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房”乎?“偏房”乎?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把精读课文当作略读课文来教,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你怎么像上精读课文一样?你没见标题前面有星号吗?”
  “线条太粗了,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至少得用两个课时,你一课时就上完,还不蜻蜓点水才怪?”
  这是我们在听课评课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话语。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分是相当讲究的,好像旧社会中大户人家的正房与偏房那样,身份和地位分得一清二楚。精读课文就要细细地读,略读课文只需大略地读,假如你连这个规矩都没有遵守,那便是犯了大忌。精读课文一般都得上两课时,略读课文呢,一般都要求一课时完成,这已经成了普遍的教学准则,特别是在公开研究课中。精读和略读,大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势。精读课文该怎么精教?略读课文该怎么略法?诸如此类的研究文章铺天盖地。有的教研部门还召开研讨会专门研究精读与略读的区别。
  真的有必要分得那么清?分清了是不是就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以为,值得重新思考。
  二
  为了解答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先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确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依据是什么?对此,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量。
  1.理解的难度。精读课文要精讲,略读课文只需略读,这是不是意味着精读课文比略读课文要更难理解一些?综观教材,具体一对照,发现这个理由似乎不能成立,随意举出几个例子就可以推翻它。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6.《威尼斯的小艇》、27.《与象共舞》、28.《彩色的非洲》。这里,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则是略读课文,课文标题前加了“*”符号。熟悉教材的人都知道,《威尼斯的小艇》不论从主题、构思、语言等方面都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学生自己看看也能有十不离八九的理解,其难度在此四篇课文中应该算是比较小的,而且篇幅也短,但它属于精读课文。再看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四篇课文分别是:21.《老人与海鸥》、22.《跑进家里的松鼠》、23.《最后一头战象》、24.《金色的脚印》。这里,第21和23是精读课文,第22和24是略读课文。从难度上说,作为精读课文的《老人与海鸥》比作为略读课文的《金色的脚印》要容易得多。前者主题明朗,结构简单,先写老人关心海鸥,再写海鸥报答老人,明明白白,而后者则是一篇日本小说,情节曲折,内涵深刻,其标题本身就需要琢磨一番。看来,理解的难度并非是确定依据。
  2.典范的程度。所谓典范,就是从文本的内容、形式和语言这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与借鉴作用。按常理来说,作为语文教材,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应当而且必须具有高度的典范性。当然,一篇课文往往只能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典范程度,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典范性。仔细审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实在也看不出它们在典范性方面的明显差异,换句话说,精读课文比略读课文并非更有典范性。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四篇课文分别是:17.《地震中的父与子》、18.《慈母情深》、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0.《学会看病》。其中,第17和19是精读课文,第18和20是略读课文。你说,这里哪一篇没有典范性?从表达方式上说,《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动作和神态描写上颇有特色;《慈母情深》中有几个描写母亲动作的特写镜头非常精彩;《“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采用鲜明的对比来写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学会看病》中心理活动描写得相当细腻和逼真。这四篇课文的典范程度实在难分伯仲,篇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可见,典范性也并不是确定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依据。
  3.是否因语言的含量。学语文,毫无疑问,学习语言的运用是重中之重。语言含量,指的是文本所呈现的值得学习模仿的语言要素的多少。文本的选择,其语言含量是一个重要依据。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语言含量方面有明显差异吗?一般人似乎也看不出来。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说吧,《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是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其语言含量都相当高,语词的丰富、生动、优美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像《山雨》虽然是略读课文,但语言十分传神,你看:
  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这个片段,选词讲究而丰富,写出层次感。通过前后比较非常逼真地写出雨中山林颜色的变化。教学这篇课文,不能不抓住这些语言进行品味与训练。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确定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的依据并非十分过硬。对不少课文,为什么确定它为精读(或略读),可能是谁也说不出多少理由的。我们不妨做个猜想,编者之所以把课文分成精读与略读,主要原因是不是从教学时间上考虑的?都作为精读课文,担心教学时间不够;都作为略读课文,又担心教学不够深入,都浅尝辄止。各安排一些,双方兼顾吧,至于谁精读谁略读,也许只是取决于编者的个人审美眼光或兴趣爱好。
  三
  如果认可上面的分析,就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抠精读与略读呢?为什么非得精读课文精讲,略读课文略讲呢?我们可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课文大胆地作变通处理呢?回答是,完全可以。课文到底该精教还是略教?到底该用一个课时还是几个课时?不能一味地根据有没有加“*”。过于看重精读与略读,就势必会把文本地位放在首要位置,而把学生的学习放在次要地位,这就违背了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究竟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精读或略读呢?依据应当是以下三个。
  1.文本理解的难易程度
  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难易程度,这是教学的精与略的关键。学生容易理解的,即使是精读课文,也可以讲解得粗略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即使是略读课文,也可以讲解得具体些。阅读教学要一切以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为重,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开国大典》(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是精读课文,但比较容易理解,不妨讲得简单些;同一单元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略读课文,但从主题、背景、句意、词语等的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讲得细致些。
  2.文本个性的凸现程度
