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哈姆雷特声辩: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来源 :戏剧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gu8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论述哈姆雷特性格延宕的论文竟有二百余篇,众多人提出忧郁与延宕就是哈姆雷的性格特质.其不知忧郁与延宕并非哈姆雷特的性格,亦非其精神实质,而只是他在一时一事上的策略性“应激反应”,“理性”才是其性格核心,前者之于后者,不过雾霭烟岚之于巍巍青山.“哈姆雷特之谜”背后有着莎士比亚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刻考量,法律理性与程序正义是哈姆雷特伟大行动的深层动因.
其他文献
1949年5月,宋淇(原名宋奇,笔名宋悌芬、欧阳竟)离开大陆奔赴香港,后以笔名“林以亮”为台港读者所熟知,关于他在大陆时期的文学活动,过去一直未能得到完整的梳理.陈子善编《林以亮佚文集》收录了宋淇早期部分创作,“从中可清楚的看出青年林以亮的艺术趣味和爱好,可清晰的把握青年林以亮心智成长的轨迹”.①近年出版的《宋淇传奇:从宋春舫到张爱玲》(宋以朗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谈到了宋淇早年的文艺活动,但是多有错讹.②本文将结合相关史料,对宋淇早期的文学活动进行钩沉、考证,并对《宋淇传奇》一书中的错讹做出补
期刊
鲁迅晚年出版著译,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成为首选.1935年8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鲁迅译高尔基著《俄罗斯的童话》,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第三种.同年1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鲁迅译果戈理著《死魂灵》,列为黄源主编的“译文丛书”第一种.1936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鲁迅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一集第二种.此外,鲁迅翻印的《死魂灵百图》也委托文化生活出版社发行.凡此种种,都说明了鲁迅对巴金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欣赏和信任.
期刊
2016年3月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丰子恺全集书信日记卷》(1-2)中共收录书信748通,真实再现了丰子恺同师友及家人的交往详情.笔者最近在雅昌拍卖图录上新见丰子恺书信三封,为《丰子恺全集》失收,查阅《丰子恺集外文选》《丰子恺研究资料》《丰子恺研究史料拾遗补论》《缘缘堂集外佚文》(上、下)《丰子恺年谱》《丰子恺著译系年》等相关研究资料均未见.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三通佚简进行整理和释读.
期刊
书写当代美国黑人历史,关切黑人群体的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在其剧作《藩篱》中,以独特的视角,精心安排的戏剧空间符号,舞台内空间的布置和舞台外空间的延展与交互,借助文学再现空间内部的异质性和颠覆性,依靠黑人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在与主流文化的交错“间隙”中捕捉自己的空间,建构美国黑人民族文化身份.
张资平是创造社“四巨头”之一,一生留下大量作品,其创作的《冲积期化石》是新文学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早期小说更是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人道主义思想为文坛所称道.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不能被抹掉的一笔,目前国内对于张资平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关于张资平的文献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是重要一环①.比如关于张资平和前期创造社的关系,目前只有张资平《曙新期的创造社》(《现代》,1933年第3卷第2期)一文比较简略地提及,很多地方都没有具体展开.笔者新见到的张资平回忆文章(包括《胎动期的创造社》《创造季刊时
期刊
近期翻阅旧刊发现庐隐的三篇佚文《我感到更深的寂寞了》《河畔》和《我也来谈谈妇女问题》,其中前两篇均为悼念石评梅而作,这三篇作品都未收入《庐隐全集》(王国栋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以及其他庐隐作品集等,现将这三篇佚文辑录并略作说明,以供庐隐研究者参考.
期刊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彭燕郊是作为“七月派”诗人被定位的.然而“七月派”活跃的时代仅是彭燕郊诗歌创作的起步阶段,他70年的创作历程和丰硕成果不是“七月派”所能涵盖的.彭燕郊1920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39年开始发表诗作.在漫长的时光里,彭燕郊与诗歌不离不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诗情和创造力,即使是在经受牢狱之灾的时候,也仍然采取“默记”的方法坚持着诗歌创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无论是就创作时间跨度之长,还是就创作的不断求新求变而言,彭燕郊都是一个奇迹.彭燕郊是“五四”以来的新诗现代化的着力实践者,他的诗歌体现
期刊
由于种种原因,创造社“四大天王”之一张资平有关创造社酝酿、成立与发展,壮大、聚合与分化以及内部错综关系等的文字记录,在研究界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关于同一事件的回忆.至今,研究界能看到的张资平追溯创造社的文字大概就是收录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之一种的《创造社资料》(上、下).此书收入张资平《读〈创造社〉》和《曙新期的创造社》两篇回忆文章.前者首次刊载于1932年1月15日出版的《絜茜》月刊,后者首发在1933年6月1日出版的《现代》月刊第3卷第2期.这两篇文
期刊
谢冰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作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她曾先后两次赴日留学.在其第二次赴日时,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竹内好、武田泰淳等人慕名前去拜访,双方由此相识相交,结下了宝贵的友谊.中国文学研究会于1934年8月前后正式成立,主要成员包括竹内好、武田泰淳、冈崎俊夫、增田涉、松枝茂夫、小田岳夫、实藤惠秀等.1935年3月,研究会机关刊物《中国文学月报》创刊.当时日本国内研究中国的期刊基本使用“支那”一词,《中国文学月报》是日本第一个冠以“中国”之名的杂志,因此也受到中国文人的肯定.郭沫若为期刊
期刊
近日,在整理我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用线订的手稿本,封面写着“传记材料”四个大字,里面第一页的题目是《不是一帆风顺》,约有一万字,中间还夹着几张写有片段文字的小纸片.从文末所题时间看,正是胡风一案平反一年之后,父亲还在病中,母亲虽迫切想要重返写作,但由于要照顾病人,这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本文虽说是“传记材料”,但实是详细回忆了 自己的文学之路和经验教训,对文学创作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