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的对外传播依赖于文学的翻译,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文化过滤的现象,使译作与原作之间产生距离。本文以高建群《统万城》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理论分析原作与译本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探索陕西文学的译介策略,对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学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建群 《统万城》 英译 文化过滤
高建群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与批评界对他的关注程度不成正比,对他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则是更少,这确实是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一大缺憾。在当下重新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透过《统万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效果可以进一步探索高建群作品的推广与对外传播途径。
一、《统万城》原作的世界意识
《统万城》立足于世界历史文明,将东西方各个空间的文明汇聚在丝绸之路上,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是沟通世界的英雄与智者。无论是赫连勃勃,还是阿提拉大帝,他们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融合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鸠摩罗什的传经和译经工作也是一种沟通中西文明的行为方式。作品以高度的严谨性为大众展现了佛经在汉代传入中国的过程,其中的文明史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统万城》在历史与想象中融入了非常浓厚的现代意识,作品中的叱干阿利傾尽心血,不惜残暴杀人以筑城,终于完成了自己所谓的“得意之作”,然而他自己也沦为自己“作品”的一部分,被夯入永安台。《统万城》像西方现代文学一样,表现出对生命激情和非理性的崇拜。作品中的女萨满赋予赫连勃勃一些生命激情,给草原以活力。甚至连阿提拉大帝、赫连勃勃这样的勇士,面对敬诺利亚公主和鲜卑莫愁都宁可放下代表理性的国家大业与自己的生命,在他们悲壮而又令人嘘唏的爱情背后跳动着生命的原始本能和非理性激情。这种与古希腊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学精神不谋而合的意识,也能在西方读者中间产生共鸣。
《统万城》中的地理环境范围跨度较大,印度的佛教文化与西域的龟兹国与固远城的胡旋舞、酸奶子、择婿方式、婚礼习俗及陕北高原的风俗在作品中都有详尽的描写。此外,在语言方面,《统万城》也使用了一些古语和方言俚语。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这些描写将会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感受。《统万城》践行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但这个特质也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往往就发生在有文化隔阂内容的不可译处。
二、《统万城》译作的翻译策略及变异性
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有七个方面的因素会操控翻译: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发展和教育、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统万城》的译者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综合采取了直译、意译、节译等个性化翻译的策略。
(一)直译
《统万城》中的人名和大部分地名都采用拼音直译,如关中平原译为Gugangzhong Plain,终南山译为Zhongnan mountain等,人名如大禹、拓跋焘、赫连勃勃等也为拼音直译。还有一些带有佛教色彩的特殊词汇,为了保留原作特色,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例如“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直接按照拼音翻译为AhMi TuoFo Shan Zai Shan Zai。因为原作中的人名基本上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姓名,没有特别的隐喻意义,所以为了保留原作的历史韵味,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让英美国家的读者从中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特色。但是还有一些直译反而显得僵硬,如“鸩鸟的一根羽毛”被翻译为“The Feather of the Zhen Bird”,鸩鸟是一种毒鸟,完全可以用英语译出,便于美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舌吐莲花”被直译为“A Lotus Flower from a Tongue”,失掉了佛教的意味。还有一些直译与节译是结合起来的,比如“长安城咏叹调”直接译为Chang’an,删去了较难翻译的词汇,使原作章节的悲剧气氛减弱了。
(二)节译
《统万城》英译本对民间俗语、描写人物外貌和性格细节的语句大多采用节译的方式。例如“赫连勃勃看来貌似粗鲁,实则心细如丝……敌手与他们打交道时往往小觑了他们……往往是吃了大亏才知道什么叫‘狡狯’了,叫‘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了”a,这些句子在英译本中被删除。与原作相比,译作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被弱化了。
有些关于地名的历史文化介绍也采用节译,比如对于“灞上”这个地理位置的介绍以及“长安八景”中的“灞柳风雪”一景的文化渊源在译作中均未出现。删去这些段落淡化了原作的文化纵深感,却方便了目标语国家读者的接受。
作者在作品中插入的主观议论,在译本中也被删去。例如关于叱干阿利之死,作者有一段主观议论“叱干阿利大约做梦也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为自己这件‘得意作品’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收官之作。也许对于活埋他并不遗憾,不管怎么说,他已经青史留名”b,在译作中并未出现;摩罗什晒经时介绍译经的段落在译作中也被删去。这样就加快了作品的叙事节奏,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迎合了不喜欢阅读长篇大论的美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意译
一些蕴含历史典故的词,在翻译过程中,是容易发生变异的,例如“鸿门宴”被翻译为“historic meeting”。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类文化积淀深厚的词的不可译。
还有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名词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因两国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发生变异,如“陕北高原上的龟兹国”被翻译为“A New Kucha on the Prairie”。其中的prairie意为北美大草原,与陕北高原的地理特点相差甚远,这是美国翻译家用自己所熟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对中国地域的一种想象性的阐释翻译。
