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要职业变动变动就会产生职业适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职业方式、职业技能、职业角色和企业文化的适应上都出现了困难。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都应该采取相应策略来提高职业适应,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适应 策略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加快,知识技能的更新,劳动价值观的变化,使从业者的职业适应问题尤为突出。职业适应引发的相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管理领域的新课题。2010年中国EAP协会和中智德慧咨询公司发布了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97%受访者认为他们在职场中面临心理困惑,其中75%感到工作压力下无以适从。工作中的种种不适影响了职业发展。目前,职业领域表出现职业类型不断分化、职业规范更加专业和复杂,职业流动的自主性增强,职业流动的速度加快。这种职业变化带来的压力对农民工来说尤其严重。生活环境的变化、工作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变化等,都在让他们经历前所未有的适应过程。
1 职业适应
在西方,职业适应研究已经有几十年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角度,产生了较为成熟的职业适应理论和模型。在国内,虽然研究的起步较晚,但相关的研究也正在不断开展。
1.1 适应。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适应一词原始涵义最早起源于生物学,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表示当外界环境变化,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状态以适应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后来赫伯特·斯宾塞把适应概念引入社会科学领域。适应是一个不断被打断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突出了个体能动性。
1.2 职业适应。也称工作适应,是指人与某种特定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达到和谐的过程。从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看,只要个人愿望在职业中获得满足的话,都是对职业的适应。而社会学把职业适应焦点聚集在工作群体、工作本身及其机能上,是指人在职业活动中,对工作任务提出的诸多问题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职业适应具体地说,就是人在工作环境中根据职业工作总的性质的外在要求,对自身内在身心系统的反馈,对职业行动进行自我调适,并努力达到自我与经验一致的心理过程。职业适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同化与顺应;二是对职业工作价值和职业生活意义的评价;三是对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压力的体验与认知。职业适应不是简单的在工作情境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
2 农民工的职业适应内容
2.1 职业方式的适应。首先,进城务工的第一个改变,农民工就遇到职业方式的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环境被机器大生产的车间所代替,由此而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的工作规律马上被“三班倒”所打破,加班加点成为常态。而独守“一亩三分地”的自由活动被流水线生产的协作要求所规范。以“周”计算的工作规律更显职业纪律的严厉。所以,靠天吃饭的被动等待思想还没来得及改变,却要求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巨大改变,让农民工一下子难以适应。
2.2 职业技能适应。技能适应是职业适应的基础环节,是指适应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技能受从业时间长短、文化程度高低、个性等因素影响。原来农民工的务农生活经验占有更重要成分,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技能在长久生活耳濡目染中掌握。所以很多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半文盲人员,他们也没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作经验和岗位技能,更没有经历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所以影响了他们才智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最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这种以职业技能作为重要尺度来衡量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和能力的评价机制让农民工产生了最直接的不适应。
2.3 职业角色适应。职业角色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范和制度,主动学习这些规范和制度,就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对于农民工来说,原来的角色是农民,长久劳作中形成了农民角色,没有严格的劳动纪律和明确的劳动责任,其角色规范和以分工合作为基础的工人角色规范差异很大。首先是他们职业角色学习的意识不强,对职业角色规范缺乏认识。虽然一开始,他们从事的是技术性要求不太高的体力活,但也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但往往他们认为“脏、累、差、险”,就产生心理抗拒、消极怠工,所以不学习就很难建立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面临着职业角色模糊等问题,不知道职业角色的确切期望,不知道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往往以主观愿望和需要为前提,容易自以为是,常常自己理解与角色之间存在隔离。其实职业角色学习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手段。
2.4 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跟农村沿袭的村规民风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农民工在农村通常由血缘、亲缘、地缘建立了互动,而在企业里,这些关系不复存在,业缘关系成为他们的主要的交往关系。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领导沟通,如何建立交往,这种企业文化取向和群体气氛往往给他们带来了压力,造成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困难,使他们缺乏安全感。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的冲击,如果无法适应,就会产生孤独、自卑,无法建立良好情感关系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3 农民工职业适应策略
职业适应从适应方式上看,有自我调节适应和外部动力适应。农民工职业适应是个系统工程。
