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改革成效评价与林农政策意愿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林权改革涉及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变化,通过模型分析,研究制定了林改综合评价标准和监测指标;通过林农对林改的政策意愿分析表明,林农对林地仍具有依赖性,家庭经营仍然是农民的首选模式;通过林改对林农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表明,林改成为影响林农收入的重要因子;试验区研究结果表明,集体林改后资源增长,林农经营林业收入增加,但经营模式和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评价;林农;福建邵武;政策意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47-09
  
  从2003年开始,福建、江西、辽宁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改革试点,为全国林改探索了经验。2009年6月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之后,各省区相继出台集体林权改革政策,全国林改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10年6月,全国31个省区出台相关政策,12个省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1]。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跟踪调查和监测,及时反馈信息,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集体林改研究近年来十分活跃。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林改理论、成效、影响和评价等进行研究。徐晋涛等(2008)调查了2006—2007年8个省份的数据,对林权改革的初步成效进行了评价;张蕾等(2008)分析了4个省抽样调查的数据,对林改与林农收益问题进行了评价;朱冬亮等(2007)以福建农村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集体林改革进行了初步研究;刘璨等(2006)分析中国集体林产权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并讨论了与集体林产权制度密切相关的政策;孙妍等(2006)对江西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地规模化经营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我们的研究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制定了林改监测标准和评价指标,开展林改成效综合评价;二是林农政策意愿调查,构建综合信息评价和反馈系统;三是研究林改对林农家庭收入的影响,建立模型评估。
  一、调查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邵武市进行调查。邵武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是率先开展林改的林区县市。全市国土面积427.1万亩,人口31万,2009年生产总值7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5亿元;财政总收入6.69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3.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7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942元。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50.4万亩,有林地面积325.6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 506万立方米,立竹量7062万株,森林覆盖率为76.2%。
  邵武市于2003年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市139个行政村完成林改任务,明晰集体商品林产权面积195.7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3.3%,已登记面积262.4万亩,林权申请登记率91.3%。计21 508个宗地,面积186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89.4%,发放林权证12 393本。
  邵武市共辖4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镇、139个村民委员会。我们采用大面积调查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对邵武县15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进行详细调查,对每个村的农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确定农户,调查100户农户(实际可用数据为97)。数据来源(见表3)。实地调查同时在村级和农户两层面展开。村级调查主要是收集样本村的自然资源,财务状况,人口状况等村级基本数据。调查主要有四套表格:(1)县级调查表,包括县一级GDP、财政收入、贫困人口等若干数据;(2)村级调查表。主要内容有:村级自然情况、村财情况,人口情况、土地利用情况,收入和就业情况,产业经营情况,公共项目投入等。收集样本村2003—2009年的数据,由村干部填写;(3)农户调查表。以林权改革为主线,对农户的收入情况、林地(包括自留山、责任山)承包情况、林地投入产出情况、林改实施过程和状况等,由农户亲自无记名填写;(4)问卷调查表。主要设计了20个问题,对林改的意愿和评价进行调查,了解林农的真实意愿和想法。所有数据林改前指2003年数据,林改后指2009年年底数据。
  表1 福建邵武市样本村和农户调查数据来源
  二、集体林权改革监测标准和效益评价
