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改革研究生选拔评定制度,科学评定研究生创造素质
只有科学分析鉴别,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某专业的研究生,也只有当专业与自己的能力性向相吻合时,研究生才有进行创造的可能性。科学的选拔评定制度需要具备甄别功能、鉴定功能和较好的区分度。
(1)甄别功能。要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深入的考察,看看研究生是否具备该专业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研究生进行更深层次学习和研究以及独立从事专业创造的基础,研究生选拔考试首先要对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进行深度考察,确保所选拔的研究生具备专业素质。
(2)鉴定功能。要考察研究生的能力性向,重点了解研究生的特殊性向与其所选专业是否一致。如果一个人在文字运用方面的性向较高,但是他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选报了金融专业,注定了他在专业方面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文字方面的特殊性向也会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被渐渐消磨。而如果他报考的是语言文学专业,特殊性向将促进其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推动其创造力的发挥和转化进程。因此,研究生选拔评定制度必须能够科学的鉴定研究生的能力性向,并适合在本专业发展的学生给予肯定,而对于不适合的学生学校可在选拔过后给予积极引导,使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3)较好的区分度。要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性向综合考虑。对于在选拔过程中表现相似的学生,选择能力性向较高的;对于能力性向相似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较好的。因此,选拔过程要对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性向有一定的区分度,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也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弱勢。
2 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增加研究生创造力转化的可能性
2.1 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丰富研究生课程内容
首先,在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上要处理好“专”与“广”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课程内容的专业性,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中要增加学术前沿动向的渗透,多涉及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扩大研究生的思维视野,这将有效地引领和指导研究生的研究定向和论文选题,推动其研究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尤其要强调学科融合。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往往是多学科知识交叉促进的结果,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研究生利用不同学科思维和技术的碰撞交流生成更大的创造力。
其次,提高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和课程内容的连贯性。首先,应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形式,鼓励研究生以自身兴趣为导向自由选修各种不同特点的课程,从而增加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综合性,解决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问题。同时,要系统考虑研究生课程的前后衔接,避免出现重复本科知识的现象出现,要实现基础理论学习向专业研究转变,知识学习向研究技能提高转变。
2.2 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学术氛围建设
改革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创建创造力发展的良好条件和氛围。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研究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提出、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要让研究生掌握既定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掌握发现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让他们在掌握既定知识的同时,努力去探索新知识;既要让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也要让他们懂得对问题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学会如何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探究知识。
3 开展创造力的系统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技能
(1)开设创造方法论相关课程,帮助研究生掌握创造原理。学校应该开设创造力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创造力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自身的创造素质有清晰的定位,这样将有利于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创造方向,正确开展创造性活动,降低创造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在专业学习中渗透创造技能的内容,为学生正确运用创造技能提供示范。注意在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培养。
4 重视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培养,保持研究生较稳定的动机水平
4.1 强化鼓励创造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尊重和肯定研究生的创造性品质
首先,要强化鼓励创造的办学理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才能考虑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要想研究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力,必须保证其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因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育创新、人才创新的办学理念。不仅要增加对研究生创造力的要求,更要从学校环境上强化创造的思想。要对师生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强化学校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学生对学校所倡导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接受和认同。可以树立师生中的创造榜样,并增强宣传力度,让全体师生都深刻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和价值,形成以创造为荣、创造为乐的良好环境和舆论导向,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宽松的、能够给予研究生安全的心理感受氛围,这样才能解除研究生的后顾之忧,使其创造性的特质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展。
其次,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尊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创造的本意就是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创造个体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很难能有创造。忽视研究生的个性,研究生创造力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学校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并发展研究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发掘研究生独特的个性并促进其发展。在设置课程、选择研究方向、进行学术研究等方面导师要真正做到以研究生为主体,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听取研究生的看法,改变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建立起民主的、和谐的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护研究生的创造型人格特质,使其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和挑战性特质维持在较高水平。
4.2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鼓励创造性品质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研究生的创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实行一定的措施来激发研究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研究生创造性品质转化为潜在的创造力,并加快创造力向现实创造力转化的进程。可以设立“科研成果奖”、“创新人才奖”等,推动研究生勇于突破学术权威,生成有价值的高水平的创造成果,以此来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科学分析鉴别,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某专业的研究生,也只有当专业与自己的能力性向相吻合时,研究生才有进行创造的可能性。科学的选拔评定制度需要具备甄别功能、鉴定功能和较好的区分度。
