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u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尹沧海是近年涌现的颇具功力与个人独特面貌的中国画家,他的学习途径与道路值得深思,他的作品虽未至尽善尽美,但亦令人刮目。
  我们首先浏览一下他的作品。从题材上讲,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领域。细细观来,包含了现实人物、佛道鞍马、神灵怪异、名山大川、仙山琼阁、异域风光、花鸟虫鱼、果蔬案头、祥禽瑞兽等几乎所有范畴的题材。其涉足之广泛在当前鲜有人可比。再从绘画的手法来看,有工细巧密的一路“密体”,亦有简略疏放一路的“疏体”,世所谓的“工笔”“小写意”“大写意”以至“超大写意”诸法皆备。从创作的不同层面来讲,既有师法于古代民间画工,有明显制作模式的“匠作”,亦有源于当代院校中素描写生取材的“画作”,更有包含着从行路读书中有感有意而走“文人画”途径,并以“写”法挥洒而成的“写作”。如果从总体上来看他所有的作品,又都有别于古代匠作、当代画作,而又注入了不少中国画已形成的“写意”与“诗意”这些诗书意味不是简单的古人“诗书画印”的摹制,更不是当前某些鼓琴谈禅修道似的“作秀”。


  实际上,初次接触尹沧海的人,会感到他也谈论禅佛,也上九华山参禅悟道,也好酒贪杯,也穿中式绸褂并剃光头。但只要仔细接触并品读他的作品,就不会被许多时髦的表象所迷惑,就会发现他内心深处的努力追求。他的“诗意”可真正看作一个当代人追求宁静单纯的生命表现与多彩纷繁的世俗情欲之间的惶惑与无奈,而深刻的领悟与解读最终总在画幅的笔墨文辞中占据了上风。他的“书意”更体现了他对固有观念与现实时髦的独立不倚与特立独行,也成了他许多表象的挥洒解说。他甚至展出过数量众多的书法作品,老实讲,我以为从他个人的发展而言,这些作品比他的画作更为重要。总的来讲,这种“诗书意味”已初步形成了尹沧海作品的个性与风格,他具有时代世俗的“书卷气”,但绝不是酸腐的自我表白与“文化快餐”,而是一个青年奋进的步履,是迈向更高更深远的文化积淀的必经途程。
  尹沧海重视史文的修持,使自己品德情操上有了新的升华。他遵循古人“造化心源”“读书行路”的教诲并力行之。他虽有了学院派的那些“功力”,但却从不持此自重,并不是把绘画的格调引向“实境”而自以为是“现实主义”,而是更多关注“心境”的抒发与造就,将画引入更高的感受层次,使之有了反应,表现与造就“现实心态”的功能。他的作品在港台的展览中能获得交口赞誉,被目为当代中国画的代表,不是没有道理的。许许多多的古老题材,诸如母爱、孝心、牢骚、顿悟等,在他的画幅中都得到了当代恰当的诠释。这些并非刻意的独白,恰恰是通过他对古人这方面文章的思考认识,转化成了自己心中意念而流露出来的。它们不但没有因袭抄录之嫌,反而更有一种平常的单纯朴素而又亲切的表白,这正是他在自身境界升华后的宁静阐发,是当代活泼泼的新鲜写照。许多人靠怪异奇巧来寻找中国画的现代化,但你只要真正生活在当代,以当代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认知方式与表述方式,老老实实地按中国画规律画下去,当代的中国画必定会在“暮然回首”之中。沧海的画正是一个例证。


  欣赏沧海的画,不得不重视他对用笔的讲求、选择和突破。无数前辈大师都指出,中国画的关键在于用笔,并深深追求着用笔的奥妙和笔法的精到。可以说,没有笔墨就不存在中国画。在中国画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完善的笔法体系。所谓画“画”中的“画”,确实是“依笔而立”的。众所周知,中国画用笔已先后形成了以人物画勾填为主的描法体系,以山水画涂布为主的皴擦体系,以花鸟画点染为主的写法体系。从最初的书画同源到最后以写法入画,每一笔都是形色一体的组合,体现了用笔对中国画发展的关键与主导作用。从元代开始,所有有成就的绘画大师,无不在笔墨的创造上有独到的成就与贡献。