3.1 从政府层面,应该提供职业培训和服务。多数农民工务工愿望强烈,选择先外出,后找工作,没有信息渠道和相关社会支持,就容易出现盲目状态,于是面临生活适应和择业适应双重困难。我国《劳动法》相关条文规定,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劳动者的技能,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所以,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①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农民学院”,为农民工提供有关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等服务;提供择业技巧,心态调整等软技能服务。②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在相关培训机构设立农民工服务站,分期分批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证书制度,加强考核。③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县乡一级也应该与大城市、大企业建立联系,准确掌握用工信息,并传递给农民工。
3.2 企业层面,多渠道提供员工帮助。人才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只有创新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层次人才的作用。对于农民工,更要重视。①提供技能培训,建立支持。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低是农民工适应问题的难点。企业要根据农民工职业素质,积极进行“造血”,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锻炼和专门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②完善考核机制,公平对待。农民工在职业中缺乏生涯规划,没有远大目标。很多时候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要建立激励制度,公开公正合理地对待农民工,要物质激励,感情激励,利益共享激励等,让农民工看到自己发展前景,能安心工作,踏实工作。③员工援助计划,加强归属感。其实所有的农民工,都有融入企业文化,被尊重和认可的愿望,有参与企业发展的热情。所以企业要帮助其从“组织外的人”到“组织内的人”转变,给予更多关怀。
3.3 个人层面,要积极融入。①技能上,加强主动创新意识。农民工要把技能培训当作自己增值的过程,积极主动去学习。培养职业生涯管理意识,掌握高技能,才能有高收入,着眼于未来,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②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尽管农民工总有“城市边缘人”的压力,但要自尊、自信,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遇到困难时,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减压。遇到不公平时,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要全面提高自身职业人的素质,才能更好适应工作,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俭.论转行者职业适应与需要的扶持帮助[J].河北社会科学,2008(04).
[2]权英,吴鲁智.失地农民职业适应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知识经济,2009第十四期.
[3]白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丁茂芬,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职业心理。
本文为丽水市社科联“水阁工业区企业心理资本提升研究
(LB201153)”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适应 策略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加快,知识技能的更新,劳动价值观的变化,使从业者的职业适应问题尤为突出。职业适应引发的相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管理领域的新课题。2010年中国EAP协会和中智德慧咨询公司发布了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97%受访者认为他们在职场中面临心理困惑,其中75%感到工作压力下无以适从。工作中的种种不适影响了职业发展。目前,职业领域表出现职业类型不断分化、职业规范更加专业和复杂,职业流动的自主性增强,职业流动的速度加快。这种职业变化带来的压力对农民工来说尤其严重。生活环境的变化、工作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变化等,都在让他们经历前所未有的适应过程。
1 职业适应
在西方,职业适应研究已经有几十年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角度,产生了较为成熟的职业适应理论和模型。在国内,虽然研究的起步较晚,但相关的研究也正在不断开展。
1.1 适应。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适应一词原始涵义最早起源于生物学,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提出。表示当外界环境变化,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状态以适应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后来赫伯特·斯宾塞把适应概念引入社会科学领域。适应是一个不断被打断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突出了个体能动性。
1.2 职业适应。也称工作适应,是指人与某种特定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达到和谐的过程。从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看,只要个人愿望在职业中获得满足的话,都是对职业的适应。而社会学把职业适应焦点聚集在工作群体、工作本身及其机能上,是指人在职业活动中,对工作任务提出的诸多问题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职业适应具体地说,就是人在工作环境中根据职业工作总的性质的外在要求,对自身内在身心系统的反馈,对职业行动进行自我调适,并努力达到自我与经验一致的心理过程。职业适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对工作环境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同化与顺应;二是对职业工作价值和职业生活意义的评价;三是对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压力的体验与认知。职业适应不是简单的在工作情境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发展水平的综合表现。
2 农民工的职业适应内容
2.1 职业方式的适应。首先,进城务工的第一个改变,农民工就遇到职业方式的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环境被机器大生产的车间所代替,由此而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的工作规律马上被“三班倒”所打破,加班加点成为常态。而独守“一亩三分地”的自由活动被流水线生产的协作要求所规范。以“周”计算的工作规律更显职业纪律的严厉。所以,靠天吃饭的被动等待思想还没来得及改变,却要求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巨大改变,让农民工一下子难以适应。
