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手机产业链上的厂商们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中,由于互联网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手机行业的天花板似乎“过早”的到来了。这使得不少公司有点手足无措,面对市场的饱和,无论是大厂商还是小厂商,无论是产业链上游,还是产业链下游,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有些公司不得不开启多元化征程,有些则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也有的没有经受住寒冬的侵袭,陷入了衰退。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延续2017年以来的下跌趋势,同比下滑了26.1%。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在2016年到达5.6亿部的顶峰之后,从2017年开始出现下滑态势,2017年全年同比下滑12.3%。从单月来看,下滑有愈演愈烈之势,至2017年12月份,单月出货量已经同比下降超过三成。
随着中国网民人数达到顶点,网民人数增长速度的放缓在意料之中。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网民的增长速度仅为5.5%,跑输GDP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过去数年中国因为互联网人口红利而带来的发展优势正在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见顶后的痛苦,手机行业首当其冲。在过去数年中国网民人数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智能手机的巨大需求,这使得手机厂商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也因此成就了一批智能手机品牌和产业链供应商。然而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厂家以往高速增长的高光时刻或许将成为历史,接下来将是一段痛苦的日子。
颇为老牌的金立手机在2017年底爆出拖欠供应商上百亿元欠款的坏消息,随后网上又爆出金立董事长刘立荣所持公司股份已经遭到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轮番冻结的消息。这一幕和2016年底乐视危机爆发的路径十分相似,先是被爆出拖欠供应商巨額欠款,随后实际控制人所持有的股份遭到法院、银行冻结,接着就是各种传言和辟谣交织上演。在中国手机市场打拼和存活了16年之久的金立集团,是否真的就这样走到了末路?
金立手机在70、80后中拥有一定的名气,该公司在上一代移动手机普及时期销量颇佳,曾聘请著名影星刘德华为其代言。其由冯小刚操刀,刘德华代言的宣传广告,以及“金品质,立天下”的广告词,曾广为人所熟知,也为其带来不错的口碑和一路飙升的销量。到2008年,仅仅开始做手机三年之后,金立手机的年出货量就已经达到了800万台,成为当时手机生产的大厂。
也许是通信手机时代在企业宣传上用力过猛,使得金立手机的形象一直囿于传统手机、中老年手机的形象,在智能手机时代稍显迟滞。
不过金立手机近年来也在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先后推出了多款新型的智能手机,并聘请了更为年轻化的影视偶像为其代言。至2017年末,根据国内数据机构赛诺公布的《中国移动通讯市场12月份报告》显示,金立手机在国内的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七,占据3.3%的国内市场份额,也是出货量前十大品牌中从事手机生产和销售年龄最大的品牌。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国产手机品牌而言,金立手机已经很出色了。但是相比于新生代的oppo、vivo、小米、华为等手机品牌,金立手机则有“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被时代抛弃”的焦虑感,金立手机近年来发奋图强,大举砸钱与新生代手机品牌一起频频亮相于各种综艺节目、影视剧,并请了年轻化的偶像群体为其代言。此举确实为金立手机赢得了关注的目光。不过对于年轻人而言,金立手机在通信手机时代所塑造的形象根深蒂固,很难在一夕之间就得到大的改变。
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金立大胆的自我革新让人们对金立手机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时大家也在担心金立手机在营销上如此大手笔,资金链能否支撑的住?不幸的是这种担忧一语成谶,在2017年底被印证了。
2017年12月坊间传言金立手机资金链断裂,拖欠银行贷款86亿元,拖欠供应商近40亿元。不过这些传言都没得到可靠的信源支撑,仅金立集团董事长所持有的41.4%的股权遭到东莞和深圳两地的法院轮番冻结,可以通过公开信源证实。虽然股东股份被冻结并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但是对公司的信誉会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当前金立手机正处在“资金链断裂”传闻的风口浪尖上,大股东股权遭冻结的消息无疑将对金立集团的资金链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4月7日,金立集团副总裁俞雷通过个人微博回应了市场近期的传闻,对于传言中“60亿广告费”予以了否认,但是承认了确实拖欠媒体和供应商的钱。俞雷还在微博中称“银行再有钱,挤兑也会倒闭”,希望个别媒体不要以死相逼。
