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一片是其身,扑朔迷离最义山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商隐年轻时便以文才受令狐楚赏识,可是他却成了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属于牛党,而王茂元则与李党有关。李商隐在不经意间就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李商隐便长期受到了排挤和诽谤,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却终身不得志,最后在寂寞中郁郁而终,年仅四十七岁。“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是其一生最真实最准确的写照。
  朱鹤龄评李商隐的诗歌为“沉博艳丽”,这是对义山诗歌艺术特色比较准确的概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四个方面:主题含蓄,情感曲折;脉络清晰,意境朦胧;用典丰富,情景交融;工于比兴象征。
  一、主题含蓄,情感曲折
  李商隐喜欢把笔触深入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多以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不断冲撞,使得作者内心世界丰富多变,这种变化在他的作品中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对其晚年作品《锦瑟》主题的探究,历来众说纷纭,但都无一确论。主要有“令狐青衣”说,认为锦瑟实为人名,是令狐家的侍婢,此诗是为怀念锦瑟所作;有“咏瑟”说,认为是极为一般的咏物主题,咏乐器锦瑟声音的适、怨、清、和;有“悼亡王氏”说,认为是寄托其对已故妻子王氏的思念之情;还有就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自伤自悼,美人迟暮”说。
  笔者也比较赞成把《锦瑟》归于是作者感叹身世,自我伤悼之说。诗以“锦瑟”起兴,无故地埋怨琴弦众多,每一弦每一柱都让人想起了过去流逝的岁月年华。庄周迷乱于自己于蝴蝶之中,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作者自己则迷乱于政局动荡和现实的无情。昔日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而自己的满腔抱负无从实现,就像是茫茫沧海中的遗珠只能沉溺于深海,也如同蓝田山上的美玉只能独自在阳光下生烟。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只有空留怅惘。《锦瑟》正是作者对其一生一个总结性的回顾,当然其中也夹杂着自己壮志未酬的哀怨。
  二、脉络清晰,意境朦胧
  优秀的诗歌要扣紧情感发展变化,然后用恰当的意象和准确的表达技巧手法,来构画出一幅意境深远、情境和谐的诗歌画面,追求一种“天然、自然而成”的感觉。
  《锦瑟》开头“思华年”与“成追忆”相互照应。前两句引出对人生的思考,而后中间两句营造了迷茫、迷离的意境,最后又笔锋一转感叹到此情已经成为追忆,是典型的“总—分—总”的结构,使诗歌的表达更为明确自然,感情一泻千里。这个特点在《夜雨寄北》尤为突出。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的更替和地点的转换是主要表现:首句一问一答;第二句在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写了当时晚上的情景;第三句则写了他日之境;最后又把这种想象拉回到了现实的今夜之景。“归期”是全诗的中心,“问君归期未有期”,是因为“巴山夜雨涨秋池”,而他日回来共剪烛于西窗,来共话今昔的巴山夜雨。通读全诗,虽然时空不断地变化,但依旧给人一种和谐通畅之感,感觉情感真实,语言诚挚。
  三、用典丰富,情景交融
  据粗略的统计,李商隐诗歌采用神仙等物象、故事共计8000余事,用典相当丰富。典故本身的境界能使诗人与读者有留恋于其中之感,也能开拓诗人的构思,营造迷人的意境。在诗歌中引用典故,能将古与今联系起来,形成古今对照,通过典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內心感受。他引用的典故内涵较深,使得诗歌不易解读。《随园诗话》卷五写道:“惟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他诗歌中的典故就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感觉一切都是适情而引,抒情而发。
  《锦瑟》中间四句,引用了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遗珠、良玉生烟四个典故。形成了如梦如幻、光怪陆离的图画,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眼晕朦胧的迷惘中,营造了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意境。诗人感叹命运如浮萍,自己在现实和虚幻的世界中游荡,凄楚孤寂,不为所用,虽然才华横溢却不被赏识,满腔热血只能化作一缕缕的轻烟。让我们感到那瑟仿佛是人在诉说在哭泣,那珠那玉不正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么?
