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麋鹿种群重建35年:历程、成就与挑战

来源 :生物多样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内容,是“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的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引至国外、国外圈养种群重引入国内、种群复壮、迁地保护、放归野外,最终建立野生种群的历程.北京麋鹿苑自1985年重引入38只后,于1991年就已恢复到60-80只的麋鹿基础种群.种群扩大后,逐年向外输出,35年来共计输出546只,苑内数量维持在150只左右.江苏大丰1986年引入麋鹿39只,于1990年达到78只的基础种群,2019年底种群数量发展至5,016只,是建群时的129倍.大丰自1995年开始向外输出麋鹿,至2020年底共计输出164只.麋鹿分布点从重引入时的2个发展至2020年的81个,已几乎全面覆盖麋鹿灭绝前原有的栖息地.其中野生种群分布在6处,数量总计达2,855只.中国麋鹿野生种群的重建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的典范,为全球野外灭绝野生动物种的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然而,当前麋鹿保护也遇到诸多挑战:(1)尚没有国家层级的麋鹿保护整体规划,缺乏统一的监测平台与规范;(2)麋鹿遗传多样性匮乏,种群抗风险能力差;(3)野生种群分布不广,且数量较小,不利于野生种群的稳定性;(4)麋鹿种群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凸显,不利于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5)麋鹿保护缺乏国际交流机制,不利于麋鹿相关研究的国际交流.因此,麋鹿的保护和研究仍任重道远,今后需加强各地麋鹿种群生态监测,建立麋鹿共享数据库;采用技术手段增加遗传多样性,建立麋鹿种质资源库;建立更多野生种群,以增加麋鹿野生种群的稳定性,使这一野外灭绝物种能够真正实现自然回归.
其他文献
本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却阴差阳错地凑了一把大热闹——换房。在2009年末,房市如火如荼、二手房买卖更是沸腾到了开锅的时候!在这个特殊时期买房卖房,像置身于一场热闹的
2010年5月30日,钱江国际时代广场1号楼首次开盘,推出40—80平方米精装修酒店式商务办公空间。开盘当天一大清早售楼大厅内已是人声鼎沸,总计500余套房源吸引了近700余组客户
生物多样性国际发展援助是在全球范围达成《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
纳米金属材料具有纳米晶强化效应、光吸收率大、较高的表面能和单磁畴性能等优点,因其在医药、化学催化、抗菌抑毒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近年来,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最为丰冨的可再生有机碳资源,但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必须经过一系列预处理过程才能被微生物高效利用,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呋喃醛等典型抑制物,严重阻
绵阳市城郊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主业,拓展经营,短短几年时间,从200元起家,现已发展成为拥有职工500多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5100多万元,集工业、商业、建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