随着市场上各种信息的不断爆出,金立手机资金链危机的真相也在层层剥开,积极自救的金立能否挺过这一关尚未可知。但它印证了手机行业面临市场萎缩的严峻形势已然是事实,手机产业链上的企业正在面临严峻考验。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017年12月14日,金立手机被爆出资金链断裂消息当天,作为金立手机重要的供应商欧菲科技,当天股价大跌超过7%,市值一天内缩水43亿元。
欧菲科技是金立手机“S10”摄像头模组的独家供应商。根据欧菲科技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6日,欧菲科技对金立手机的应收账款高达6.26亿元,因为金立的资金链紧张,已经导致欧菲科技的这部分应收账款逾期达两个月以上。虽然欧菲科技在回复深交所问询时表示已经采取了保全措施,查封了金立在微众银行、南粤银行的股权等资产,但是还是对金立的6.26亿元应收账款计提了3亿元的坏账准备。同时根据欧菲科技披露的信息,已经停止向金立发货。
2月底,金立手机的另一家供应链企业,手机精密结构件供应商领益智造公布业绩快报,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金立集团资金链紧张的影响,大幅减少向金立集团供应的产品生产及发货,造成存货积压,对存货计提6300万元的跌价准备。电子元器件供应商深圳华强在2017年财报中也对涉及金立集团的应收账款计提了6400万的减值准备。手机显示屏供应商深天马A则在年报中公告称,“因 B 单位资金链紧张,导致本公司在 B 单位的应收账款逾期”,因此计提了1.75亿元的应收账款减值准备。 更为悲惨的是金立手机的电池供应商维科精华。维科精华2016年净利润为负,2017年如果再度出现负利润,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将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通常所说的“戴帽”,在股票代码前加“ST”。
为了避免被“戴帽”,维科精华在2017年4月份通过两次资本运作使得公司先后取得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并出售旗下淮安安鑫家纺有限公司 100%股权,这两项操作预计分别为上市公司2017年的财报增添7000万元和1150万元的利润。在某种程度可以保证维科精华在2017年能够实现正利润。然而不幸的是,维科精华的子公司,维科电池受累于第一大客户金立拖欠货款,陷入了涉及8400万元的诉讼之中。如果这笔钱不能被要回,甚至全部计提为坏账,那么维科精华2017年将有可能出現负利润,并因此被实施退市警告。维科精华在年初“未雨绸缪”进项的两项资本运作的努力也将因此白费。
上述5家金立手机的供应商已经因为金立手机的资金链危机计提了6亿多元的减值准备,若加上维科精华涉及诉讼的8400万元,将会有近7亿元。一家大型手机生产厂商出问题,给手机供应链产业公司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
近年来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的坏消息不断,先是乐视网爆出百亿元坏账,至今尚未清算完毕,如今金立手机又爆出可能高达几十亿的坏账。下游终端生产和销售企业遭遇市场天花板,拖累了整个供应链。这种拖累对手机供应链企业的伤害不知几时能复原,毕竟当前国内手机市场萎缩的颓势还没有回转的迹象,新的消费电子增长点仍有待挖掘。
作为最近几年才崛起的智能手机品牌,小米成长的速度极快,2017年小米销售额成功突破1000亿元。小米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在总结这一成就时是这样看的,“营收破千亿,Google用了9年,Facebook用了12年,苹果用了20年,阿里用了17年,腾讯用了17年,华为用了21年,小米仅用了7年”。这一方面说明了小米成长的速度之快,可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小米的焦虑。因为有目标要追赶,所以必须给自己压力,快马加鞭的去完成。2018年小米可能更加焦虑,因为国内手机市场的萎缩已经是大势所趋,小米要想逆势而上,保持高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雷军在2016年初给员工的公开信中,曾对2015年给予员工过重目标表示了歉意,认为不该给员工们太大压力,于是对2016年不设定明确目标,“开心就好”。然而2016年市场对于“开心就好”的小米,回报的是一个“出货量大幅下滑”的成绩单。当年小米出货量同比下滑36%,一度引发市场对于小米商业模式的质疑。在2016年的“惨败”之后,2017年小米重新狠抓各项工作,终于迎来了逆转。
虽然2017年小米超额完成了目标,但是市场已经察觉了拐点的到来。2017年国内手机出货量整体同比下滑了12.3%,它意味着人口红利已经确确实实的消失了,互联网大公司们将纷纷触到天花板。在整个国内手机市场出现萎缩趋势的当下,背负着高达1000亿美元估值的小米怎能不焦虑,尤其是当这种市场萎缩的颓势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时。
小米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表现在小米疯狂的追赶新目标中,也表现在小米的业务布局上。现在你很难定义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除了手机之外,小米布局了太多的业务,有电脑、有电视、有游戏、有音箱;此外,小米还生产和销售旅行箱、雨伞、床垫、沙发。小米真的是一家极其多元化的公司,这些多元化布局的本质是小米的手机业务根本就支撑不起其庞大的估值。然而尴尬的是,除了智能手机业务之外,小米的其他布局,市场又不够大,或者说“市场有待培育”。在这种情况下,一面是核心业务的市场规模在萎缩,一面是众多的布局没有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点。2018年小米将继续焦虑。无怪乎在小米内部会流传出“2018年睡觉都觉得是浪费时间”的话。
