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沾泥土积淀真情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0525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身迷彩服、一双长年染泥的长筒黑胶雨鞋是她在脱贫攻坚战场和疫情防控一线的“战袍”和“战靴”,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是她带领干部群众摆脱贫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体现。她就是纳雍县董地乡党委书记罗珍玉。
  打通产业发展致富路
  一双普普通通的黑胶雨鞋,刻上了11个村132个组每一寸泥土的印记,踏破了致富能人的“门槛”,走出了产业发展的新路……
  到董地乡报到那天,正好是2019年3月8日,妇女节。“2019年的妇女节,是我过得最有使命感的一个节日。”罗珍玉回忆说。刚刚报到结束,她就开始走村入寨,了解村情民意,与干部交心谈心。上任仅10多天,她就走遍了董地乡的11个村132个村民组。“白天进村熟悉情况,晚上找班子成员交心,往往忙到半夜才想起给女儿打电话。”有时,电话打回家半天没人接,估计孩子已经睡了,她又挂断了电话,心里五味杂陈。
  董地乡有7435户313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了六成。“我刚来时,还有两个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30%。”如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成为了罗珍玉面临的最大难题。2019年5月,经过多次专题调研,罗珍玉提出成立董地乡合作总社,带动11个村集体合作社发展实体经济,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盘活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合作总社需要能人掌舵,罗珍玉想到了走访调研时发现的能人刘吕。第一次找刘吕,刘吕一口回绝:不干。直到罗珍玉第三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后,刘吕才答应担任董地乡合作总社理事长。“原本不愿牵这个头,但罗书记三番五次找上门,门槛都踩平了,作为一名党员,我总不能无动于衷。”刘吕最终被罗珍玉的执着所打动。
  带头人到位后,罗珍玉又带着全乡干部分头进村入户,动员贫困人口全部加入合作社。“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贫困自己脱。贫困户或以资金入股、或以土地入股、或以劳动力入股,内生动力释放了,产业脱贫获得了加速度……”罗珍玉说。如今,董地乡已建成蔬菜大棚252个、食用菌大棚189个,完成经果林种植2.07万亩、茶叶育苗及茶叶种植1万余亩,建成1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1个、糯谷猪养殖基地1个、肉牛养殖基地4个。
  搭建干群关系连心桥
  一身迷彩“戎装”是罗珍玉在群众心中的固有形象。
  “又来搞哪样?”陈元忠看着身穿迷彩服的罗珍玉赌气地说道。陈元忠是董地乡街上村田尾巴组村民,家里就两个老人带着孙子,环境卫生脏乱差。
  2020年4月的一天中午,罗珍玉悄然踏进陈元忠家:“老乡,我们来你家看看。”陈元忠生气地说:“我又不是贫困户,看哪样看?”罗珍玉吃了“闭门羹”。第二天上午,罗珍玉再到陈元忠家,陈元忠见还是昨天中午穿迷彩服的那个干部,便赌气说:“又来搞哪样?”罗珍玉不再隐藏身份,说:“我是董地乡的党委书记,有什么困难,你都可以提。”陈元忠问:“家家都是贫困户,我自己腿脚不好,怎么就不是贫困户?”“你家两个儿子在外务工,收入超过贫困线,当然不能评为贫困户!”罗珍玉为了向陈元忠做好解释工作,花费了近一小时。
  误会消除后,罗珍玉耐心地向陈元忠说:“因为不是贫困户就不打扫卫生,这就不对了,卫生要讲究,自己爱干净 ,自己得享受。”说完,罗珍玉带着几名女干部帮陈元忠家彻底打扫了卫生,随后又找来泥水工帮他家重新刷了墙壁。从此,陈元忠认可了这位穿迷彩服的书记,再遇到时都是笑脸相迎,而不是黑脸相向。
  干群关系从对峙变为对路,罗珍玉靠的是和颜悦色,是依理依规。在董地乡联和村,该村贫困户王兴华的三个女儿出嫁后,自己变成了“一人户”。王兴华两腿常常闹毛病,生活又没了依靠,整天喝酒度日。罗珍玉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纳雍县人民医院,并安排工作人员将王兴华送进医院治疗。通过治疗,困扰王兴华多年的腿疾治好了,同时得益于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他个人仅仅花了1000多元的治疗费用。考虑到王兴华的实际困难,罗珍玉还为他协调了3000元临时救助款。前不久,罗珍玉再次来到王兴华家,王兴华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感谢现在的好政策,让我重新站了起来。今后,我一定会少喝酒、多做事。”
  这一身迷彩服,还是疫情防控一线群众的“定心丸”。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罗珍玉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头一线作战,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为了让群众生活不受影响,她安排集中采购物资,并由身穿迷彩服的干部送到各家各户,使全乡群众在这个寒冷冬天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温暖。她安排全方位、不留死角地摸排,精准锁定湖北等重点疫区返乡人员57人,有效阻击疫情扩散,为脱贫攻坚复工复产赢得了时间。同时,她创新采取的“三色管控、四级包保”精准防控模式,被纳雍县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凝心聚力拔穷根
