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阐述了混凝土的优缺点,分析了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探讨
1 混凝土的优缺点
1.1 混凝土的优点
1.1.1 使用方便,支护模板和钢筋的配合使用,使其有良好的可塑性。
1.1.2 价格较低,原材料丰富,大部分地区已经商品化。
1.1.3 高强耐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对比砖混结构,框架混凝土结构稳定,抗震性能好,房屋分隔自有多变。
1.1.4 性能易调,方便满足各种结构工程的需要。5环保,混凝土可以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1.2 混凝土的缺点
1.2.1 自重太大;
1.2.2 容易产生裂缝;
1.2.3 养护期长;
1.2.4 寒冷地区工期长;
1.2.5 欠发达地区还未普及耐久性能。
虽然混凝土在应用领域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由于其方便耐用,应用广泛。仍然是当代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
2 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
测验混凝土的质量高不高要首先看抗压强度,弄清楚了影响混凝土中的抗压强度的因素之后,我们才能进一 步的对混凝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质量和标准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其中混凝土用水泥强度和抗压强度是呈现正比状态。当水灰比不变时,在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时不能采用增加水泥用量的方式来进行提高,而这个方式则会使混凝土出现较大的变形和收缩状态。当水灰比相等时,低标号的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则比高标号的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低得多。因此,混凝土中的水灰比和水泥强度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只要控制好混凝土中的水灰比和水泥这两个环节,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此外,在混凝土中还有一些像砂石、粗骨料等等方面的因素可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当配合比或者水灰比相等时,通过两种材料所配比出来的混凝土,其中卵石混凝土要比碎石混凝土的强度要弱。而当石质强度相等时,卵石表面要比碎石表面要更加的细腻,其中碎石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能要比卵石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能要强。因此,我们要把混凝土中的粗骨料进行控制,其控制在3.2cm左右,而细骨料则是比粗骨料对混凝土的影响相对要小,故而,混凝土公式中完全没有砂种柔效的反映,然而砂的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因为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所以现场施工的工人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按照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和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气温的高低对混凝土也有一定的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正常的条件下,才能够保证正常质量,所以应该按照施工规范的规定给予一定的养护。
3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现代建筑物的修建已经离不开混凝土这种材料,混凝土已经成为了建筑物的骨骼,人们生产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空间中,大街上随处可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建筑。要使建筑物具有合理的使用寿命,混凝土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所以混凝土必须具有很高的质量。
3.1 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振捣作业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在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进行振捣作业的过程当中,为确保混凝土性能能够得到稳定发挥,从而对混凝土振捣作业有着较为明确的质量要求与控制,一般情况下,振捣作业需要表现为三道作业方式,第一道针对混凝土坡脚位置进行振捣处理;第二道针对混凝土坡间位置进行振捣处理;第三道针对混凝土坡顶位置进行振捣处理。只要在确保以上位置振捣有效的基础之上,混凝土振捣才有可能均匀覆盖整个坡面,发挥振捣作业应有的施工效果。与此同时,在振捣作业的实施过程当中,要求操作人员控制好振捣棒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此参数需要控制在50mm单位以上。在此基础之上,在混凝土振密实后需要借助于刮尺实现对混凝土表面的刮平处理,并均匀覆盖粒径参数在5-25mm范围内的碎石原材,对其进行两次以上的搓平处理,进而完成整个振捣作业。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对于墙体混凝土的浇筑作业而言,为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抗压力度的有效性,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指标,在整个浇筑作业中应当严格针对现场混凝土振捣作业予以有效的质量控制,即混凝土振捣过程当中应当杜绝出现插点的不均匀性排列或是遗漏问题。与此同时,需要将振捣间距控制在300mm单位,间隔时间控制在15-3Os,在确保表面浮浆不再出现沉落现象且基本表现为平整状态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振捣作业。
3.2 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配合比及搅拌作业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在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当中,需要针对配合比进行详细控制。施工现场应当将水泥原材、外加剂原材、水原材以及砂石原材进行综合配置与搅拌,确保其能够形成一种均质状原材。在此过程当中,为确保建筑工程项目作业的有效性,需要采取实验方式对配合比进行设计,而不得采取经验配合比。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在进行混凝土拌制作业之前,需要通过是砂石含水量测定的方式实现对相关原材用量的有效调节与控制,确保砂石实际含水率指标与配合比指标能够确保契合状态。与此同时,在确保混凝土配合均质的基础之上,需要选取适当的搅拌设备来确保拌制作业的均匀性,此过程当中还应当针对各组成材料的一次性投料量进行计算,按照重量差异,在确保搅拌设备不出现超载问题的情况下进行混凝土搅拌,防止混凝土搅拌出现不均匀性问题。