2018年小米将要冲刺IPO(首次公开募股),无疑在市场还没有变的太糟糕之前登陆资本市场对小米最为有利。但是这一行动要求小米要有更好的业绩来支撑,让投资者看到:即使整个市场不好,但是小米仍然可以过的很好。否则IPO很难说能成功。
2017年底小米传出即将冲刺IPO的消息时,市场先是惊喜,继而开始质疑。最开始传言小米将以2000亿美元的估值水平登陆资本市场,不过这一估值水平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随后估值水平更正到在900亿~1100亿美元之间,但是仍然有人质疑小米根本不值这个价。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找不到新业绩爆发点的小米将无法摆脱焦虑。
2018年2月1日,著名的电子设备生产和加工企业富士康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IPO申报稿,计划在上海上市。与多数在上交所申报上市的企业不同,仅仅36天之后,富士康就通过了发审审核,创造了过会纪录。
作为“代工工厂”代名词的富士康,从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相继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新建了多个工业园区。地方政府对于富士康在拿地、税收、资金和配套服务方面也往往是一路绿灯,给以优惠和方便。因为伴随着富士康的入驻,往往能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会吸引大量配套产业的入驻。
根据富士康在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富士康拥有的员工人数达到近27万人,其中四分之三为大专以下文化程度,有超过六成为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可以说富士康在中国不仅是“代工工厂”的代名词,也是电子设备产业工人的代名词,蓝领的代名词。
富士康最为著名的代工产品非苹果手机莫属。作为苹果手机产业链上的重要代工企业,每年一到苹果新型手机的发货季,苹果粉丝们的目光就都盯在了富士康工厂的动向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处在高端手机产业链上游的著名企业,其实日子也不好过。
透过富士康的IPO申报稿可以看到,约六成收入来自通信网络设备(以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主)的富士康,最近几年的盈利水平一直在下降。2015年~2017年富士康的净利润率分别为5.26%、5.27%和4.48%,下降明显。其中2017年的净利润率同比下滑了1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开始就盛传富士康撤离中国,透过富士康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表现的十分明白。2016年5月,有媒体报道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有计划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新工厂,另外还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设10到12座工厂。2017年7月27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宣布将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设液晶显示屏工厂。这些消息表明了富士康在全球其他地区投资,但是不能说明其在撤离中国。但通过富士康的营收数据,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富士康重心的外移。
富士康的招股书显示其在大中华地区的营业收入正在大幅减少。2015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营业收入为1049亿,占整体收入的近四成,然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694亿元,占整个收入的比重不到两成。两年时间营业收入下滑三分之一,占总营收的比重腰斩,对于富士康而言,中国市场到底怎么了?或许也正是因为中国市场贡献的营业收入在剧烈下滑,所以富士康才选择将目光放到其他地区。
不管如何,富士康重心外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中国市场对于富士康的吸引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劲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要想获得高速增长已经相当吃力了。
