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氯虫·噻虫嗪SC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试验

来源 :湖北植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20%氯虫·噻虫嗪SC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2020年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噻虫嗪SC对稻水象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起效快,对水稻安全。药后10d,20%氯虫·噻虫嗪SC180、240、300 g/hm2的校正防效均达到100%。从成本以及防效综合考虑,建议采用20%氯虫·噻虫嗪SC用药量为180-240 g/hm2进行防治。
其他文献
为挖掘红麻雄性不育核基因,解释红麻花蕾败育的分子机理,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红麻花药中克隆出拟南芥MALE STERILITY1(MS1)的同源不育基因,并命名为HcMS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HcMS1蛋白进行结构、理化性质及亲缘关系等分析,并通过qRT-PCR分析HcMS1基因在红麻不育系、保持系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构建过表达载体,利用叶盘法转化本氏烟草并对转基因烟草进行表型观察。HcMS1基因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1950 bp,编码64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Hc
为了方便快速地鉴定RNA的移动性,研究RNA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生理响应过程的胞间运输机制,减少试验成本,将含有24个茎环串联重复的RNA结构(SL24)连入双元载体pUbiK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SL24UbiK,再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可移动性RNA FT和不可移动性RNA GUS片段分别连入表达载体pSL24UbiK成功构建了重组载体pSL24UbiK-FT、pSL24UbiK-GUS。利用农杆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初情启动和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体况优良、血缘相近、(140±3)日龄、体重(66±7)kg、健康的二元杂交后备母猪72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猪。试验Ⅰ组:10 h光照、14 h黑暗(10L∶14D),光照强度为100 lx;试验Ⅱ组:16 h光照、8 h黑暗(16L∶8D),光照强度为100 lx;试验Ⅲ组:16 h光照、8 h黑暗(16L∶8D),光照强度为50 lx。预试期10 d,正试期78 d。结果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性的重大农业迁飞害虫,对我国玉米等多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我国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相关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未来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进行展望,以期为草地贪夜蛾科学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为了研究明确花绒寄甲是否适用于恩施地区防治松墨天牛,本文通过研究恩施市花绒寄甲与松墨天牛的生物学特点,开展在不同时期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花绒寄甲与松墨天牛生物学特点在恩施市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花绒寄甲不同释放措施的防治效果为:结合其他天敌释放>直接释放卵卡+成虫>直接释放卵卡>直接释放成虫;诱木打孔释放>直接释放,且春季释放的效果好于秋季释放。将管氏肿腿蜂与花绒寄甲卵卡加成虫一同释放,春季对松墨天牛的整体寄生率可达8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恩施
本文开展了施用农用微生物菌剂对小白菜增产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用微生物菌剂后,小白菜整体长势强劲、叶色深绿、根系发达,单产达到3382.8 kg/667 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为探明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生理生化手段、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产量调查,分析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根际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合理替代化肥,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均有增加的趋势,且化肥减量10%+生物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7.4%,12.4%,16.2%,19.2%和19.0%,9.7%,18.3%。高通量分析发
本研究在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原种场对6种杀虫剂开展了对甜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虱螨脲EC、4.3%氯氟·甲维盐EC、6%乙基多杀菌素SC药后7 d对草地贪夜蛾幼虫防效均达85%以上;2.5%甲维·苏云金WP、10%甲维·茚虫威SC两种药剂药后7d防效分别为78.7%和71.7%;50%除脲·高氯氟SC防效为25.2%。药后7 d对甜玉米的保叶效果,以6%乙基多杀菌素SC保护率最好,达83.8%,其次是4.3%氯氟·甲维盐EC、5%虱螨脲EC、10%甲维·茚虫威SC。
探究化肥配施不同种类有机肥对黑土肥力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保护好和利用好黑土地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监测了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玉米秸秆(NPK+ST)、化肥配施牛粪(NPK+NF)、化肥配施鸡粪(NPK+JF)和化肥配施猪粪(NPK+ZF)5个处理实施5 a后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与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年际间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NPK+NF和NPK+ZF处理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11.5%,11
本文概述了2021年罗田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从菌源基数、气候条件、品种抗性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偏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