  建立判断矩阵和模型。林改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建立其评价模型的过程。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各指标层判断矩阵并求解,进行一致性检验。我们以经济效益的子因素层为例建立判断矩阵A,以林农收入P1为判断准则,根据层次分析法判断尺度分别考虑它的子因素层指标P11、P12、P13、P14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
  建立判断矩阵B 如下表:
  表2指标层判断矩阵
  a0ij表示以P1为判断准则,列向量P=(P11、P12、P13、P14)T中P1i元素相对于行向量P=(P11、P12、P13、P14)中P1j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为减少评价者的主观因素,使建立的判断矩阵较符合客观情况,我们选择管理层、技术专家层、政策研究学者分别判断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依据三类专家不同判断值进行简单加权平均综合。依据不同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层、政策研究学者,建立三类判断矩阵A11、…、A1n,A21、…、A2m,A31、…、A3h,如下:
  A11=b1 11 … b1 14… … …b1 41 … b1 44,A12=b2 11 … b2 14… … …b2 41 … b2 44,…,A1n=bn 11 … bn 14… … …bn 41 … bn 44
  n表示管理层专家的个数,A11、A12、…、A1n分别表示每位管理层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以P1为准侧,对P11、P12、P13、P14两两比较所得到的判断矩阵。
  A21=b1 11 … b1 14… … …b1 41 … b1 44,A22=b2 11 … b2 14… … …b2 41 … b2 44,…,A2m=bm 11 … bm 14… … …bm 41 … bm 44
  m表示技术专家层专家的个数,A21、A22、…、A2m分别表示每位技术专家层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以P1为准侧,对P11、P12、P13、P14两两比较所得到的判断矩阵。
  A31=b1 11 … b1 14… … …b1 41 … b1 44,A32=b2 11 … b2 14… … …b2 41 … b2 44,…,A3h=bh 11 … bh 14… … …bh 41 … bh 44
  h表示技术研究学者的个数,A31、A32、…、A3h分别表示每位技术专家层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以P1为准侧,对P11、P12、P13、P14两两比较所得到的判断矩阵。
  不同类的专家层,所作判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其重要程度可以由三类不同的专家共同讨论决定,设管理层、技术专家层、研究学者所作判断的权重分别为p1、p2、p3,且p1 + p2 + p3=1,则综合判断矩阵中各个元素为:
  aij=++i,j=1,2,3,4
  此时:A=a 11 … a 14… … …a 41 … a 44
  求解该综合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即所求指标的权重),选用和积法求解。判断矩阵A中各元素按列作归一化处理,得另一矩阵G=(gij),其元素一般项为
  gij=aij /aiji,j=1,2,3,4
  根据和积法求得指标的权重 W=(w11,w12,w13,w14)
  然后求最大特征值rmax并进行一致性判断,rmax求法如下:
  rmax= i=1,2,3,4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判断指标为C.I.:
  C.I.=
  一般情况下,若C.I.≤0.10,就可认为判断矩阵A一致性良好,据此计算的指标权重向量W是可以接受的,否则重新按上述步骤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将每类专家层所建立的判断矩阵相对应的元素做算术平均,求出每类专家层的综合判断矩阵C.R.=,再根据每类专家的重要性程度给所建立的综合判断矩阵赋以权重,然后求每类专家所建立综合判断矩阵每个对象元素的加权平均,求得综合判断矩阵,最后根据综合判断矩阵求得各指标的权重。对多个指标综合是以各指标同质性为前提。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往往是非同质的。用统一量纲的方法解决指标间同质化的问题,将指标的实际值转化为可以综合评价的评价值。
  通过以上方法,根据专家赋值确定林改综合评价指标和监测指标如下:
  上表的具体评价办法是获取评价指标的实际指标值,计算综合得分。
  将各指标得分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给予的具体权重,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平均,得到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监测小类Bj的计算公式如下:
  B=Cifi
  Bj——第j项监测小类评价得分;Ci——评价指标得分;fi——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监测大类Ak的计算公式如下:
  Ak=Bjfj
  式中:Ak——第k项监测大类得分;Bj——第j项监测小类评价得分;fj——第j项监测小类的权重。
  监测综合D评价得分:
  D=Akfk
  式中:D——样本监测点综合得分;Ak——第k项监测大类评价得分;fk——第k项监测大类的权重。
  按照得分90分以上、80~90分、60~80分、60分以下四个档次,分别确定林改成效等级为显著、较显著、一般、不显著。
  根据以上方法,计算邵武林改评价为84.4分,成效为较显著(见表4)。
  三、林改后的经济社会评价和林农政策意愿调查
  经对邵武县15个乡镇的50个村、100户农户调查,统计(见表5—表10)。
  由下表5可以看出,林改以来的六年,户均收入增长了49.22%,其中林业收入增长了108.3%,说明林改后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由下表6可以看出,林改以来的六年,劳动力总人口增加不多,但贫困人口减少了26.8%。
  由下表7可以看出,林改以来的六年,自留山保持了稳定,集体经营减少了71%,承包经营增加了59.6%,经营形式产生很大变化。