手机产业链遭遇“天花板”,只是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之一,所有依赖庞大用户群体高速成长的产业,在享受这一巨大红利的同时,或迟或早都会遭遇“天花板”的问题,毕竟中国的人口总量有上限,人口增速又一直徘徊在低位。中国当前的互联网产业正在朝气蓬勃的发展,但是放眼全球,却鲜有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打败竞争对手的公司。腾讯对标脸书,阿里、京东对标亚马逊,百度对标谷歌,小米、华为对标苹果,虽然在中国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从全球来看,都略处下风。或许在吃完中国人口红利的当下,中国的企业是时候将目光放到全球去,去开拓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参与更为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延续2017年以来的下跌趋势,同比下滑了26.1%。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在2016年到达5.6亿部的顶峰之后,从2017年开始出现下滑态势,2017年全年同比下滑12.3%。从单月来看,下滑有愈演愈烈之势,至2017年12月份,单月出货量已经同比下降超过三成。
随着中国网民人数达到顶点,网民人数增长速度的放缓在意料之中。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网民的增长速度仅为5.5%,跑输GDP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过去数年中国因为互联网人口红利而带来的发展优势正在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见顶后的痛苦,手机行业首当其冲。在过去数年中国网民人数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智能手机的巨大需求,这使得手机厂商获得了爆发式的增长,也因此成就了一批智能手机品牌和产业链供应商。然而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厂家以往高速增长的高光时刻或许将成为历史,接下来将是一段痛苦的日子。
深陷危机的金立手机
颇为老牌的金立手机在2017年底爆出拖欠供应商上百亿元欠款的坏消息,随后网上又爆出金立董事长刘立荣所持公司股份已经遭到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和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轮番冻结的消息。这一幕和2016年底乐视危机爆发的路径十分相似,先是被爆出拖欠供应商巨額欠款,随后实际控制人所持有的股份遭到法院、银行冻结,接着就是各种传言和辟谣交织上演。在中国手机市场打拼和存活了16年之久的金立集团,是否真的就这样走到了末路?
金立手机在70、80后中拥有一定的名气,该公司在上一代移动手机普及时期销量颇佳,曾聘请著名影星刘德华为其代言。其由冯小刚操刀,刘德华代言的宣传广告,以及“金品质,立天下”的广告词,曾广为人所熟知,也为其带来不错的口碑和一路飙升的销量。到2008年,仅仅开始做手机三年之后,金立手机的年出货量就已经达到了800万台,成为当时手机生产的大厂。
也许是通信手机时代在企业宣传上用力过猛,使得金立手机的形象一直囿于传统手机、中老年手机的形象,在智能手机时代稍显迟滞。
不过金立手机近年来也在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先后推出了多款新型的智能手机,并聘请了更为年轻化的影视偶像为其代言。至2017年末,根据国内数据机构赛诺公布的《中国移动通讯市场12月份报告》显示,金立手机在国内的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七,占据3.3%的国内市场份额,也是出货量前十大品牌中从事手机生产和销售年龄最大的品牌。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国产手机品牌而言,金立手机已经很出色了。但是相比于新生代的oppo、vivo、小米、华为等手机品牌,金立手机则有“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被时代抛弃”的焦虑感,金立手机近年来发奋图强,大举砸钱与新生代手机品牌一起频频亮相于各种综艺节目、影视剧,并请了年轻化的偶像群体为其代言。此举确实为金立手机赢得了关注的目光。不过对于年轻人而言,金立手机在通信手机时代所塑造的形象根深蒂固,很难在一夕之间就得到大的改变。
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金立大胆的自我革新让人们对金立手机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时大家也在担心金立手机在营销上如此大手笔,资金链能否支撑的住?不幸的是这种担忧一语成谶,在2017年底被印证了。
2017年12月坊间传言金立手机资金链断裂,拖欠银行贷款86亿元,拖欠供应商近40亿元。不过这些传言都没得到可靠的信源支撑,仅金立集团董事长所持有的41.4%的股权遭到东莞和深圳两地的法院轮番冻结,可以通过公开信源证实。虽然股东股份被冻结并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但是对公司的信誉会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当前金立手机正处在“资金链断裂”传闻的风口浪尖上,大股东股权遭冻结的消息无疑将对金立集团的资金链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4月7日,金立集团副总裁俞雷通过个人微博回应了市场近期的传闻,对于传言中“60亿广告费”予以了否认,但是承认了确实拖欠媒体和供应商的钱。俞雷还在微博中称“银行再有钱,挤兑也会倒闭”,希望个别媒体不要以死相逼。
随着市场上各种信息的不断爆出,金立手机资金链危机的真相也在层层剥开,积极自救的金立能否挺过这一关尚未可知。但它印证了手机行业面临市场萎缩的严峻形势已然是事实,手机产业链上的企业正在面临严峻考验。
被拖累的供应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017年12月14日,金立手机被爆出资金链断裂消息当天,作为金立手机重要的供应商欧菲科技,当天股价大跌超过7%,市值一天内缩水43亿元。