  从离开纳雍县城机关那天起,罗珍玉就毅然决然地剪掉了自己保留多年的长发。剪掉一头长发,是一种壮士断腕般的决心,也是“不脱贫不收兵”的盟誓。理解她的人们懂得,她是因为明志,才有了“巾帼断发”之举。
  刚到董地乡上任一个星期,她就组织召开乡党委会,提出了“五聚焦五着力”的工作思路,从作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整治、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五个方面对全乡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谋划。
  2020年2月13日,因受疫情影响,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现任贵州省委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罗珍玉,了解董地乡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罗珍玉内心无比激动并充满底气地表态:“将以挂牌督战为抓手,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立说立行,罗珍玉随即发动干部为每家每户挂牌,牌上标明务工、低保、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产业分红等信息。同时,她还牵头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作战方案,让乡有脱贫决战图、村有任务分解表、户有脱贫子方案,有效织牢了董地乡的脱贫网络。
  截至目前,董地乡已建成农业产业示范基地5个、规范化示范村卫生室10个,完成11个村安全饮水扫尾工程,补齐了交通道路短板24.17公里,340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搬进了新居……
  董地乡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在贫困户杨文国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杨文国是联和村老凹仲组的贫困户,属于2018年度的搬迁对象。因思想守旧,杨文国死活不愿搬迁进城,“怕没收入,活不下去”。“为了动员杨文国搬迁,我上门劝说50多次。”罗珍玉回忆说,“一开始,老杨不理我,见我就躲。后来,我干脆与老杨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回家吃饭,泡在老杨的日常生活里。”慢慢地,杨文国动摇了,最后答应搬迁进城。杨文国答应搬迁后,罗珍玉随即联系搬家车辆,还陪同他一起搬家,并赠送他床上用品、厨房用具等。在之后的回访中,罗珍玉还联系萝卜加工厂,帮助杨文国的妻子解决就业问题。
  习惯了县城生活以后,杨文国遇到罗珍玉就说:“我老伴高玉珍一个月有2400元工资,在乡下种地,一年還赚不到萝卜加工厂一个月的工钱。多亏遇到你这位好领导,要是当初不听你劝,我现在肯定还住在乡下,还住在那个破房子里。”
  谈起董地乡的变化,罗珍玉感触颇深。从初到董地时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支柱产业缺乏、增收渠道单一,到如今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产业结构合理、增收渠道多;这些变化,凝聚的是罗珍玉以及全乡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誓要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罗珍玉巾帼不让须眉,以务实的工作作风、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因工作成绩突出,2017年、2018年,罗珍玉连续两年被纳雍县委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被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
其他文献
内容为王,提高内容质量,创新内容的表达方式,增进内容产生效益的要求,从来没有现在那么迫切,那么突出,那么关键!我以为,要做到“内容为王”,起碼要做到:  期刊定位要“准”,路子正。定位包括宗旨定位、内容定位、经营定位、特色定位、版式定位等。定位准确,路子正,是办刊取得胜利之本。  选准定位,路子正,已是取得胜利的一半。剩下的是如何到位的问题。要到位,就要新。就是要准确,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
期刊
