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世博会即将对全世界敞开大门,各个参展国家、国际组织和城市将给世界呈现怎样的惊喜?如何才能尽尝这届盛会的精彩和特色?
中国:从后奥运时代步入“世博周期”
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之后,上海世博会逐渐聚焦着世人的目光。
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综合类和专业类的世博会已在近30个国家举办了124次。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是综合类世博会,综合类世博会每5年举办一次,是第一次落户发展中国家,其影响将远大于先前在昆明和沈阳举行的专业性世博会。与奥运会不同的是,综合类世博会的会期长达半年,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成功举办,为中国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奥运机遇”。那么,在接下来迎接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又将迎来怎样的历史性机遇?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讲,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今后两年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由大大小小的“世博机遇”孕育的“世博周期”,将为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创造条件。
在经济不振的年代,盛会往往被赋予凝聚人气、汇聚资源、赢取发展机遇的特殊功能,并放大其正效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不会萧条,原因之一就是上海要办2010年的世博会,2012年广州还要办亚运会。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些盛会拉动的投资链条和人气,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样经历了激烈的申办竞争,同样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同样被视为21世纪之初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引擎”???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都寄托着全体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
上海市副市长杨雄指出,世博会是对上海的推动,更是对全国的推动,全球也将借助上海世博会分享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告诉记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预算为286亿元,其中建设费用180亿元、营运费用106亿元。此外,上海世博会预计吸引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参观者,平均每天近40万人次,会刺激旅游及相关行业发展。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测算,参观者中的35%会作延伸旅游,并带动整个长江乃至华南地区旅游业发展。
受访的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上海世博会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圈的经济拉动将是明显的,并且会产生发展的“溢出效应”:一是城市化。长三角区域研究专家郁鸿胜认为,上海世博会不仅将直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水准,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开设了一个展示、交流多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大课堂”。二是区域一体化。世博会更多的机遇隐藏在现场会展和巨大人流的背后。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汇碰撞,中国由此所缔结的政治、外交、商务、人脉等关系,将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重要基础,其影响之深远,可能会出乎大多数国人的预料。
世界:参加上海世博会就是看好中国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参展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参展方达233个。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总体而言各参展方对参展上海世博会都表现相当积极,把参展上海世博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平台和重整经济的契机。
为全力参展上海世博会,德国不来梅市专门在上海成立了政府联络处。不来梅经济和港口部副部长海纳?海瑟勒博士说:“我们不可能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让我们更重视参展上海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是一届探讨城市未来出路的盛会。在这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面前,不来梅不仅可以展示自己,也可以学习他人,寻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作为参展一方,不来梅代表了全球各方对上海世博会的期盼。洪浩说:“就像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一样,上海世博会正在危机中凝聚信心。各方齐心协力办好上海世博会,无疑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重振。”
上海世博会彰显“绿色智慧”
上海世博会140多座各类场馆顺应“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这些场馆的相关设计和展示可谓极尽科技创新、夺人眼球之潜能。
世博轴项目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园区的中央立体交通轴线。作为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之一,世博轴长度超过1000米,分地下、地上各两层。它将为海内外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带来奇妙的昼与夜,它更是“绿色建筑”理念与技术的聚合体。
2009年12月竣工的世博中心,堪称引领中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绿色新风的一个典范。据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柳介绍,经初步估算,世博中心每年可节约能耗2160吨标准煤,煤电转换相当于上海一万多户居民一年用电总量;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6万吨,相当于上海1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水总量。
按照中国启动的“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绿色能源、低碳排放成为首要目标,在5.28平方公里的整个世博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将实现“零排放”,园区内建筑和照明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30%。此外,东道主还承诺将实现世博园区的生态和谐与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工程废弃物和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占地6000平方米的日本馆,建筑外观呈弧形穹顶的蚕茧造型。其外表采用的透光薄膜,可吸收太阳能发电并在夜间发光;薄膜上长有三个洞和三个触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环利用,引入阳光减少照明用电,后者可强化冷暖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能耗。日本馆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多发掘大自然奥妙,少给大自然增加负担。以其为代表,世博会众多展馆都在追求成为绿色建筑,探索将人与自然相连而不是分隔。