2.2 职业技能适应。技能适应是职业适应的基础环节,是指适应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技能受从业时间长短、文化程度高低、个性等因素影响。原来农民工的务农生活经验占有更重要成分,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技能在长久生活耳濡目染中掌握。所以很多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半文盲人员,他们也没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作经验和岗位技能,更没有经历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所以影响了他们才智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最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这种以职业技能作为重要尺度来衡量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和能力的评价机制让农民工产生了最直接的不适应。
2.3 职业角色适应。职业角色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范和制度,主动学习这些规范和制度,就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对于农民工来说,原来的角色是农民,长久劳作中形成了农民角色,没有严格的劳动纪律和明确的劳动责任,其角色规范和以分工合作为基础的工人角色规范差异很大。首先是他们职业角色学习的意识不强,对职业角色规范缺乏认识。虽然一开始,他们从事的是技术性要求不太高的体力活,但也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但往往他们认为“脏、累、差、险”,就产生心理抗拒、消极怠工,所以不学习就很难建立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面临着职业角色模糊等问题,不知道职业角色的确切期望,不知道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应该不做什么,往往以主观愿望和需要为前提,容易自以为是,常常自己理解与角色之间存在隔离。其实职业角色学习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手段。
2.4 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跟农村沿袭的村规民风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农民工在农村通常由血缘、亲缘、地缘建立了互动,而在企业里,这些关系不复存在,业缘关系成为他们的主要的交往关系。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领导沟通,如何建立交往,这种企业文化取向和群体气氛往往给他们带来了压力,造成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困难,使他们缺乏安全感。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的冲击,如果无法适应,就会产生孤独、自卑,无法建立良好情感关系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3 农民工职业适应策略
职业适应从适应方式上看,有自我调节适应和外部动力适应。农民工职业适应是个系统工程。
3.1 从政府层面,应该提供职业培训和服务。多数农民工务工愿望强烈,选择先外出,后找工作,没有信息渠道和相关社会支持,就容易出现盲目状态,于是面临生活适应和择业适应双重困难。我国《劳动法》相关条文规定,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劳动者的技能,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所以,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①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农民学院”,为农民工提供有关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等服务;提供择业技巧,心态调整等软技能服务。②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在相关培训机构设立农民工服务站,分期分批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证书制度,加强考核。③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县乡一级也应该与大城市、大企业建立联系,准确掌握用工信息,并传递给农民工。
3.2 企业层面,多渠道提供员工帮助。人才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只有创新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层次人才的作用。对于农民工,更要重视。①提供技能培训,建立支持。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低是农民工适应问题的难点。企业要根据农民工职业素质,积极进行“造血”,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锻炼和专门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②完善考核机制,公平对待。农民工在职业中缺乏生涯规划,没有远大目标。很多时候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要建立激励制度,公开公正合理地对待农民工,要物质激励,感情激励,利益共享激励等,让农民工看到自己发展前景,能安心工作,踏实工作。③员工援助计划,加强归属感。其实所有的农民工,都有融入企业文化,被尊重和认可的愿望,有参与企业发展的热情。所以企业要帮助其从“组织外的人”到“组织内的人”转变,给予更多关怀。
3.3 个人层面,要积极融入。①技能上,加强主动创新意识。农民工要把技能培训当作自己增值的过程,积极主动去学习。培养职业生涯管理意识,掌握高技能,才能有高收入,着眼于未来,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②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尽管农民工总有“城市边缘人”的压力,但要自尊、自信,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遇到困难时,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减压。遇到不公平时,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要全面提高自身职业人的素质,才能更好适应工作,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俭.论转行者职业适应与需要的扶持帮助[J].河北社会科学,2008(04).
[2]权英,吴鲁智.失地农民职业适应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知识经济,2009第十四期.
[3]白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丁茂芬,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职业心理。
本文为丽水市社科联“水阁工业区企业心理资本提升研究
(LB2011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