3.3 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后期养护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当中,除需要针对混凝土施工环节质量控制予以有效关注以外,同时也需要通过有效的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综合性能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①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需要在12h内对其进行覆盖与浇水处理,确保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湿润性。特别是对于夏季环境下的混凝土养护作业而言,日均浇水应当在2次以上,并通过覆盖塑料布等方式防止浇筑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纹问题;②为防止受到温度应力影响而导致的混凝土抗拉强度降低,应当针对浇筑的混凝土底层及表面位置进行薄膜覆盖与浇水处理,养护时间应当控制为14d。特别是对于冬季环境下的混凝土养护作业而言:a.可以采取覆盖保温材料的方式;b.可以采取蓄水的方式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差的有效控制,防止裂缝问题的产生。
3.4 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缝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在生产和施工中遇到问题时,要认真、仔细分析并及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同时也要积极、准确、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利影响因素和施工环境的改变,确保优质、高效的生产和施工。混凝土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加强养护,保证养护效果,必须按规定留取混凝土试件,指定专人负责,正确地反映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强度。预拌混凝土质量保证资料也必须提供完善,如预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生产预拌混凝土主要原材料的合格证和检验报告;预拌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混凝土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检测资料。施工单位在提交竣工资料时,应同时附上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提供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合格证及现场取样的}昆凝土试块强度检测报告和混凝土试验强度评定报告。
4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施工中,作业人员是动态控制的执行体,通过对施工全程的有效监控,掌握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动态信息,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加以纠正,避免不合格工序的产生,是对整个工程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梁汉金,欧庆军.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2).
[2] 林昌栋.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房地产业,2010(09).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探讨
1 混凝土的优缺点
1.1 混凝土的优点
1.1.1 使用方便,支护模板和钢筋的配合使用,使其有良好的可塑性。
1.1.2 价格较低,原材料丰富,大部分地区已经商品化。
1.1.3 高强耐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对比砖混结构,框架混凝土结构稳定,抗震性能好,房屋分隔自有多变。
1.1.4 性能易调,方便满足各种结构工程的需要。5环保,混凝土可以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1.2 混凝土的缺点
1.2.1 自重太大;
1.2.2 容易产生裂缝;
1.2.3 养护期长;
1.2.4 寒冷地区工期长;
1.2.5 欠发达地区还未普及耐久性能。
虽然混凝土在应用领域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由于其方便耐用,应用广泛。仍然是当代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
2 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因素
测验混凝土的质量高不高要首先看抗压强度,弄清楚了影响混凝土中的抗压强度的因素之后,我们才能进一 步的对混凝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质量和标准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其中混凝土用水泥强度和抗压强度是呈现正比状态。当水灰比不变时,在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时不能采用增加水泥用量的方式来进行提高,而这个方式则会使混凝土出现较大的变形和收缩状态。当水灰比相等时,低标号的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则比高标号的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要低得多。因此,混凝土中的水灰比和水泥强度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只要控制好混凝土中的水灰比和水泥这两个环节,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此外,在混凝土中还有一些像砂石、粗骨料等等方面的因素可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当配合比或者水灰比相等时,通过两种材料所配比出来的混凝土,其中卵石混凝土要比碎石混凝土的强度要弱。而当石质强度相等时,卵石表面要比碎石表面要更加的细腻,其中碎石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能要比卵石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能要强。因此,我们要把混凝土中的粗骨料进行控制,其控制在3.2cm左右,而细骨料则是比粗骨料对混凝土的影响相对要小,故而,混凝土公式中完全没有砂种柔效的反映,然而砂的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因为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所以现场施工的工人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按照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和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气温的高低对混凝土也有一定的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正常的条件下,才能够保证正常质量,所以应该按照施工规范的规定给予一定的养护。