结合螺旋形的建筑外观,丹麦馆别出心裁设计了一条300米长的自行车通道,同时准备了500辆自行车,供观众免费骑用。而在其屋顶,则是一个供野餐、休闲的区域,绿意盎然,自然气息浓郁。丹麦世博会秘书处项目总监约翰?汉森解释说,在今天的哥本哈根,环保的自行车已成为大众最理想的交通工具。经常去郊外野游、拥抱大自然,也是丹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令丹麦人自豪的生活方式自然要在建筑中得以充分表现。
印度馆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座半径达37米的传统穹顶,制作这一巨大穹顶的材料不是钢结构,而是传统的木头和竹子。印度展区总代表苏巴什?帕尼介绍,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印度馆从建设到布展的最大特色。大穹顶正是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加工制作的,穹顶内没有一根梁、一根柱,施工难度很高。这不仅反映出中印两国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通过对传统建材的继承,弘扬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瑞典馆,同样有1/4的空间是用新型木材建设。这部分被绿色植物簇拥的木结构建筑,高约20米,被设计为瑞典馆的入口大厅。瑞典展区总代表安妮卡?雷姆比说:“我们想让观众一进展馆就树立一个新印象,即木材不仅是造纸原料,更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乃至生活方式。只要加入了创新科技,木材可以像钢材一样坚固耐用。”
上海世博会是集纳世界智慧的大舞台,从各国自建馆的建筑构造,到馆内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参展方的最新环保理念和前沿科技成果,充分显示了“绿色智慧”的无穷潜力。
由175根钢桩和1200吨钢结构结合而成的德国馆,其外墙使用的是一种网状、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表层织入了一种金属性银色材料,对太阳辐射具有很高的反射力,就像建筑外墙之外的第二层皮肤,为展馆遮阳。同时,网状透气性的织布结构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聚积,可有效减轻展馆内空调设备的负担。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德国馆的钢桩、钢结构连同1.2万平方米的“外衣”,都将拆除回收再利用。
芬兰馆“冰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数亿年前冰川期留下的岩石壶穴。“冰壶”的白色外墙似由一块块冰搭建而成,而其真实“身份”是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这种来自芬兰的创新建材将通过上海世博会首次大规模应用和展示。芬兰展区总代表佩尔蒂?胡伊图介绍,“冰壶”顶部的碗状开口设计,可促进自然通风,且能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展馆制冷等设备提供电力;为应对上海夏季的酷热,“冰壶”房顶还种有植物遮阳;雨水也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全馆犹如一个微型的生态城市。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市的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屋顶安装有“追光百叶”,可跟随太阳角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实现遮阳、照明多用途,一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让人惊叹“绿色智慧”的无处不在。“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荟萃全球绿色智慧、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前途的一个平台。”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如此表示。(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
中国:从后奥运时代步入“世博周期”
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之后,上海世博会逐渐聚焦着世人的目光。
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综合类和专业类的世博会已在近30个国家举办了124次。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是综合类世博会,综合类世博会每5年举办一次,是第一次落户发展中国家,其影响将远大于先前在昆明和沈阳举行的专业性世博会。与奥运会不同的是,综合类世博会的会期长达半年,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成功举办,为中国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奥运机遇”。那么,在接下来迎接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又将迎来怎样的历史性机遇?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讲,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今后两年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由大大小小的“世博机遇”孕育的“世博周期”,将为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创造条件。
在经济不振的年代,盛会往往被赋予凝聚人气、汇聚资源、赢取发展机遇的特殊功能,并放大其正效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不会萧条,原因之一就是上海要办2010年的世博会,2012年广州还要办亚运会。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些盛会拉动的投资链条和人气,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样经历了激烈的申办竞争,同样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同样被视为21世纪之初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引擎”???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都寄托着全体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
上海市副市长杨雄指出,世博会是对上海的推动,更是对全国的推动,全球也将借助上海世博会分享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告诉记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预算为286亿元,其中建设费用180亿元、营运费用106亿元。此外,上海世博会预计吸引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参观者,平均每天近40万人次,会刺激旅游及相关行业发展。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测算,参观者中的35%会作延伸旅游,并带动整个长江乃至华南地区旅游业发展。
受访的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上海世博会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圈的经济拉动将是明显的,并且会产生发展的“溢出效应”:一是城市化。长三角区域研究专家郁鸿胜认为,上海世博会不仅将直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水准,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开设了一个展示、交流多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大课堂”。二是区域一体化。世博会更多的机遇隐藏在现场会展和巨大人流的背后。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汇碰撞,中国由此所缔结的政治、外交、商务、人脉等关系,将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重要基础,其影响之深远,可能会出乎大多数国人的预料。
