撑,就会因为缺少专业性而不被重视。因此,通识课程需将“通专融合”落实,在教学层面做到由“专”去揭示“通”的本质。但是,通识课程的“专”又与专业课程的“专”不同,教师应充分考虑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接受能力,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酌情考虑“专”的深度和难度。比如在讲解茶科学时,可引入茶籽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速溶茶的制备、信阳废次茶的研究等学术成果;在讲解茶与中国文学艺术时,可将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红楼梦》中有关茶的章节作为辅助阅读材料等。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长处,将自己的“专”通俗易懂地融入通识课教学中来启发学生的“通”,使学生学有所获。
  4.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于通识课,学生其实并不想听老师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因此其教学方法需要深入浅出、直观新颖。在讲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多媒体的支持功能和计算机的数据管理功能,将茶科学与茶文化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网络播放器,将与本课程有关的影视资料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等。例如在讲授茶艺、茶膳、茶具、茶与文学艺术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一些相关视频直接播放,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又如当讲到与茶有关的电影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欣赏了根据老舍先生的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茶馆》,赵薇主演的电影《绿茶》《与墨索里尼喝下午茶》,纪录片《茶马古道》等(每学期的播放内容均会有所改变),学生印象深刻,上课效果较好。   (三)采用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而是以了解课程的内容为主,因此通识课可采用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学模式。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比较灵活。在教学中,我们不是采用单一的卷面考试形式,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①写一篇课程小论文,内容不限,但格式要统一。如果小论文能达到相关杂志的发表要求,教师可以推荐发表,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写作,学生可学会查阅文献,整理各种资料,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本项内容设置可占课程成绩的70%。本项内容也可用卷面论述题的方式与之交叉进行。②课堂考勤,第一堂课即可给学生讲明课堂纪律。有事需提前请假,不可无故旷课、缺课。考勤占课程成绩的20%。③影视/文学作品专题讨论或辩论会。课堂提问也属于这种形式,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这部分占课程成绩的10%。④才艺展示。包括茶艺表演,演唱与茶有关的歌曲,茶膳制作,与茶有关的科研成果展示,与茶有关的电影推荐等,不拘泥于形式,但是得有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这部分不占综合成绩的比例,但是可以额外加5~10分,或者由教师推荐相关实习或科研机会。
  五、结语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接触并学习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以科研结果为支撑,开设“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这门通识课,符合通识课程教育理念,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和科研,科研不仅可以让教师开拓视野,了解和掌握科技前沿,不断更新自己对新技术、新理论的认识,还能让教师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授课质量。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以团队关于茶的科研成果为支撑,既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又促进了茶科学与茶文化研究与普及教育的深入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習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19-08-26].http://www.mod.gov.cn/leaders/2016-12/08/content_4766073.htm.
  [3] 秦利军,赵德刚. 本科《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142-144.
  [4] 罗世琼,杨占南.师范院校开设《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的思考:基于贵州师范大学的个案[J].贵州教育,2014(18):43-46.
  [5] 王正加,斯金平,夏强强,等. “生物技术概论”通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2(2):61-63.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国家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从教师配置、教师评价、教师培训发展、教师薪酬福利等视角,探讨人力资源实践对于特色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此外,对于特色型师资队伍发展中存在的瓶颈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人力资源实践对策方案,以更好地推动双一流建设和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高水平特色型;艺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受到高校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智慧教育主要是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变革为特征,以教学大数据系统建设为核心,从明确培养定位、改革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智慧教育改革。结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智慧教育实施的成功经验和目前我国智慧教育推进中面临的难点,能够从重在顶层设计、实在协调组织、难在条件建设和久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是一次有创新意义的尝试。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考查了雨课堂教学模式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适用性,并得出了雨课堂对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提升有积极作用的结论。同时针对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便于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雨课堂;教学改革;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课堂沉默是大学课堂也是专业必修课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文章以H学院的员工测评与选拔课程为例,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知己知彼,摸清学情;因课施教,注重能力培养;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动性;评价多样化。建议在本科专业必修课的教学中:借力学习预期,减少课堂沉默;利用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有趣;拓展课后任务,深入学习。  [关键词]课堂沉默;专业必修课;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在对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职业能力共性和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开展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基础+模块+项目”实训体系建设、校政合作、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共享资源庫建设等专业群建设方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合力,突出办学特色。  [关键词]职业能力;公共管理;专业群建设;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建立可持续改进的机制,以学生为中心,形成闭环的教育教学质量优化的过程,是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重要环节。课题组针对目前高校实践类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综合实践”课程为例介绍了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法、课程达成度评价与持续改进的工作,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类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达成度评价;持续改进;课程目
期刊
[摘 要]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展现了走向新时代的风貌,一方面,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另一方面,又站在更高的艺术层面来审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广西少数民族作家自觉地将自身经验中的独特风景连接上现代世界的广阔空间,赋予生存以历史刻度,赋予时代以象征意涵,在重构风景中不断进行着精神地理的“再区域化”,使叙事获得现实指涉和精神纵深,这是新时代作家超越自我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石油工程是为石油领域培养与输送高级人才,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行业特色专业,为真正落实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通过构建“厚基础”的课程体系、设立“2+2”、“入学即入行”的培养模式、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增强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出一条为新时期石油工业的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道路。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期刊
[摘 要]“众创空间”是新型创业的服务平台,是在双创背景和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的。文章以百色学院国家级“众创空间”为例,探索当前新形势背景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开展自主式学习和平台式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创新创业;“众
期刊
[摘 要]我国地方高校非优势學科的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存在专业设置盲目跟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特色不鲜明、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高校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发展专业特色和深化专业内涵方面,并从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践高校应教学条件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五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关措施以解决上述问题。相关研究可为我国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