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校园改建工程中存在着建筑与环境以及新旧建筑之间如何协调等诸多问题,同时还要将历史文脉、文化和空间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校园。本文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总结出一些校园环境改造和更新的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校园;环境改造;处理手法
1、改造背景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是一所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本次校园环境整体提升设计,旨在结合学校未来发展趋势,优化、提升现有校园环境,打造以人为本、环境适宜、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为学校60周年校庆提供设计方案,也为学校“十三五”及未来发展提供校园建设参考依据。
2、现存问题
由于建设时间紧迫性,对校园环境的整体提升与新校园的规划设计相比,要在已建成的条件下找到合适的方法,其难度并不比后者小。
学院目前主校区占地564亩,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校内地势平坦,有近2万平米人工湖一座,大致分为新旧两个片区。
通过查阅校园历史资料及实地调研,校园整体功能布置比较合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2.1空间结构断裂
通过分析校园的道路结构与人流聚集情况,发现校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即空间结构断裂。
人群主要流线与聚集点过于集中于校园东南侧,使得西北区域利用率非常的低下。其次,校园道路结构体系不明确且不合理,例如:校园的主要流线上出现了过于窄小的道路,景观区块占据了道路;出现了断头路,道路另一端的道路性质不明确;西北环湖道路由宽变窄限制了流量。
2.2.景观道路脱节
通过分析道路结构与人工节点,发现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即景观道路脱节。
校园主要流线上出现过于窄小的道路、断头路、由宽变窄的西北环湖道路,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流量,而且也影响到了人工景观节点的主次划分。
2.3.建筑风貌杂乱
老校区和新校区建筑建造时间间隔比较久远,导致建筑风貌过于杂乱,而且个性并不鲜明。
3、设计方法
通过对现状问题的研究,改造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校园空间的整体优化;绿化景观的综合整治;建筑立面的协调统一。
3.1 空间次轴引入与激活
首先着力于解决校园“空间结构断裂”的问题。
引入“环湖路”次轴的概念,配合相应的道路整治,使得原本断裂的道路系统得以完整,也将原本孤立于主体流线外的自然景观整合到校园体系之内。
同時,次轴的引入将原本的断头路以及诸多表意不明的道路闭合成环,纳入进道路体系。规整西扩部分及老校区北部改造地段的湖面岸线,延续老校区已有的滨水景观步道,使其独立成环,并借由建筑群体间的外部空间组织完善扩建部分的步行系统,与外部车行系统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联系。
3.2 景观路网整合与开发
图书行政楼、科技创业园、第二食堂三者前广场分别为主轴线与新建次轴线的转折与交叠部分,同时与学校主路有密切联系,对这三个广场的改造非常必要。
目前,这三个主广场无论是铺地材料还是景观小品,都存在不和谐的地方。现将三个广场分别定位为:礼仪、学习、休闲。侯德榜广场,将广场铺地外延与道路结合,将人流充分引入节点广场。以对称庄重为设计原则,增加林荫大道、景观树池,辅以座椅、宣传栏增加广场空间的实用性。科技创意园前的学习广场,增加名师语林墙等突出学习氛围。第二食堂前的休闲广场,通过更新铺地材料、增设喷泉来创造轻松氛围。
方案以场地西北半圆形滨水广场及中心生态水系为核心,以滨水广场内部人工景观及亲水平台、绿化树林等组织若干核心绿化;结合滨水景观步道、园林式绿化及校园建筑的群体组合创建大小各异的开敞空间,形成多个节点绿化。通过软硬质铺地、绿地、灌木、草坪灯等细节给师生营造出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3.3 建筑风格协调与出新
不同时期建成的校园建筑,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聚集在一起,更凸显了校园的包容性和文化底蕴。改造过程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建筑改造不仅仅是改变建筑外观立面,实质是对其内部功能、结构等调研之后,做出判断的过程。在这次改造中,总结出了几种方法:
3.3.1 确立中心
对于校园内新旧建筑的处理,可以在各场所内确立中心,联系整合其他建筑,形成统一有机的整体。而色彩作为建筑表皮最强烈的表达要素,采用相似或相同的色彩是取得统一最简单的方法。因此,计划将老校区以行践楼为参照,统一粉刷为棕褐色,端庄厚重。将新校区以宿舍楼为参照,统一粉刷为烟白色,现代灵动。
3.3.2 协调处理
采用协调手法,将建筑之间联系起来,最终表现出完整统一的效果。局部模拟是使新旧建筑协调非常好的方法,可以通过高度体量、局部细节、材质色彩等作为模拟元素。以行践楼为例,对建筑所缺乏的空调机位增设横向百叶;裸露的外挂管道增加格栅进行遮挡;将建筑主入口原先封闭的空间打开,统一做成红色异形构架引入。
3.3.3 对比处理
通过对比手法增加建筑趣味性,避免单调、刻板。以图书行政楼、宿舍楼的配色为灵感,教学楼就引入了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蒙德里安的红黄蓝配色方法,对建筑的门洞、窗口等构件进行对比“提亮”处理。
4、结语
整体环境的改造要强调轴线的意义以及适应性原则,而对旧建筑的改造,重新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既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保证其历史文化的延续。再结合校园环境景观的整体规划,不仅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更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敏,陈晓虹.校园环境改造中的适应性策略探讨-以几个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2010,11(15):46-49.
[2]李珊,黄裔.城市中心老旧学校的改造与更新-成都树德中学改造小记[J].建筑与文化,2019,9:196-199.
