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我心头的第一缕阳光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时候是个调皮的学生,上课爱讲话,下课就疯玩,一般老师都拿我没办法。
  1978年我上了初一。那时的小学是五年制,初一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六年级。我所上的学校,是黑龙江黑河地区的一个农场办的学校,教我们的老师主要是下放在农场劳动的知识青年,这些知青在当时就算是我们那儿的高级知识分子了。知青中以上海人居多。我们当地人对上海知青的印象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只要在一起,就叽里呱啦地讲上海话,而且还旁若无人。当地人听不懂,就觉得心灵上受到了伤害,再加上上海人的很多生活习惯也跟我们这儿的人不一样,于是大人们总说上海知青不顺眼,我们小孩子对上海知青的印象便也不如对北方知青的印象好。
  开始学中国地理了,教我们地理课的是一位姓陈的上海知青。当时,陈老师给我们讲地理时,谈到一种叫“可可”的植物。她说,这两个字应该读“抠抠”。我们就说,没有听到过这种东西,而且肯定不念“抠抠”,这不明明是“可可”嘛。当时师生们在课堂上就争论了起来,陈老师下不来台,就强硬地说,就读“抠抠”。于是,我就拿出字典来,查到了这个字,一看不是“抠抠”的读音,就高举着字典站起来大声喊:“看。字典上就是读‘可可’,根本不是多音字。这个‘抠抠’是上海人才这么念的!’,她急了,冲口说:“我说念‘抠抠’就念‘抠抠’!”那时,学校正好组织我们看了一部反特电影《海霞》,里面有个瘸脚特务叫陈占鳌,我就说:“看你抠来抠去的,就像陈占鳌!”后果可想而知,陈老师被气得冲出教室跑了。
  不用说,一会儿班主任来了。班主任也是个上海知青,叫石鸿枢,他管学生特别厉害,我们都怕他。我想,这回可麻烦了,硬挺吧,反正字典上没有标“抠抠”这种读音,他要说我,我还得跟他理论,就是老师也要讲理吧?陈老师不承认错误。就是个特务嘛。
  因为是上午第四节课,该放学回家了。石老师没多说什么,就让大家放学了,下午他居然也没提这事。过了好几天,他还没提。我以为这事过去了。陈老师还来上课。她说,“可可”二字,字典上确实没有“抠抠”这读音,“抠抠”其实是“可可”这种植物名的音译,但是既然字典上没这样标出,我们还是以字典上的读音为准吧。我听了,还怪不好意思的。
  又过了几天,是一个下午。石老师把正在操场上疯跑的我叫过去,说我最近上课表现好多了。任课老师还表扬我呢。特别是陈老师,说我挺聪明的,遇事也肯动脑筋,不盲从。我一听心里就挺高兴。石老师接着说,知识的海洋很深很广,我们学的这点知识,还只是在海边玩石头。远没有接触到知识海洋的边儿呢。我们现在是为将来学知识打基础的。基础打不牢,就好像你没学会游泳:没学会游泳,就不敢游到海里去;到不了海里,就体会不到游泳的乐趣。石老师还说,陈老师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上海人就是把“可可”读作“抠抠”的,是音译。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知道这个知识本身。还要知道这个知识形成的原因,这样求知的乐趣就有了。我听了,知道老师这是在批评我。于是说,石老师,是我错了,我不该叫陈老师“陈占鳌”。石老师说,是啊,即便陈老师不对,你也不应该在上课时跟陈老师对着干,下课以后,单独跟陈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不也很好吗?这里边有个对老师的尊重问题。我说,是,那我去跟陈老师道歉。石老师说,我不勉强你,你认为应该去,你就去。后来,我去跟陈老师道了歉。
  从这件事中,我学到许多东西,比如对老师要尊重,特别是对如何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开始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我做事学会思考了,觉得自己像个刚刚睁开眼睛的婴儿,看到了人生的第一缕阳光,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
  石老师还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格林童话选》,一本是《安徒生童话选》。在我们那个地方,我是第一个拥有这么好的课外书的学生。我把书包起来,每次看时,都要把手洗干净。
  又过了两年,知识青年大返城。陈老师先回了上海,接着石老师也要走了,我心里真是难受。石老师的爱人是北京知青,所以,他就回北京了。石老师走时,给我留了他在北京的地址,说:“好好学习英语,以后考北京外国语大学。”
  后来,我没有考上北京的大学。我想,如果石老师一直教我,我可能真的会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
  现在,看着身边调皮活泼的儿子,我开始经常回望过去的时光,想起石老师的话,想起家乡学校那个铺满小石子的操场,仿佛看见一个穿着花棉袄的小姑娘满操场疯跑,而一个文文静静的穿着中式服装的年轻老师远远地站在一边看着她。这时,我的眼角总会有点湿润……
  
  【路子对你说】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一生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警察和赞美诗》等尤其脍炙人口。欧·亨利的小说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被评论者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本期所选的第一组文章,多多少少都有点“欧·亨利”的味道。作者把一个答案用语言层层包裹起来,设置悬念,读者的好奇心因之大大增强,急不可待地读到结尾,才恍然大悟。这种结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是写作文的妙招。
  当然,技巧只是技巧,并非构成好作文的唯一要素。记得有一位作家谈短篇小说创作时,说他很不喜欢“欧·亨利式结尾”,写短篇小说像吹气球,千篇一律地到最后都把气球吹爆,是很没意思的。我理解他说这番话的意思,是技巧不能变成套路,任何文章,都要靠新鲜吸引人,新的语言、新的结构、新的情节、新的感情……如果读者只读了个开头,就能猜到你下面要写什么,那他还会有兴趣读下去吗?其实不独“欧·亨利式结尾”,所有不动脑筋、只会生搬硬套的作文技巧,都是难以打动读者的。
