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与暗涌——以年代划分艺术家群体的内在联系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0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年代来划分艺术家的方式也是一种时尚.“90后”艺术家,目前年龄肯定是在25岁以下,他们首先是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而他们的价值观大概形成于21世纪头十年.这十年,是中国大陆经济急速增长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日益增加,并快步走向信息时代.网络和信息充斥在城市里,只要不是偏远闭塞的山区,大都非常熟悉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一系列的信息化设备.信息全球化,使得世界变的“很小”,空间已经不再是阻隔信息传递的因素.3G、4G时代的相继来临,远在纽约,也可以和北京的朋友视频通话.一个人的主要成长背景,一方面是来自家庭,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简而言之,“90后”这一个群体,不论是从家庭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在思想比较宽松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并且“90后”作为信息接受者,比前数代人接受的信息总量要大好多倍.1999年,中国只有四百多万互联网使用者.而到2010年,已经有了四亿人.
其他文献
为了庆祝《教育艺术》杂志创刊发行100期。贯彻“十六大”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交流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经验,推进教育创新,增强教育的磁性与魅力,推广别具特色
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精心策划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于200g年1月10日上午10时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从1月10日至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五),在中国美术馆
唐寅,明朝苏州人.生于1470年3月6日,卒于1524年1月7日.自幼聪明伶俐,并在其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年轻时仕途曾经一帆风顺,但不久就因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争斗而仕途遭
宋后期书坛已出现严重的思维僵化倾向,此时的苏轼努力挣脱了唐人重法观念的束缚,提出了“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等书学观点,在书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的艺术理论和见解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宋前期因为书法凋零,统治阶层一度大肆倡行古法。作为基本技巧的学习,临摹古法帖应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
一、前言基于状态空间法的现代控制论在解决“空间”的航天技术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解决“地面”的工业过程的控制问题时,却遇到不少问题,欧美的一些有影响的
时光的流转总是令人猝不及防.四年之前,笔者曾经作为“80后”写作群体的代表参与了《美术观察》[现象]栏目“80后的群体意识与自我指认”这一选题的讨论,以“80后”的视角看
期刊
雅与俗,是对立的、从属于格调范畴的两个方面。  “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可见,从绘画的角度看,画的格调是至关重要的。雅与俗的消长表现出格调上本质的差异。有修养与品格的人,对于低俗的事物是不屑的。由于它根植于人的心性之中,和人的本性共融,因此,又是素质的间接体现。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它并不能够因画家技巧的修炼与年龄的增长而使之改善,
与雕塑艺术结缘  提及与雕塑艺术的缘分,还得追忆小时曾在乡下经常遇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根雕。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说的就是这种妙趣天成的民间艺术。也许是因为惊叹于根雕艺术的仪态万千,及其“稀、奇、古、怪”的造型特点,又或是为当年那些乡间雕刻高手们的神奇表现所折服,雕塑艺术在我心中总是带着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神秘与瑰丽。从此,研习雕塑的欲望便
镜子像中世纪艺术作品中的任何一件物品,并不只是具有单独的意义,而是被赋予宏大的象征性内涵。而且在很多作品中,它的含义含糊复杂,从中世纪开始直至现在,人们仍在试图阐释它们的意义。它有时从积极、肯定的一面,着力于对画中“人”神圣、圣洁、反思、审慎等美德的建构。如本韦努托·加罗法洛(Benvenuto Garofalo)的《圣母无玷始胎》、汉斯·梅姆灵(Hans Memling)的双联版画《圣母子》、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