(1)甄别功能。要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深入的考察,看看研究生是否具备该专业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研究生进行更深层次学习和研究以及独立从事专业创造的基础,研究生选拔考试首先要对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进行深度考察,确保所选拔的研究生具备专业素质。
(2)鉴定功能。要考察研究生的能力性向,重点了解研究生的特殊性向与其所选专业是否一致。如果一个人在文字运用方面的性向较高,但是他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选报了金融专业,注定了他在专业方面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文字方面的特殊性向也会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被渐渐消磨。而如果他报考的是语言文学专业,特殊性向将促进其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推动其创造力的发挥和转化进程。因此,研究生选拔评定制度必须能够科学的鉴定研究生的能力性向,并适合在本专业发展的学生给予肯定,而对于不适合的学生学校可在选拔过后给予积极引导,使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3)较好的区分度。要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性向综合考虑。对于在选拔过程中表现相似的学生,选择能力性向较高的;对于能力性向相似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较好的。因此,选拔过程要对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性向有一定的区分度,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也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弱勢。
2 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增加研究生创造力转化的可能性
2.1 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丰富研究生课程内容
首先,在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上要处理好“专”与“广”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课程内容的专业性,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中要增加学术前沿动向的渗透,多涉及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扩大研究生的思维视野,这将有效地引领和指导研究生的研究定向和论文选题,推动其研究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增加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尤其要强调学科融合。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往往是多学科知识交叉促进的结果,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研究生利用不同学科思维和技术的碰撞交流生成更大的创造力。
其次,提高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和课程内容的连贯性。首先,应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形式,鼓励研究生以自身兴趣为导向自由选修各种不同特点的课程,从而增加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综合性,解决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问题。同时,要系统考虑研究生课程的前后衔接,避免出现重复本科知识的现象出现,要实现基础理论学习向专业研究转变,知识学习向研究技能提高转变。
2.2 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加强学术氛围建设
改革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创建创造力发展的良好条件和氛围。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研究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提出、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要让研究生掌握既定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掌握发现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让他们在掌握既定知识的同时,努力去探索新知识;既要让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也要让他们懂得对问题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学会如何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探究知识。
3 开展创造力的系统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技能
(1)开设创造方法论相关课程,帮助研究生掌握创造原理。学校应该开设创造力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创造力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自身的创造素质有清晰的定位,这样将有利于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创造方向,正确开展创造性活动,降低创造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在专业学习中渗透创造技能的内容,为学生正确运用创造技能提供示范。注意在专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培养。
4 重视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培养,保持研究生较稳定的动机水平
4.1 强化鼓励创造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尊重和肯定研究生的创造性品质
首先,要强化鼓励创造的办学理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才能考虑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要想研究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创造力,必须保证其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因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育创新、人才创新的办学理念。不仅要增加对研究生创造力的要求,更要从学校环境上强化创造的思想。要对师生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强化学校教职员工以及全体学生对学校所倡导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接受和认同。可以树立师生中的创造榜样,并增强宣传力度,让全体师生都深刻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和价值,形成以创造为荣、创造为乐的良好环境和舆论导向,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宽松的、能够给予研究生安全的心理感受氛围,这样才能解除研究生的后顾之忧,使其创造性的特质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发展。
其次,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尊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创造的本意就是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创造个体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很难能有创造。忽视研究生的个性,研究生创造力培养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学校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并发展研究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发掘研究生独特的个性并促进其发展。在设置课程、选择研究方向、进行学术研究等方面导师要真正做到以研究生为主体,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听取研究生的看法,改变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建立起民主的、和谐的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护研究生的创造型人格特质,使其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和挑战性特质维持在较高水平。
4.2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鼓励创造性品质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研究生的创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实行一定的措施来激发研究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研究生创造性品质转化为潜在的创造力,并加快创造力向现实创造力转化的进程。可以设立“科研成果奖”、“创新人才奖”等,推动研究生勇于突破学术权威,生成有价值的高水平的创造成果,以此来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