  环境保护是大家越来越关注的事情,随着媒体的呼吁宣传,我们对很多环保知识、理念都有了深入了解。“低碳”是近来的一个热点环保话题。请你认真读读“低碳时代”这一组文章,你对环保问题可能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他文献
正方:翟 洁 任利雅 刘 勤  反方:管静怡 吕雪珊 王亚奇    【典子的话】    说起学生使用教学参考书,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记得那是上小学的一天,我在家里偶然发现了一本书(后来才知道那是母亲用过的教学参考书),让我惊讶的是,那上面的内容几乎和课堂上老师讲的一模一样!我如获至宝  第二天便小试牛刀,当老师问题还没问完时,我已高高地举起了手,并在老师疑惑的眼神和同学们崇拜的目光中得意地
期刊
从前,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做泥娃娃的手艺人。他做的泥人十分漂亮,在市场上很好卖,所以他的日子过得挺自在。  艺人的儿子长大了。艺人见儿子的手挺灵巧,就教他做泥人。后来,他们父子俩就开始一起做泥人。  儿子的手比父亲的还巧,加上他年轻力壮,干起活来干脆利落,他做的泥人质量开始超过父亲的了。起初,他做的泥人和父亲做的卖一样的价钱。但是,当挨了父亲的训斥之后,他做泥人就更加认真了。结果没有多久,他做的泥
期刊
对于我们这些寄宿生来说,“回家”,是最让人心跳的字眼。  星期六早上,放学的铃声一响,那些吃饭总是冲在前面的同学,不是奔向餐厅,而是奔向宿舍。大家争分夺秒地收拾书包、衣服,就连平时最磨蹭的同学。也变得“动如脱兔”。不一会儿工夫,学校几乎就看不到住校生的影子了,我也被“回家大军”裹挟着出了校门。  一路上,女同学们比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还兴奋,笑着跳着闹着。我和一帮骑车的同学把车子蹬得飞快,路旁的电线杆
期刊
[希腊神话导读]    每当我们接触西方文化,包括学习英语、看西方电影,常常会遇到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比如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里面有一个“潘多拉星球”,就让人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很多重要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从希腊神话中获得灵感,有些甚至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从贺拉斯、但丁、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歌德等作家的创作中,以及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的绘画、雕刻中,都可以看
期刊
门槛    ——梦——  我看见一所大厦,  正墙一道狭窄的门敞开着;门外,阴沉的浓雾一片迷蒙。在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个姑娘……一个俄罗斯姑娘。  那咫尺莫辨的浓雾里,寒流滚动;同时,随着冰冷的气流,从大厦里传来了缓慢的、喑哑的声音。  ——呵,你想跨进这道门槛,你知道等待着你的是什么吗?  ——知道,——姑娘回答说,  ——知道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死亡吗?  ——
期刊
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的是鲁迅的《药》,老师按惯例先给我们朗读一遍课文。当读到“花白胡子”等人在茶馆里议论夏瑜的时候,一位迟到的女生喊了声“报告”,老师只好中断朗读,冲门外点了点头,女生进来后,老师接着读道:“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班里顿时响起了一阵笑声。  呵呵,好了,咱们赶快看看小呱呱鸟是怎样朗读的吧。    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朗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小呱呱鸟高高举起右
期刊
姥姥家的院子很大,大到可以做篮球场,可是那么大的一片地,一辈子种地的姥姥却没有种一棵蔬菜。在院子的边角上,只有一棵很粗很高的苹果树,靠着围墙,每年都长得特别好。我们姐弟几个都知道姥姥的那棵树很娇贵,不能碰,更不能攀枝折叶,连秋天结了果子我们也不能摘,都是姥姥亲自去摘。姥姥总是说,摘掉树叶折断树枝,树也会疼。就为这事儿,姥姥还和一对过路的恋人吵过一架。就因为女孩儿看见穿过墙的苹果树开了一串串好看的花
期刊
“缺憾是上天留给人类的唯一生路。”  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太阳永不落山,月亮恒常不变;如果四季常青,天色一味晴好,这个世界将不知多么枯燥乏味。  如果人生不再有生老病死的悲哀,不再有悲欢离合的痛苦,年年岁岁一成不变,生活永远无波,一切都将变得平淡无奇。我们就再也分不出什么是快乐或不快乐,什么是幸福或不幸福,什么是满足或不满足。  有需要,才有付出;有怜恤,才有同情。我们渴望爱,是因为我们不足;
期刊
午睡起来,去复印文稿。复印店一位年轻人热情起身,给开了机器。  印出第一张,底色黑糊糊的,我急急地说:“不行不行!”年轻人连忙调色,第二张不黑了,却又印偏了,几乎没有装订线,无法装订。  这一次我忍不住了,出言斥责:“你咋搞的?你会不会复印!”年轻人慌慌地赶快重新摆放原件位置,上下左右往返错动数次,似乎还是拿不准,也不敢启动机器,嗫嚅地说了句什么,怯怯的。  这时一位中年人赶忙过来为我复印。  年
期刊
2008年年底,我制订了来年的学习计划,我为自己是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少年而稍感自豪。  懒惰、虚伪、放纵、任性……这就是我梦想中新的自己吗?2009年,对于我来说,“梦想”是用浓墨重笔写在白纸上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七零八落。总结一年的收获,我吃惊地发现,我耕耘的是未种庄稼的荒草地。  2009年12月25日,是这一年中唯一值得纪念的日子。出于对远方的好奇的强烈冲动,我萌生了旅行的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