“摇唇鼓舌”意译为“A Notorious Liar”,即一个臭名昭著的骗子;“刘裕伐秦”意译为“Enemy from the South”;“并辔而行”的翻译则是译者结合作品内容以及叱干阿利这个人物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意译,翻译为“Riding with the Devil”。《统万城》英译本将涉及古汉语的段落大部分做了删节处理,但是也有个别关键段落保留下来,做了意译。作品中有一段文言文:“夫庸大德盛者,必建不刊之业;道积庆隆者,必享无穷之祚。我皇诞命世之期,应天纵之运,营起都城,开建京邑……”c这段话被意译为:“Only a man of impeccable morality would build such a grand city.Only a man who followed the supreme wisdom of heaven could have this kind of achievement.Our emperor was marked by heaven from the beginning,and this grand city is the best proof.Since the foundation of our empire,we have taken great pains to build our own city,now the city is constructed...”d译者按照自己对古文意思的理解将这段文言文转化为西方现代散文化的语言,失去了原作的民族古语特色,淡化了作品的历史感。 三、《统万城》英译的启示
总体来说,《统万城》采用的是一种归化的翻译策略,译作相比原作,人物形象单薄了一些,也失掉了一些民族语言和地域特色,但对于美国读者而言,译文有了更强的可读性。据作者所说,《统万城》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发行第一周售出130本,可见,《统万城》英译本在美国还是有一些读者的,但是影响力还不够大。
《统万城》英译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如下:第一,翻译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转换。不只是高建群的作品,整个陕西当代文学,在翻译的过程中,最难实现的就是如何平衡原作浓厚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目标语国家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心理,同时也要将原作最具异质性的东西很好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激发起异国读者的兴趣。高建群作品中的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及西域地理历史文化,还有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最有可能在异国作家的创作中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译者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协调和转换,才能实现文学译介和传播的真正价值。第二,高建群作品的译介不够充分,使其作品的价值被遮蔽,同样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启示,即陕西作家应该主动与国外汉学家和翻译家合作,进一步推动与国外图书市场的合作;还应该借鉴莫言、余华等作家与海外翻译家、汉学家及图书公司长期合作的方式,以便于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作品。
此外,高建群作品的推广也可以与丝绸之路的建设与文化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在“一带一路”经济带渗透文化和文学影响。政府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陕西文学对外推广的体制,资助翻译费用、出版费用及推广费用等。
abc 高建群:《统万城》,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第203页,第204页。
d Gao Jianqun. Tong Wan City [M].Translated by Eric Mu.New York:CN Times Books,Inc,2013:227-228.
基金项目: 2019年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陕西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文化过滤》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XJKY-3;2019年度陕西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学交流的媒介作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K0976
作 者: 刘佳,文学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关键词:高建群 《统万城》 英译 文化过滤
高建群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与批评界对他的关注程度不成正比,对他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则是更少,这确实是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一大缺憾。在当下重新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透过《统万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效果可以进一步探索高建群作品的推广与对外传播途径。
一、《统万城》原作的世界意识
《统万城》立足于世界历史文明,将东西方各个空间的文明汇聚在丝绸之路上,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是沟通世界的英雄与智者。无论是赫连勃勃,还是阿提拉大帝,他们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融合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鸠摩罗什的传经和译经工作也是一种沟通中西文明的行为方式。作品以高度的严谨性为大众展现了佛经在汉代传入中国的过程,其中的文明史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统万城》在历史与想象中融入了非常浓厚的现代意识,作品中的叱干阿利傾尽心血,不惜残暴杀人以筑城,终于完成了自己所谓的“得意之作”,然而他自己也沦为自己“作品”的一部分,被夯入永安台。《统万城》像西方现代文学一样,表现出对生命激情和非理性的崇拜。作品中的女萨满赋予赫连勃勃一些生命激情,给草原以活力。甚至连阿提拉大帝、赫连勃勃这样的勇士,面对敬诺利亚公主和鲜卑莫愁都宁可放下代表理性的国家大业与自己的生命,在他们悲壮而又令人嘘唏的爱情背后跳动着生命的原始本能和非理性激情。这种与古希腊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学精神不谋而合的意识,也能在西方读者中间产生共鸣。
《统万城》中的地理环境范围跨度较大,印度的佛教文化与西域的龟兹国与固远城的胡旋舞、酸奶子、择婿方式、婚礼习俗及陕北高原的风俗在作品中都有详尽的描写。此外,在语言方面,《统万城》也使用了一些古语和方言俚语。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这些描写将会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感受。《统万城》践行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但这个特质也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往往就发生在有文化隔阂内容的不可译处。
二、《统万城》译作的翻译策略及变异性
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有七个方面的因素会操控翻译: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发展和教育、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统万城》的译者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综合采取了直译、意译、节译等个性化翻译的策略。
(一)直译