欧菲科技是金立手机“S10”摄像头模组的独家供应商。根据欧菲科技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月6日,欧菲科技对金立手机的应收账款高达6.26亿元,因为金立的资金链紧张,已经导致欧菲科技的这部分应收账款逾期达两个月以上。虽然欧菲科技在回复深交所问询时表示已经采取了保全措施,查封了金立在微众银行、南粤银行的股权等资产,但是还是对金立的6.26亿元应收账款计提了3亿元的坏账准备。同时根据欧菲科技披露的信息,已经停止向金立发货。
2月底,金立手机的另一家供应链企业,手机精密结构件供应商领益智造公布业绩快报,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金立集团资金链紧张的影响,大幅减少向金立集团供应的产品生产及发货,造成存货积压,对存货计提6300万元的跌价准备。电子元器件供应商深圳华强在2017年财报中也对涉及金立集团的应收账款计提了6400万的减值准备。手机显示屏供应商深天马A则在年报中公告称,“因 B 单位资金链紧张,导致本公司在 B 单位的应收账款逾期”,因此计提了1.75亿元的应收账款减值准备。 更为悲惨的是金立手机的电池供应商维科精华。维科精华2016年净利润为负,2017年如果再度出现负利润,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将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即通常所说的“戴帽”,在股票代码前加“ST”。
为了避免被“戴帽”,维科精华在2017年4月份通过两次资本运作使得公司先后取得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并出售旗下淮安安鑫家纺有限公司 100%股权,这两项操作预计分别为上市公司2017年的财报增添7000万元和1150万元的利润。在某种程度可以保证维科精华在2017年能够实现正利润。然而不幸的是,维科精华的子公司,维科电池受累于第一大客户金立拖欠货款,陷入了涉及8400万元的诉讼之中。如果这笔钱不能被要回,甚至全部计提为坏账,那么维科精华2017年将有可能出現负利润,并因此被实施退市警告。维科精华在年初“未雨绸缪”进项的两项资本运作的努力也将因此白费。
上述5家金立手机的供应商已经因为金立手机的资金链危机计提了6亿多元的减值准备,若加上维科精华涉及诉讼的8400万元,将会有近7亿元。一家大型手机生产厂商出问题,给手机供应链产业公司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
近年来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的坏消息不断,先是乐视网爆出百亿元坏账,至今尚未清算完毕,如今金立手机又爆出可能高达几十亿的坏账。下游终端生产和销售企业遭遇市场天花板,拖累了整个供应链。这种拖累对手机供应链企业的伤害不知几时能复原,毕竟当前国内手机市场萎缩的颓势还没有回转的迹象,新的消费电子增长点仍有待挖掘。
焦虑的小米
作为最近几年才崛起的智能手机品牌,小米成长的速度极快,2017年小米销售额成功突破1000亿元。小米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在总结这一成就时是这样看的,“营收破千亿,Google用了9年,Facebook用了12年,苹果用了20年,阿里用了17年,腾讯用了17年,华为用了21年,小米仅用了7年”。这一方面说明了小米成长的速度之快,可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小米的焦虑。因为有目标要追赶,所以必须给自己压力,快马加鞭的去完成。2018年小米可能更加焦虑,因为国内手机市场的萎缩已经是大势所趋,小米要想逆势而上,保持高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雷军在2016年初给员工的公开信中,曾对2015年给予员工过重目标表示了歉意,认为不该给员工们太大压力,于是对2016年不设定明确目标,“开心就好”。然而2016年市场对于“开心就好”的小米,回报的是一个“出货量大幅下滑”的成绩单。当年小米出货量同比下滑36%,一度引发市场对于小米商业模式的质疑。在2016年的“惨败”之后,2017年小米重新狠抓各项工作,终于迎来了逆转。
虽然2017年小米超额完成了目标,但是市场已经察觉了拐点的到来。2017年国内手机出货量整体同比下滑了12.3%,它意味着人口红利已经确确实实的消失了,互联网大公司们将纷纷触到天花板。在整个国内手机市场出现萎缩趋势的当下,背负着高达1000亿美元估值的小米怎能不焦虑,尤其是当这种市场萎缩的颓势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时。
小米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表现在小米疯狂的追赶新目标中,也表现在小米的业务布局上。现在你很难定义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除了手机之外,小米布局了太多的业务,有电脑、有电视、有游戏、有音箱;此外,小米还生产和销售旅行箱、雨伞、床垫、沙发。小米真的是一家极其多元化的公司,这些多元化布局的本质是小米的手机业务根本就支撑不起其庞大的估值。然而尴尬的是,除了智能手机业务之外,小米的其他布局,市场又不够大,或者说“市场有待培育”。在这种情况下,一面是核心业务的市场规模在萎缩,一面是众多的布局没有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点。2018年小米将继续焦虑。无怪乎在小米内部会流传出“2018年睡觉都觉得是浪费时间”的话。