  在自己内心情感和引用的典故之间,李商隐诗歌的文字起了很好的纽带作用。情因为典的运用而变得浓厚,典又因情的浓而变得纷杂。
  四、工于比兴象征
  比兴是中国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我们可以把比等同于现在修辞手法中的比喻,通过比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相当于抒情,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
  贺赏《载酒园诗话》云:“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比兴。”可见,比兴在义山的诗歌中是常用的手法。他的诗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把情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锦瑟》以锦瑟起兴,引出了下文自己对一生的回忆与感叹。“庄生梦蝶”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发现自己仍是庄周,而蝴蝶已不知何往。其实是作者比喻自己的命运,在动荡的现实中游荡,理想和现实一次次的碰撞。在“杜鹃啼血”的典故中,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作者引用这个典故一方面表达他对理想中“春心”“华年”乐景的美好回忆;一方面又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鲛人落泪”“沧海遗珠”喻自己凄楚孤寂之境,寄托沧海遗珠不为所用之恨,“良玉生烟”的典故,比喻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不被赏识,满腔热血只能化作一缕缕的轻烟。每一个引用的字眼都寄托着自己深切的感情。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的泰斗,在那个纷乱的社会刮起了自己的一道诗风。他的诗歌及诗风影响了后世很大一批人,尤其是在清代受到了很多人的模仿和推崇。他的诗没有那些为国伤感的字眼,也没有那些战火纷飞的画面,在千篇一律的诗卷中,成为了黑暗中的星点。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尝遍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这些复杂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给了他丰富细腻的感情,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神上的财富。有人称他为情圣,不光是指他的感情,更是指他诗歌中流露的情感,他的诗全是因“情”而作,给我们诠释了情的不同意味。
  不禁让人感叹:浮云一片是其身,扑朔迷离最义山!最义山也醉义山……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艾青中学(321000)
其他文献
文本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凭借。而对于文本的深度挖掘,却常常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软肋”。对文本进行社会学阅读、正确切入文本、巧妙组织内容,是深入研读文本的重要策略。下面笔者以两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课为例,谈谈如何将文本阅读推向深入。  一、对文本进行社会学阅读  社会学阅读是阅读理论的范畴。从社会学阅读来看,对文本的研读一方面要强调阅读主体的社会学认知;另一方面,文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重点、难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敏锐感受,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先学指导】  1.阅读教材,筛选重点,尝试完成一个描写同学的片段。  2.下发资料,揣摩体会文章细节描写与整体构思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单元,其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文艺大家对语言形式、美学现象的探讨与评论。尤其是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是“美学老人”朱光潜对阅读与写作中的用字、句式、词语的联想意义等现象进行探讨与点评的一篇趣文。文中举例典型生动,点评有说服力,可谓“咬”得准确,“嚼”得透辟。我在上这一课时,试着就课文内的例子进行拓展,把课文中学到的分析方法与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具体题型对应起来,
期刊
【课堂实录】  一、导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有时候,对细微处的体察,可以让我们体悟到世界的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体会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节选部分《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二、复述情节,突出主人公伽西莫多  师: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在划线处填上表现人物行为动作的词。PPT:  在格雷沃刑台上,  伽西莫多,  围观群众,  
期刊
新课导入,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三到五分钟内师生的教学活动。它所占时间虽短,却是一节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起着聚集学生学习注意力、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中职学生是一群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注意力极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群体。如果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不能做到叩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热情,那么他们就很难对学科课程产生浓厚且持久的
期刊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主要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如果我们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来讲解本单元的散文,在感受过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生死观,品悟过苏轼《赤壁赋》的风月与智慧后,再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这篇文章初读起来既没有王羲之的深奥哲理,也没有苏轼的美妙文辞,所以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不能深入。而很多教师在讲授本文的时候,也会有草草收兵的遗憾
期刊
【教学目标】  1.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作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刺客
期刊
影视作品内涵丰富,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精华,它的显著特点就是题材生动、内容丰富、形式直观、表现力强、审美价值高。当前,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不高,将影视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更重要是还能够不再依赖于“语言”这一抽象的教学方式,进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下面笔者以《雷雨》和《项链》教
期刊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  老舍一生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也是以北京为题材的,他对北京的感情是独一无二的,是深厚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深厚的情感集中体现在《想北平
期刊
众所周知,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关键是理解,也就是真正地去读懂一首诗、一阕词。然而,理解诗歌往往受制于个人的资质秉赋、知识见闻、审美体验、人生阅历等诸多因素,绝非易事。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水平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质疑。  然而,在实际理解诗歌时,师生往往都忽略了这一点。归结原因,大概有三:其一,固执成见,疏于质疑;其二,迷信权威,怯于质疑;其三,依赖网络,惰于质疑。在诗歌阅读中,究竟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