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古代书院的精神传承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g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本刊记者向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邓洪波求证,自唐至清,古代书院仅有记载的就达7500所之多。其中,尤以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最具代表性。
  古代书院的创建者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应天书院是范仲淹的讲学之所,嵩阳书院是程颢、程颐二兄弟的播道之地,白鹿洞书院由朱熹整顿复兴,岳麓书院经张拭盛极一时,声名遐迩。


  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代书院围绕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经营学田六大志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自主创建、自我管理、自由讲学、因材施教、名家治校、教研结合等教育理念对现代书院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据历史学者李弘祺、邓洪波教授考证,书院一词从8世纪以来就已出现。现在可以找到最早使用“书院”这个词的是唐代人苏师道,他在《司空山记》一文曾提到“光石山书院”。起初,文人把自己读书的书房叫书院,到了9、1 0世纪,由家庭或家族兴办的私人学校也称为书院。
  书院原为宫廷修书、藏书之所。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开元五年(717年)乾元殿写四部,置乾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书。“学士,掌刊辑在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所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唐开元六年(718年),在今陕西蒲城和西安设立了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集贤殿书院。据史料记载,丽正、集贤书院是最早使用“书院”名称的机构。历经宋、元、明、清直至民国,书院文化源远流长。书院本为私人或官府所创办,是科举考试的产物,后逐步衍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一般讲授儒学经典,是生员考取功名、进修深造的场所。书院运动产生了“宋明理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书院也影响了日本和韩国,构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书院萌芽于唐,繁荣于宋,延续于元,全面盛行于明清,历时一千余年。进入近代以后,由于“欧风美雨”及“坚船利炮”的影响,书院面临危机。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颁布上谕,企图将各地的书院改为学堂。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这道谕旨很快作废了。尽管如此,但此时书院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1901年初,清政府被迫宣布实行“新政”。在此情况下,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总督联名上疏,请求将书院改为学校。
  同年9月14日,清廷正式颁布了书院改学堂的谕令。下令将全国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谕旨称:“人才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学术……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即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各地纷纷照旨办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书院改学堂的热潮。至此,在中国大地上前后存在了一千余年的书院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几个高潮: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王湛心学、清代的乾嘉汉学和实学都与书院息息相关。书院经过一代代学人的薪火相传,其文化教育功能泽及后代、影响深远。书院并未真正远离我们,在许多文化精英的心目中,书院仍然是一块文化圣地。书院仍然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中国文化人向往的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史飞翔,陕西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太一书院执行院长。)
其他文献
烧香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队蚂蚁,从庄严的佛像爬过,它们整齐地从佛的足尖往上爬高,从佛的胸前走过,然后,走过佛的脸颊,翻越佛的宝髻,顺着佛背,最后,蹑足由金色的莲花台上下来。  看这些无声的蚂蚁爬过佛像,我简直呆住了,仿佛听见几百个出力吆喝的声音,循声望去,原来,它们是搬着孩子散落在地上的饼屑要回家去了。我升起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们吹落,因为佛像是何等的庄严,岂容这些小蚂蚁践踏?但我的第二个念头,使
期刊
传统文化怎么了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形成了很多思维定势,一提中华文明就是源远流长,一提中国版图就是地大物博。其实无论是历史还是版图,我们都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论文明,我们更加无法进入前三甲。第一名是现在日子过得不太平的地方伊拉克,第二名也不是中国,是尼罗河边上的埃及,第三名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国。但是,最早辉煌不代表持续辉煌,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中华文明就这么一直笑着。埃及和两河文明已经烟消云
期刊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的最重要典籍。新中国成立之后,官方在各阶段语文课本中也多少有选择《论语》中的内容,国学热兴起之后,对《论语》感兴趣的人则就更多,而且还呈现出趋热的势态。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读《论语》呢?笔者想就这个话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前后联系,以经解经  在解读《论语》的时候要注意前后联系,所谓前后联系,就是对于同样的概念的理解,要试着在《论语》中找相应的
期刊
“性”和“命”是两个重要的哲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值得人们去研究探讨。  按字的顺序是“性命”,可是解释的时候就得先说“命”了。因为命是根本、基础,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动。  命者,口令也!拆开“命”字一看便知。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像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徐锴注《说文解字》:“号令者,集而为之。卪,制也。”令就是决定
期刊
书院是中华民族千年来文化的载体,不死的灵魂。书院是精神的殿堂,书院是理想的方所,书院是经史子集的荟萃,书院是谈玄论道的禅机,书院的本来智慧的究竟,书院更是继往开来的大成,书院是大师的道场,书院更是青年俊才的方舟。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书院是本来,书院更属于未来。书院是传统,书院更是传奇。书院复兴文化,书院更与时俱进。抚今追昔,书院,几乎成为中华民族
期刊
背景资料:2012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并对“中国梦”进行了“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的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也于5月28日邀请连云港市人大司法委员会主任杨春生教授为全体党员、
期刊
儒家哲学至宋代,发展为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程朱理学”,朱指朱熹,程指“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作为“二程”的兄长,程颢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六岁时,师从道州(今湖南道县)周敦颐,研经习道,发奋钻研,一生不辍,“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宋史·程颢传》)终成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奉为“先贤”,祀于孔庙东庑第38位。让人惊异的是
期刊
老子的政治智慧当然不是一片光明,关于统治者如何对待老百姓,老子有一个似乎让我们不能容忍的思想,那就是愚民。他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意思是,古代善于治国的人,不是教百姓聪明,而是让百姓愚蠢。如今的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谋心机。因此用智谋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谋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这
期刊
私人讲学的历史常常要追溯到孔子的杏坛讲学。而实际上孔子之前有没有私人讲学的历史还很值得探究。自汉武帝取董氏的“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地位一下子从诸子中脱出,成为一种官方载体,从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终极理想,而后成为中国的人文地标,以至于先秦的许多难以确考并且通常有积极意义的事迹,都大多归于孔子,就孔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贡献,这实在是很可以理解的。那么私人讲学,其肇始之归于孔
期刊
古代书院从唐中叶至晚清延续千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1901年,晚清教育改制,书院被废除,其一千多年来所积淀的文化精华并没有成为现代教育的有益养分,反而遭到彻底否定。  100多年后,现代教育在完全模仿西方的路上渐行渐远,问题逐渐凸显。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传统,重新审视古代书院的时代价值。  白鹿洞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一,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突出体现了传统的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