提升老区精神的传播能力,要运用新媒体,扩大宣传影响,加强革命传统的宣传推介。  一是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媒介融合和整合宣传是提高宣传效果的发展方向。将传统和新兴媒体互补,如不少地方打造“一微一报一刊”融媒体矩阵,实现了多媒体的报道融合。老区宣传通过开辟新平台,新老互补,扩大影响,就能进一步形成促进老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运用多种宣传手段的承载体。宣传在表现形式上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同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揭西县塔头镇旧住村一直是地下党组织在山区开展工作中坚强的红色据点和革命堡垒,有一批党员和群众始终与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队伍同甘共苦,无私地支持革命斗争。据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陆续恢复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1939年,中共党员、旧住村村民刘先宁带动村民刘才恒、刘才包等人在旧住村设立联络点,与地下党员林福、林辉、陈实及香港地下党员杨右子等密切联系。1945年,旧
期刊
在京溪园镇西北部、层峦叠嶂的莲花山支脉大北山麓,有一个小山村—粗坑村。这里,因拥有天然景观黄满寨瀑布而闻名遐迩。这里,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村庄,至今仍保留不少革命遗址遗迹,流传着很多红色故事:解放战争时期,曾广、刘向东、吴坚、吴健民等革命家及潮汕人民抗征队在此开展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1947年6月在此举行了载入史册的粗坑会议,确定了解放战争中潮汕地区的斗争方针;中共潮汕地委第一份机关党报
期刊
作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张太雷的英名将伴随广州起义永载史册。  张太雷原名张曾让,1898年6月生,江苏武进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科学习。因立志化作“惊雷”,冲散阴霾,改造旧社会,后将名字改为张太雷以铭志。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张太雷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之一。在李大钊影响下,张太
期刊
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最早开展了党的创建工作。党史上还有“北李南杨”一说,指的就是李大钊和杨匏安。杨匏安是华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又是中共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和史学家。党史界认为,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杨匏安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革命时期,杨匏安主持国民党改组的具体工
期刊
走进揭西县棉湖镇鲤鱼沟村,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为该村的文化活动广场、截洪渠等工程施工。文化活动广场上的各项工程,截洪渠上的绿化工程,寨前池旁的亲水栈道工程……可以预见,待这些工程完工后,鲤鱼沟村的村容村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鲤鱼沟村积极落实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成立新农村建设咨询委员会,充分发动干部群众,真正将这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该村紧紧围绕垃圾日清、污水处理、村道硬化
期刊
揭阳红色底蕴浓厚。全市有革命老区的乡镇86个,革命老区村2106个,土地面积和人口都超过60%,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周恩来、彭湃、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揭阳留下革命实践的印迹。我们这里,先后是东江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潮汕抗日根据地、闽粤赣边区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里,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南山、大北山的武装队伍,后来成为韩江纵队、闽粤赣边纵队
期刊
2019年以来,揭阳市因地制宜,以打造魅力揭阳碧道试点工程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进全市万里碧道建设工作,计划至2022年完成334.28公里碧道建设任务,至2035年完成736.52公里碧道建设任务。通过碧道建设绘就清水綠岸、鱼翔浅底的好风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生活。  滨江大道(环岛路)绿化景观工程是揭阳市全力投入、高品质建设的市级万里碧道项目之一。春暖花开时节,在空
期刊
老区采风是全省老区宣传通讯员培训班(二期)的一个重要内容。看着美麗的风光,学员们情不自禁”咔擦、咔擦“地拍个不停。  51幅参赛作品,几十位参加宣传通讯员培训班的学员用手机和相机记录了揭阳老区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揭阳老区的喜人新貌。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3名):  《老促会领导与农民亲切交流》 陶永庆 摄  《参观鲤鱼沟村》 杨小琪 摄  《革命老区焕新颜》 吴贤明 摄  三等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