2018年小米将要冲刺IPO(首次公开募股),无疑在市场还没有变的太糟糕之前登陆资本市场对小米最为有利。但是这一行动要求小米要有更好的业绩来支撑,让投资者看到:即使整个市场不好,但是小米仍然可以过的很好。否则IPO很难说能成功。
2017年底小米传出即将冲刺IPO的消息时,市场先是惊喜,继而开始质疑。最开始传言小米将以2000亿美元的估值水平登陆资本市场,不过这一估值水平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随后估值水平更正到在900亿~1100亿美元之间,但是仍然有人质疑小米根本不值这个价。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找不到新业绩爆发点的小米将无法摆脱焦虑。
重心外移的富士康
2018年2月1日,著名的电子设备生产和加工企业富士康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IPO申报稿,计划在上海上市。与多数在上交所申报上市的企业不同,仅仅36天之后,富士康就通过了发审审核,创造了过会纪录。
作为“代工工厂”代名词的富士康,从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相继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新建了多个工业园区。地方政府对于富士康在拿地、税收、资金和配套服务方面也往往是一路绿灯,给以优惠和方便。因为伴随着富士康的入驻,往往能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会吸引大量配套产业的入驻。
根据富士康在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富士康拥有的员工人数达到近27万人,其中四分之三为大专以下文化程度,有超过六成为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可以说富士康在中国不仅是“代工工厂”的代名词,也是电子设备产业工人的代名词,蓝领的代名词。
富士康最为著名的代工产品非苹果手机莫属。作为苹果手机产业链上的重要代工企业,每年一到苹果新型手机的发货季,苹果粉丝们的目光就都盯在了富士康工厂的动向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处在高端手机产业链上游的著名企业,其实日子也不好过。
透过富士康的IPO申报稿可以看到,约六成收入来自通信网络设备(以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主)的富士康,最近几年的盈利水平一直在下降。2015年~2017年富士康的净利润率分别为5.26%、5.27%和4.48%,下降明显。其中2017年的净利润率同比下滑了1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开始就盛传富士康撤离中国,透过富士康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表现的十分明白。2016年5月,有媒体报道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有计划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新工厂,另外还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设10到12座工厂。2017年7月27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宣布将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设液晶显示屏工厂。这些消息表明了富士康在全球其他地区投资,但是不能说明其在撤离中国。但通过富士康的营收数据,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富士康重心的外移。
富士康的招股书显示其在大中华地区的营业收入正在大幅减少。2015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营业收入为1049亿,占整体收入的近四成,然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694亿元,占整个收入的比重不到两成。两年时间营业收入下滑三分之一,占总营收的比重腰斩,对于富士康而言,中国市场到底怎么了?或许也正是因为中国市场贡献的营业收入在剧烈下滑,所以富士康才选择将目光放到其他地区。
不管如何,富士康重心外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中国市场对于富士康的吸引力已经没有那么强劲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要想获得高速增长已经相当吃力了。
手机产业链遭遇“天花板”,只是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之一,所有依赖庞大用户群体高速成长的产业,在享受这一巨大红利的同时,或迟或早都会遭遇“天花板”的问题,毕竟中国的人口总量有上限,人口增速又一直徘徊在低位。中国当前的互联网产业正在朝气蓬勃的发展,但是放眼全球,却鲜有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打败竞争对手的公司。腾讯对标脸书,阿里、京东对标亚马逊,百度对标谷歌,小米、华为对标苹果,虽然在中国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从全球来看,都略处下风。或许在吃完中国人口红利的当下,中国的企业是时候将目光放到全球去,去开拓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参与更为激烈的全球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