3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现代建筑物的修建已经离不开混凝土这种材料,混凝土已经成为了建筑物的骨骼,人们生产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空间中,大街上随处可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建筑。要使建筑物具有合理的使用寿命,混凝土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所以混凝土必须具有很高的质量。
3.1 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振捣作业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在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进行振捣作业的过程当中,为确保混凝土性能能够得到稳定发挥,从而对混凝土振捣作业有着较为明确的质量要求与控制,一般情况下,振捣作业需要表现为三道作业方式,第一道针对混凝土坡脚位置进行振捣处理;第二道针对混凝土坡间位置进行振捣处理;第三道针对混凝土坡顶位置进行振捣处理。只要在确保以上位置振捣有效的基础之上,混凝土振捣才有可能均匀覆盖整个坡面,发挥振捣作业应有的施工效果。与此同时,在振捣作业的实施过程当中,要求操作人员控制好振捣棒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此参数需要控制在50mm单位以上。在此基础之上,在混凝土振密实后需要借助于刮尺实现对混凝土表面的刮平处理,并均匀覆盖粒径参数在5-25mm范围内的碎石原材,对其进行两次以上的搓平处理,进而完成整个振捣作业。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对于墙体混凝土的浇筑作业而言,为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抗压力度的有效性,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指标,在整个浇筑作业中应当严格针对现场混凝土振捣作业予以有效的质量控制,即混凝土振捣过程当中应当杜绝出现插点的不均匀性排列或是遗漏问题。与此同时,需要将振捣间距控制在300mm单位,间隔时间控制在15-3Os,在确保表面浮浆不再出现沉落现象且基本表现为平整状态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振捣作业。
3.2 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配合比及搅拌作业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在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当中,需要针对配合比进行详细控制。施工现场应当将水泥原材、外加剂原材、水原材以及砂石原材进行综合配置与搅拌,确保其能够形成一种均质状原材。在此过程当中,为确保建筑工程项目作业的有效性,需要采取实验方式对配合比进行设计,而不得采取经验配合比。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在进行混凝土拌制作业之前,需要通过是砂石含水量测定的方式实现对相关原材用量的有效调节与控制,确保砂石实际含水率指标与配合比指标能够确保契合状态。与此同时,在确保混凝土配合均质的基础之上,需要选取适当的搅拌设备来确保拌制作业的均匀性,此过程当中还应当针对各组成材料的一次性投料量进行计算,按照重量差异,在确保搅拌设备不出现超载问题的情况下进行混凝土搅拌,防止混凝土搅拌出现不均匀性问题。
3.3 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后期养护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当中,除需要针对混凝土施工环节质量控制予以有效关注以外,同时也需要通过有效的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综合性能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①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需要在12h内对其进行覆盖与浇水处理,确保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湿润性。特别是对于夏季环境下的混凝土养护作业而言,日均浇水应当在2次以上,并通过覆盖塑料布等方式防止浇筑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纹问题;②为防止受到温度应力影响而导致的混凝土抗拉强度降低,应当针对浇筑的混凝土底层及表面位置进行薄膜覆盖与浇水处理,养护时间应当控制为14d。特别是对于冬季环境下的混凝土养护作业而言:a.可以采取覆盖保温材料的方式;b.可以采取蓄水的方式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差的有效控制,防止裂缝问题的产生。
3.4 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缝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在生产和施工中遇到问题时,要认真、仔细分析并及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同时也要积极、准确、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利影响因素和施工环境的改变,确保优质、高效的生产和施工。混凝土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加强养护,保证养护效果,必须按规定留取混凝土试件,指定专人负责,正确地反映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强度。预拌混凝土质量保证资料也必须提供完善,如预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生产预拌混凝土主要原材料的合格证和检验报告;预拌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混凝土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检测资料。施工单位在提交竣工资料时,应同时附上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提供的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合格证及现场取样的}昆凝土试块强度检测报告和混凝土试验强度评定报告。
4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施工中,作业人员是动态控制的执行体,通过对施工全程的有效监控,掌握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动态信息,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加以纠正,避免不合格工序的产生,是对整个工程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梁汉金,欧庆军.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2).
[2] 林昌栋.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房地产业,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