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是屡试未中吗?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许多论著在介绍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韬时,往往说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考中,如《中国近代史词典》即说他“十八岁考中秀才,后屡试不中。”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细考王韬生平,此说实属不确。王韬于一八四五年以第一名考中了秀才,次年秋去南京应乡试,却未能考中。他本“不喜帖括”,考试失利,更促使他放弃了科举功名之念,转而从事“经世致用”之学。后来,他进而认为科举制度“使英贤杰士壮志销磨”,“不知湮没几何人品”(《弢园尺牍·与杨莘圃》)。其妻兄杨醒逋以“科名者,士子之进身,非得之不足为孝”来劝他继续应试。他却答以“若不问其心之所安,以
其他文献
电动机上水泵功率高、体积大,使用时需额外配备发电机供电,施工成本高,为此,提出了柴油发动机直接驱动离心泵的改造方案。通过对待报废移动电站上的柴油发动机进行维修改造,并自制
【正】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由封建社会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近代中国诗词,则是这个历史时代的一面镜子。近代诗词,诗的成就在词之上。诗歌
<正> 王廷相的人性论,是由性和气、性和道、心和性情、性和习等范畴所构成。他的人性论范畴体系,是在批判程朱的过程中,逐步地建立起来的。一、性和气在人性本原上,王廷相出于张载而又高于张载。张载立足于气本体论,在谈到性和气的关系时,曾说:“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又说:“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这是“以气释性”的基本观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两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既可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又可看作有
《礼记&#183;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
<正> 尽管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轨迹那么纷然芜杂,我们却总是无法回避思辨这一重要的主体现象。思辨犹如神秘的精灵,纵掠新时期文学各个发展阶段,执拗地制约着文学的作为。曾几何时,人们举起它的大旗高高挥扬,对黑暗政治的肆虐,对封建迷信的愚昧,对人的尴尬处境,严词厉句、锋芒毕露;曾几何时又冷淡唾弃,极力摆脱它的缠绕。思辨不仅是一种创作主体的活动特征,同时也是一种角度、视野,因此透过它的滥觞与隐没,可以窥示新时期文学运行的某些规律,进而考察我们的文学现况。一从整体上观察,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不论庸品还是优作
学习陈琳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师风师德及专业发展的亲身实践,感悟教育的真谛。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基层领导干部数量多、任务重、作用大,但其考核评价机制存在泛化现象。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X旗
本文围绕阿来"山珍三部",分析"非在地"(中心城市)和"在地"(故乡)之间的多重对应关系。阿来的这三部中篇小说,直面当代社会现实,书写农牧民如何从"在地"的故乡走向城市,并密切
兰州高原地区具有紫外线强、风沙大、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等环境特点,常规的储罐边缘板防水方式经常出现脱落、老化、开裂等问题。针对此种环境条件,研究设计出由矿脂底漆、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