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法新进展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收缩不同步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传统CRT方法主要指双心室同步起搏(BiVP)。近年来涌现了希氏束起搏(HBP)、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等新的CRT方法。本文复习既往文献,对CRT方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性心律失常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PVC)与室性心动过速(VT)]引起的早期心功能减退患者(n=22),前瞻性观察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变化。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消融前,术后第3天,1、2、3、6、12个月左心室收缩功能等参数变化,包括左心室舒张
目的验证贴附式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记录仪(Smartpatch,恩识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对具有心房颤动(房颤)高危因素患者无症状房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到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就诊,根据CHA2DS2-VASc评分标准中的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入选既往无脑卒中病史,年龄>65岁且具有≥2项高危因素的30例患者,使用24 h动态
心脏性猝死发病突然、病死率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识别处于猝死高危状态的人群尤为重要。过去几十年里,心脏性猝死风险的心电预警信号一直是本领域研究热点。越来越多心电特征被报道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尽管将这些心电特征应用于临床仍需更多的证据支持。本文将通过阅读心电学预测因子与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相关研究,总结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心电特征信号,揭示心电学预测因子在预测心脏性猝死中的临床应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房颤患者具有独特临床特点,其合并症更多、主观症状更明显、生活质量更低,并且在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血栓栓塞风险及治疗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本文拟对女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综述。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目前最接近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在室间隔异常的患者中尚缺乏经验。本文就心脏室间隔部肿瘤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失败后改行左心室面心内膜下起搏的病例进行报道。
心脏性猝死(SCD)仍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目前,常用的以左心室射血分数为主的SCD风险评分仅能预测部分心脏骤停事件,即使在经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后的SCD高危患者中,也仅有部分患者能够从中获益。因此,临床亟需更为有效、可靠的SCD风险预警方法,快速发展的心电信号、遗传学标志物以及包括前述两者在内的多种指标联合风险评分模型都为SCD风险预警开辟了新的道路。
目的回顾性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不恰当放电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ICD/CRT-D不恰当放电发生原因,探讨不恰当放电的处理方法,以期进一步减少不恰当放电风险。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因心脏性猝死一级或二级预防植入ICD/CRT-D患者,随访术后出现不恰当放电的患者,分析不恰当放电的发生率、临床特点、不
心脏性猝死(SCD)是目前国内外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如何准确筛查SCD高危患者从而有的放矢地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至关重要,而术后针对ICD的优化管理也亟需加强。本期专栏汇总了国内几家中心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的阐述和经验总结,从SCD危险因素的目前预警指标、远程随访在ICD中的应用,到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因素分析、ICD的不适当治疗以及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IC
美国当地时间2019年5月8日,第40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与往届一样,心脏起搏最新临床研究一直是聚焦的重点。现笔者对植入型器械相关研究作一梳理。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的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风险及预测因素与普通心律转复除颤器不同,本研究拟探索CRT-D术后VA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自2007年9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植入CRT-D的患者,收集术前临床、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收集术后首次发生导致CRT-D适当治疗的VA事件的时间,采用单因素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