[3]王文友.关于高等学校老校园改造规划的思考[J].建筑学报,1993,11:16-19.
关键词:校园;环境改造;处理手法
1、改造背景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是一所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本次校园环境整体提升设计,旨在结合学校未来发展趋势,优化、提升现有校园环境,打造以人为本、环境适宜、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为学校60周年校庆提供设计方案,也为学校“十三五”及未来发展提供校园建设参考依据。
2、现存问题
由于建设时间紧迫性,对校园环境的整体提升与新校园的规划设计相比,要在已建成的条件下找到合适的方法,其难度并不比后者小。
学院目前主校区占地564亩,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校内地势平坦,有近2万平米人工湖一座,大致分为新旧两个片区。
通过查阅校园历史资料及实地调研,校园整体功能布置比较合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2.1空间结构断裂
通过分析校园的道路结构与人流聚集情况,发现校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即空间结构断裂。
人群主要流线与聚集点过于集中于校园东南侧,使得西北区域利用率非常的低下。其次,校园道路结构体系不明确且不合理,例如:校园的主要流线上出现了过于窄小的道路,景观区块占据了道路;出现了断头路,道路另一端的道路性质不明确;西北环湖道路由宽变窄限制了流量。
2.2.景观道路脱节
通过分析道路结构与人工节点,发现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即景观道路脱节。
校园主要流线上出现过于窄小的道路、断头路、由宽变窄的西北环湖道路,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流量,而且也影响到了人工景观节点的主次划分。
2.3.建筑风貌杂乱
老校区和新校区建筑建造时间间隔比较久远,导致建筑风貌过于杂乱,而且个性并不鲜明。
3、设计方法
通过对现状问题的研究,改造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校园空间的整体优化;绿化景观的综合整治;建筑立面的协调统一。
3.1 空间次轴引入与激活
首先着力于解决校园“空间结构断裂”的问题。
引入“环湖路”次轴的概念,配合相应的道路整治,使得原本断裂的道路系统得以完整,也将原本孤立于主体流线外的自然景观整合到校园体系之内。
同時,次轴的引入将原本的断头路以及诸多表意不明的道路闭合成环,纳入进道路体系。规整西扩部分及老校区北部改造地段的湖面岸线,延续老校区已有的滨水景观步道,使其独立成环,并借由建筑群体间的外部空间组织完善扩建部分的步行系统,与外部车行系统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联系。
3.2 景观路网整合与开发
图书行政楼、科技创业园、第二食堂三者前广场分别为主轴线与新建次轴线的转折与交叠部分,同时与学校主路有密切联系,对这三个广场的改造非常必要。
目前,这三个主广场无论是铺地材料还是景观小品,都存在不和谐的地方。现将三个广场分别定位为:礼仪、学习、休闲。侯德榜广场,将广场铺地外延与道路结合,将人流充分引入节点广场。以对称庄重为设计原则,增加林荫大道、景观树池,辅以座椅、宣传栏增加广场空间的实用性。科技创意园前的学习广场,增加名师语林墙等突出学习氛围。第二食堂前的休闲广场,通过更新铺地材料、增设喷泉来创造轻松氛围。
方案以场地西北半圆形滨水广场及中心生态水系为核心,以滨水广场内部人工景观及亲水平台、绿化树林等组织若干核心绿化;结合滨水景观步道、园林式绿化及校园建筑的群体组合创建大小各异的开敞空间,形成多个节点绿化。通过软硬质铺地、绿地、灌木、草坪灯等细节给师生营造出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3.3 建筑风格协调与出新
不同时期建成的校园建筑,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聚集在一起,更凸显了校园的包容性和文化底蕴。改造过程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建筑改造不仅仅是改变建筑外观立面,实质是对其内部功能、结构等调研之后,做出判断的过程。在这次改造中,总结出了几种方法:
3.3.1 确立中心
对于校园内新旧建筑的处理,可以在各场所内确立中心,联系整合其他建筑,形成统一有机的整体。而色彩作为建筑表皮最强烈的表达要素,采用相似或相同的色彩是取得统一最简单的方法。因此,计划将老校区以行践楼为参照,统一粉刷为棕褐色,端庄厚重。将新校区以宿舍楼为参照,统一粉刷为烟白色,现代灵动。
3.3.2 协调处理
采用协调手法,将建筑之间联系起来,最终表现出完整统一的效果。局部模拟是使新旧建筑协调非常好的方法,可以通过高度体量、局部细节、材质色彩等作为模拟元素。以行践楼为例,对建筑所缺乏的空调机位增设横向百叶;裸露的外挂管道增加格栅进行遮挡;将建筑主入口原先封闭的空间打开,统一做成红色异形构架引入。
3.3.3 对比处理
通过对比手法增加建筑趣味性,避免单调、刻板。以图书行政楼、宿舍楼的配色为灵感,教学楼就引入了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蒙德里安的红黄蓝配色方法,对建筑的门洞、窗口等构件进行对比“提亮”处理。
4、结语
整体环境的改造要强调轴线的意义以及适应性原则,而对旧建筑的改造,重新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既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保证其历史文化的延续。再结合校园环境景观的整体规划,不仅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更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敏,陈晓虹.校园环境改造中的适应性策略探讨-以几个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2010,11(15):46-49.
[2]李珊,黄裔.城市中心老旧学校的改造与更新-成都树德中学改造小记[J].建筑与文化,2019,9:196-199.
[3]王文友.关于高等学校老校园改造规划的思考[J].建筑学报,1993,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