《统万城》中的人名和大部分地名都采用拼音直译,如关中平原译为Gugangzhong Plain,终南山译为Zhongnan mountain等,人名如大禹、拓跋焘、赫连勃勃等也为拼音直译。还有一些带有佛教色彩的特殊词汇,为了保留原作特色,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例如“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直接按照拼音翻译为AhMi TuoFo Shan Zai Shan Zai。因为原作中的人名基本上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姓名,没有特别的隐喻意义,所以为了保留原作的历史韵味,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让英美国家的读者从中体会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特色。但是还有一些直译反而显得僵硬,如“鸩鸟的一根羽毛”被翻译为“The Feather of the Zhen Bird”,鸩鸟是一种毒鸟,完全可以用英语译出,便于美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舌吐莲花”被直译为“A Lotus Flower from a Tongue”,失掉了佛教的意味。还有一些直译与节译是结合起来的,比如“长安城咏叹调”直接译为Chang’an,删去了较难翻译的词汇,使原作章节的悲剧气氛减弱了。
(二)节译
《统万城》英译本对民间俗语、描写人物外貌和性格细节的语句大多采用节译的方式。例如“赫连勃勃看来貌似粗鲁,实则心细如丝……敌手与他们打交道时往往小觑了他们……往往是吃了大亏才知道什么叫‘狡狯’了,叫‘红萝卜调辣子——吃出看不出’了”a,这些句子在英译本中被删除。与原作相比,译作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被弱化了。
有些关于地名的历史文化介绍也采用节译,比如对于“灞上”这个地理位置的介绍以及“长安八景”中的“灞柳风雪”一景的文化渊源在译作中均未出现。删去这些段落淡化了原作的文化纵深感,却方便了目标语国家读者的接受。
作者在作品中插入的主观议论,在译本中也被删去。例如关于叱干阿利之死,作者有一段主观议论“叱干阿利大约做梦也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为自己这件‘得意作品’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收官之作。也许对于活埋他并不遗憾,不管怎么说,他已经青史留名”b,在译作中并未出现;摩罗什晒经时介绍译经的段落在译作中也被删去。这样就加快了作品的叙事节奏,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迎合了不喜欢阅读长篇大论的美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意译
一些蕴含历史典故的词,在翻译过程中,是容易发生变异的,例如“鸿门宴”被翻译为“historic meeting”。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类文化积淀深厚的词的不可译。
还有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名词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因两国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发生变异,如“陕北高原上的龟兹国”被翻译为“A New Kucha on the Prairie”。其中的prairie意为北美大草原,与陕北高原的地理特点相差甚远,这是美国翻译家用自己所熟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对中国地域的一种想象性的阐释翻译。
“摇唇鼓舌”意译为“A Notorious Liar”,即一个臭名昭著的骗子;“刘裕伐秦”意译为“Enemy from the South”;“并辔而行”的翻译则是译者结合作品内容以及叱干阿利这个人物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意译,翻译为“Riding with the Devil”。《统万城》英译本将涉及古汉语的段落大部分做了删节处理,但是也有个别关键段落保留下来,做了意译。作品中有一段文言文:“夫庸大德盛者,必建不刊之业;道积庆隆者,必享无穷之祚。我皇诞命世之期,应天纵之运,营起都城,开建京邑……”c这段话被意译为:“Only a man of impeccable morality would build such a grand city.Only a man who followed the supreme wisdom of heaven could have this kind of achievement.Our emperor was marked by heaven from the beginning,and this grand city is the best proof.Since the foundation of our empire,we have taken great pains to build our own city,now the city is constructed...”d译者按照自己对古文意思的理解将这段文言文转化为西方现代散文化的语言,失去了原作的民族古语特色,淡化了作品的历史感。 三、《统万城》英译的启示
总体来说,《统万城》采用的是一种归化的翻译策略,译作相比原作,人物形象单薄了一些,也失掉了一些民族语言和地域特色,但对于美国读者而言,译文有了更强的可读性。据作者所说,《统万城》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发行第一周售出130本,可见,《统万城》英译本在美国还是有一些读者的,但是影响力还不够大。
《统万城》英译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如下:第一,翻译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转换。不只是高建群的作品,整个陕西当代文学,在翻译的过程中,最难实现的就是如何平衡原作浓厚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目标语国家读者的语言习惯和阅读心理,同时也要将原作最具异质性的东西很好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激发起异国读者的兴趣。高建群作品中的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及西域地理历史文化,还有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最有可能在异国作家的创作中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译者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协调和转换,才能实现文学译介和传播的真正价值。第二,高建群作品的译介不够充分,使其作品的价值被遮蔽,同样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启示,即陕西作家应该主动与国外汉学家和翻译家合作,进一步推动与国外图书市场的合作;还应该借鉴莫言、余华等作家与海外翻译家、汉学家及图书公司长期合作的方式,以便于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作品。
此外,高建群作品的推广也可以与丝绸之路的建设与文化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在“一带一路”经济带渗透文化和文学影响。政府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陕西文学对外推广的体制,资助翻译费用、出版费用及推广费用等。
abc 高建群:《统万城》,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第203页,第204页。
d Gao Jianqun. Tong Wan City [M].Translated by Eric Mu.New York:CN Times Books,Inc,2013:227-228.
基金项目: 2019年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陕西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文化过滤》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XJKY-3;2019年度陕西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学交流的媒介作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K0976
作 者: 刘佳,文学硕士,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