  于漪老师最近有段话,说得相当精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通过教学,必须彰显文本的个性。同一种文体甚至同一种主题的文章都有不同的个性,比如素材处理方式、结构的安排、表达的特点等,如果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能把握其个性,上起课来就有风采了。否则,只是讲解一般原理和概念,这样的语文课,有什么意思!”(《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语文学习》2013年第5期)如果课文教过了,可学生连文本最大的个性特征都不清楚,那等于是教师没教学生没学。比如《金钱的魔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在形式上的最大个性就是情节的大起大落、语言的极度讽刺。假如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只是粗粗地一讲而过,连这两个个性都没点到,那必定失去教学本文的意义,接近于没教。什么叫学懂课文?就是理解了文本的个性特征。
  3.学习语言的掌握程度
  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学任何一篇课文,都应该考虑学生在语言方面的习得,都要想一想:这篇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这个特色学生理解不理解?能不能借鉴和模仿?学生在词汇的积累、句式的变换、语感的敏捷性方面有什么收获?比如上面所举的《山雨》的语言,其逼真和细腻的特点,通过教学,学生是不是真正感受到了。
  以上三个既是思考的维度,又是选择的依据,归结到一点,就是不要被教材中精读与略读的划分所束缚,而是要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决定该怎么教。教师有权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有权根据自己的独特认识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觉得学生有东西可学的,不妨多花些时间,说得慢些透些;觉得没东西可学的,就少花些时间,说得快些少些。一句话,不要死抠精读和略读这个箍。
其他文献
走近“舞台”,体验神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我的舞台》(学生齐读课题)。这是篇略读课文,老师指导大家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生:这舞台在哪里?  生:这是个什么样的舞台?  生:这个舞台上发生了什么事?  生:“我”是个怎样的人?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我”又是御  (教师边
【摘 要】“用教材”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教材为载体,以教者为主,为教者所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学会开发教材,有效重组,灵活取舍;又要注重文本,宏观观照,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微观细读,聚焦语言,规范训练。只有在使用教材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材 重组 文本 语言  “用教材”与“教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一字之差
摘 要:本文介绍了“Show and Go(讲解和实践)”规则,“Show”即告诉学生要做什么,然后马上让他们去实践(Go)。尽量做到这个讲解过程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以及为了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能够持续至少50%的中等到大强度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生;动起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3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存在。我们的词语教学应关注语言的精微,用感官与心灵触摸鲜活的语言文字,让孩子在词语的“密林”中徜徉,感受蕴藏在一个字、一个词中灵动的文字魅力。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词语教学可从“趣”“实”“巧”三处着手,破解小学枯燥平面的词语教学密码。  一、 趣,境中表演入乎情  词语教学,不能了无生趣地在字词意思上照搬字典的注解做孤立的识记,而要把词语引领到“语言情境”之中,把一个个词语看成是
我始终认为,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要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为此,笔者曾撰文《阅读教学应该将“读”进行到底》(载《教学月刊》2010年第7~8期),提出阅读教学应该要有“多读”“实读”“细读”“慧读”和“乐读”。时隔数月,在对一些课例的再度关注之下,关于“读”的话题,笔者禁不住又有了想要言说的冲动。  我想说的是,关于阅读教学的“读”,可以用一句“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来加以表达。我的理由是:    一
摘 要:为了遏制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教师所重视。本文针对“江苏省第三届高中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学环节中的“课课练”内容和练习时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策略。  关键词:体育课堂;课课练;学生;发展;体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4-0033-02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
【摘 要】恰当地提出问题并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有三个关键:扣题目,质疑而问;抓词句,深化而问;找结局,逆向而问。这些问题能帮助教师开启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让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关键词】核心问题;有效教学;题目;关键词;结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学起于思,思起于
设计思路:  《金色的脚印》是小学语文六上教材第七单元(动物主题单元)中的一篇写狐狸的略读课文。本教学设计就是从这篇课文延伸出来,对一组有关狐狸主题群文开展的读写一体课。  本设计是以“印象中的狐狸—课文中的狐狸—群文中的狐狸—我眼中的狐狸”为主线,以“原有价值观—新建价值观—丰富价值观—完善价值观”为顺序层层推进,开展读写,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认识从单一的“狡猾、奸诈”到较为全面的认识和
【摘 要】口语交际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儿童立场,追求真实交际情境的发生。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是要全面把握交际维度,注重均衡关照;二是科学厘清交际梯度,注重有序提升;三是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注重“实景”训练。由此,口语交际教学方能实现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解析  时代不断地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智慧教育、全景课堂、STEM课程……在这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有
【摘 要】童话诗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文本的童话性和诗性。从识字、学词、辨句、仿段到补诗,都要突破教学惯性,让童话味渗透于课堂的语言、环节的铺设和文本的品读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准、妥帖地解读诗歌,精心选择教学路径,并针对关键的破解点重捶猛击,从而引导学生解开文本的语言密码。  【关键词】童话诗;诗歌;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彩色的梦》是一首童话诗,有着梦幻般的诗意语言。整首诗基调欢快,生动地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