世界:参加上海世博会就是看好中国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参展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参展方达233个。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总体而言各参展方对参展上海世博会都表现相当积极,把参展上海世博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平台和重整经济的契机。
为全力参展上海世博会,德国不来梅市专门在上海成立了政府联络处。不来梅经济和港口部副部长海纳?海瑟勒博士说:“我们不可能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让我们更重视参展上海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是一届探讨城市未来出路的盛会。在这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面前,不来梅不仅可以展示自己,也可以学习他人,寻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作为参展一方,不来梅代表了全球各方对上海世博会的期盼。洪浩说:“就像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一样,上海世博会正在危机中凝聚信心。各方齐心协力办好上海世博会,无疑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重振。”
上海世博会彰显“绿色智慧”
上海世博会140多座各类场馆顺应“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这些场馆的相关设计和展示可谓极尽科技创新、夺人眼球之潜能。
世博轴项目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园区的中央立体交通轴线。作为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之一,世博轴长度超过1000米,分地下、地上各两层。它将为海内外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带来奇妙的昼与夜,它更是“绿色建筑”理念与技术的聚合体。
2009年12月竣工的世博中心,堪称引领中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绿色新风的一个典范。据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柳介绍,经初步估算,世博中心每年可节约能耗2160吨标准煤,煤电转换相当于上海一万多户居民一年用电总量;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6万吨,相当于上海1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水总量。
按照中国启动的“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绿色能源、低碳排放成为首要目标,在5.28平方公里的整个世博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将实现“零排放”,园区内建筑和照明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30%。此外,东道主还承诺将实现世博园区的生态和谐与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工程废弃物和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占地6000平方米的日本馆,建筑外观呈弧形穹顶的蚕茧造型。其外表采用的透光薄膜,可吸收太阳能发电并在夜间发光;薄膜上长有三个洞和三个触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环利用,引入阳光减少照明用电,后者可强化冷暖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能耗。日本馆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多发掘大自然奥妙,少给大自然增加负担。以其为代表,世博会众多展馆都在追求成为绿色建筑,探索将人与自然相连而不是分隔。
结合螺旋形的建筑外观,丹麦馆别出心裁设计了一条300米长的自行车通道,同时准备了500辆自行车,供观众免费骑用。而在其屋顶,则是一个供野餐、休闲的区域,绿意盎然,自然气息浓郁。丹麦世博会秘书处项目总监约翰?汉森解释说,在今天的哥本哈根,环保的自行车已成为大众最理想的交通工具。经常去郊外野游、拥抱大自然,也是丹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令丹麦人自豪的生活方式自然要在建筑中得以充分表现。
印度馆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座半径达37米的传统穹顶,制作这一巨大穹顶的材料不是钢结构,而是传统的木头和竹子。印度展区总代表苏巴什?帕尼介绍,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印度馆从建设到布展的最大特色。大穹顶正是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加工制作的,穹顶内没有一根梁、一根柱,施工难度很高。这不仅反映出中印两国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通过对传统建材的继承,弘扬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瑞典馆,同样有1/4的空间是用新型木材建设。这部分被绿色植物簇拥的木结构建筑,高约20米,被设计为瑞典馆的入口大厅。瑞典展区总代表安妮卡?雷姆比说:“我们想让观众一进展馆就树立一个新印象,即木材不仅是造纸原料,更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乃至生活方式。只要加入了创新科技,木材可以像钢材一样坚固耐用。”
上海世博会是集纳世界智慧的大舞台,从各国自建馆的建筑构造,到馆内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参展方的最新环保理念和前沿科技成果,充分显示了“绿色智慧”的无穷潜力。
由175根钢桩和1200吨钢结构结合而成的德国馆,其外墙使用的是一种网状、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表层织入了一种金属性银色材料,对太阳辐射具有很高的反射力,就像建筑外墙之外的第二层皮肤,为展馆遮阳。同时,网状透气性的织布结构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聚积,可有效减轻展馆内空调设备的负担。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德国馆的钢桩、钢结构连同1.2万平方米的“外衣”,都将拆除回收再利用。
芬兰馆“冰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数亿年前冰川期留下的岩石壶穴。“冰壶”的白色外墙似由一块块冰搭建而成,而其真实“身份”是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这种来自芬兰的创新建材将通过上海世博会首次大规模应用和展示。芬兰展区总代表佩尔蒂?胡伊图介绍,“冰壶”顶部的碗状开口设计,可促进自然通风,且能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展馆制冷等设备提供电力;为应对上海夏季的酷热,“冰壶”房顶还种有植物遮阳;雨水也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全馆犹如一个微型的生态城市。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市的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屋顶安装有“追光百叶”,可跟随太阳角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实现遮阳、照明多用途,一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让人惊叹“绿色智慧”的无处不在。“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荟萃全球绿色智慧、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前途的一个平台。”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如此表示。(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