  由下表8可以看出,林改以来的六年,工业、林业、服务业增长较快,林业增加了56.23%。
  由下页表9可以看出,林改以来的六年,户均造林、抚育投入均有大幅度增加,说明林农对林业的投入兴趣上升。
  由下页表10可以看出,农民对林改的真实评价和意愿:91%的农户对林改结果表示满意,93%的农户认为林改后收入有变化;94%的农户认为林改后自己能自主经营;99%的农户认为林改征求了他们的意见;44%的农户认为林业税费负担不重;90%的农户认为经营用材林有采伐指标,55%的农户认为采伐指标分配合理;97%的农户想扩大经营面积;在问到经营林业的障碍三个选项中,40%的农户选择采伐指标;在问到经营林业三个方式选项中,85%的农户选择自己经营;在问到划分公益林对收入的影响能否接受中,49%的农户认为不能接受。
  四、林改对林农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构建
  影响林农收入因子众多,我们将林改单独作为因子(素),选择10个观测变量,进行数据分析。10个观测变量分别是:X1总劳动力人数;X2家庭财产数;X3采伐指标;X4外出务工人员数,X5林权制度改革;X6林业税费;X7林地面积;X8生态公益林数量;X9林地经营品种;X10林业生产投入。其中,将与林业有关的X3采伐指标,X5林权制度改革,X6林业税费,X7林地面积,X8生态公益林数量;X9林地经营品种;X10林业生产投入均作为制度外因素并列,这样避免林改因子过于笼统,以提高因子研究的精准度。
  根据样本数据的选择,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Xi=αi1F1+αi2F2+αi3F3+…+αijFm+εi(i=1,2,…,10;j≤10;m≤10)(1)
  式(1)中F1,F2,…,Fm为公共因子,aij(i=1,2,…,10;j≤10)为因子载荷,εi为Xi的特殊因子,该模型矩阵表示为:
  X=AF+ε(2)
  其中,X=X1X2…X10,A=a11 a11…a1ja21 a22… a2j ……a101 a102 … a10j,F=F1F2…Fj,ε=ε1ε2…εj,
  且满足:(1)j≤10;(2)cov(F,ε)=0,即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不相关;(3)DF=D(F)=1 0 … 00 1 … 0……0 1 … 1=Ij,即各因子相关且方差为1。(4)Dε=D(ε)=σ21 0 … 00 σ22 … 0……0 1 … σ212,即各特殊因子互不相关。
  (二) 因子分析
  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如标准化处理方法,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解,因子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求解方法,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等都由spss17.0自动完成。因子分析前的各因子相关关系矩阵中,表上半部存在大量接近1 的数值,表下半部分出现大量接近0 的数值,说明当前10个因子存在极大的相关性,且反映出具有降维的可行性。从KMO 和Bartlett 检验结果看,KMO 检验统计量为0.812,Bartlett 球形度检验p 值为0,说明该模型中的数据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11 KMO 和 Bartlett 检验
  下页表12、表13 中,共有4 个大于1 的特征值,spss 筛选出这4 个因子为差别较大的概括因子,代替原有的10个因子,4 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913%,说明这4 个因子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能较好地表达所有因子的总体情况。因此,将原有可能影响农户收入的10个指标因子降维,对形成的4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主要因子,重要因子、次要因子和微弱因子。各因子的得分函数见式(3),综合因子得分系数见式(4)。
  F1=0.906X4+0.902X7+…-0.063X8F2=0.391X4+0.15X7+…-0.078X8F3=0.033X4-0.061X7+…+0.542X8F4=0.006X4+0.005X7+…+0.232X8 (3)
  F=34.915F1+15.611F2+11.434F3+10.953F4(4)
  从上页表13可知,主要因子依次为X4外出务工人员数,X7林地面积,X10林业生产投入,X3采伐指标,X5林权制度改革;重要因子依次为X9林地经营品种;X1总劳动力人数;X2家庭财产数;次要因子为X6林业税费;微弱因子为X8生态公益林数量。
  从10 个原有因子在降维后的4 个因子中分布情况看,林改进入到了主要因子行列,虽然在影响农户收入决定因子中排在最后,但已成为影响农户收入的关键因素。说明林改对农民收入产生了关键影响,林改成为林农增收的重要途经。
  从上页表13分析看出,外出务工仍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子;林地面积大小、林业生产投入、采伐指标对农户收入产生关键影响;经营品种、家庭劳动力、家庭原有的财产数量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林业税费对林农影响不明显,说明林改后林农负担税费已降到了较低水平;而生态公益林数量排在最后,说明公益林补助标准偏低,对农民收入状况几乎不构成影响。
  五、小结与讨论
  综合分析试验区资源状况、农村社会经济变化和农民收入变化情况初步得出结论,实施集体林改以来:(1)林区森林资源增长,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增加,林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2)林区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经营形式更加灵活多样;(3)经营林业对林农的生计产生重要影响,林业成为举足轻重的产业;同时也看出,林改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集体林经营模式仍需要优化;公益林经营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
  
  参考文献:
  [1]贾治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生产力又一次大解放[J].中国林业,2006,(3):5-6.
  [2]张蕾,文彩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生计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8,(7):13-25.
  [3]徐晋涛,孙妍,姜雪梅,李劼.中国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和绩效分析[J].林业经济,2008,(9):27-38.
  [4]崔海兴,温铁军,郑风田,孔祥智,毛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建设政策演变探析[J]林业经济,2009,(2).
  [5]郑风田,阮荣平,孔祥智.2009.南方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回顾与分析中国人口[J].资源与环境,2009,(1):25-32.
  [6]刘璨,吕金芝,王礼权,林海燕.集体林产权制度分析——安排、变迁与绩效[J].林业经济,2O06,(11):8-13.
  [7]陈幸良.中国林业产权制度的特点问题和改革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03,(6):27-31.
  [8]吕月良,施季森,张志才.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78-82.
  [9]戴广翠,徐晋涛,王月华,等.中国集体林产权现状及安全性研究[J].林业经济,2005,(33):30-33.
  [10]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2 484户林农收入增长的视角[J].林业科学,2009,(45):32-36.
  [11]孔祥智,郭艳芹,李胜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村级经济的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2006,(10):17-21.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在学校的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是否满足学校应用型培养目标的需要?能否能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基于此种考虑,我们组织了问卷调查。综合教学双方对改进课堂教学的愿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需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注意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引进财经要闻评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商科教育界与职业界的联系与互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作为管理活动中的人性基础,“人性假设”概念的改观已经成为管理理念创新的逻辑前提,回顾历史上各种划时代的人性假设,对于管理结构和模式重新建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西方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对其中有关“人性假设”方面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必将有助于人类最终实现效率和道德相互转化的符合人性的管理理想境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性假设”;历史变迁;批判性分
期刊
摘要: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县,但近几年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该县主抓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研究该县县域经济发展,对同类县市发展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通山;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38-02    一、通山县概况  通山县地处湖北省边陲,幕阜山脉北麓,国土面积2 680平方公里,
期刊
摘要:“社会实践催生并创立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指导和引领社会实践”,福建省在党的指导思想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要义,核心内容及基本要求等方面作了创新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的理论的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上作出了新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政绩观;改革开放观;政府工作部署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3
期刊
摘要:围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个主题,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和教学空间四个环节的创新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52-0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刊
摘要:内部管理制度在县级医疗单位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县级医疗单位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县级医疗单位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县级医疗单位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重要保证。中国县级医疗单位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力、时效性滞后等问题,加强县级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促进县级医疗单位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摘要:传统观光型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如何实现传统观光型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国内许多传统观光型景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观光型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探索。  关键词:观光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
期刊
摘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它对于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尝试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秀山县环境安全的关联度,并对秀山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估。结果表明: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都与环境比较协调,与环境的协调程度
期刊
摘要: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旅游度假区生态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宁波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为例,着重探讨浙江省旅游度假区生态化管理对策。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旅游度假区;生态化管理;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78-03    一、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地理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快速、成绩显著,正逐步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技术是中国在新时期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还不够,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加大发展高技术产业力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全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95-02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