  尹沧海独到的用笔法式与他对笔墨的体悟,也呈现出他对中国画所作的当代贡献。纵观元后画家的笔墨成就,大致可归纳出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就是援书入画,以书法的用笔带
  动绘画的用笔。由于中国书法用笔系统较早完善,加之汉字的平面构成与观念等原因,汉字笔画的写法具有态、势、趣等特征,并产生俯仰、呼应、对比、均衡等相互关联的效应,所以书法笔画这些特点被吸收到画中,为画法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甚至对画的品位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明清之后的能书者大都善画,其原因就在于此。第二就是强调了个性的“写法”对绘画用笔的程式化造就。元代之后国画家的特殊用笔个性,亦大多由“写法”发展形成,甚至这些个性用笔反过来影响了书风的发展。元代之
  后的大书家几乎都出自绘画大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细审尹沧海中国画的用笔特征,也大抵上具备了以上两点,可见他在笔墨的探求上亦合乎中国画笔墨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再看看尹沧海的书法作品,就不难体味到他在中国画用笔上的深究和创造了。老实讲,他的书法中看不出他对古代经典碑帖着力研读临摹的苦学痕迹,也并非笔笔“二王”“钟张”,反而更多地反映出一种现代人对古代书法的颖悟解读,展示出一种忽而雁阵潜行,忽而孤鹜临空,忽而藻荇遍地,忽而芙蕖凌波的当代构成的笔阵。也许他用心解读过“二王”“钟张”,也许他更钟情于“苏黄米蔡”,或者他直接注目于怀素张颠,钟情于屋漏画砂……我感到他是在用一个当代画家的心胸,去理解包容了历史上各种经典法书的字里行间,然后用“马一角”、“夏半边”的画家法力,去挑拣钩沉出画家的用笔,从而创造出了自己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的。他作品中用笔处处展示了画家用笔在起落、提按、顺逆、转折、回旋上面的功力修养,而那从容的布局更使他的书法有了画面般的境界与意味。他用不着生造什么怪异生僻的符号,汉字的书写宝库已取之不尽;他也用不着去钻营声色犬马等歪门邪道,纸笔与文字观念已足够他建构自己当代的书法大厦。也许他的书法展现了他在规矩、规则中创造与发现的能力。
  反之,从他画作的用笔上,我们也可看到书法对他绘画的促成与影响。他的用笔有力而得体。不少人很难理解所谓力透纸背、力能扛鼎这类形容。由于中国书画纸笔的特殊性能,要使笔锋送墨至纸背是要功力的,这个力是一种强大的随机应变的掌控能力。我曾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点。笔力犹如中国人用筷子夹起盘子中大小不同块的嫩豆腐,既不能碎,也不能掉落的一种力道。它是一种可意会也可言传的多年练习的掌控功夫。而这种功夫的得体使用,那就是每个个体的不同招数了。沧海的用笔在起落与提按上很有特色,使他的作品顺滑而有节奏,干脆中不失柔绵。大幅不空,小幅不塞,涂染处彰显笔路,写画处紧劲浑然,其精妙处十分难能可贵。
  大画家要努力到瞑目才可供后人定评,许多先辈都是行将就木方炉火纯青,对于学养功夫的锤炼与才情、心态的掌控更要时时多思多省,多学多磨。沧海还年轻,过去不少关键处他处理得很好,但未来路更长,沧海努力。
  (作者为美术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建华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2年2月19日,即农历新春雨水的第一天,马士达先生病逝于南京,享年69岁。马先生性格朴质、不善言辞,唯于艺事矻矻以求,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在当代书坛、印界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今年适逢马先生逝世三周年,有赖于先生生前友朋、门生的襄助,本期特辟专题以为纪念。管中窥豹,未必能全马先生德艺之一斑:心香一瓣,或可略表业界朋友和我刊的怀念之情、景仰之意。先生有德,其泽洋洋:先生有
期刊
人们总是乐于讨论马师士达先生在篆刻刀法上的成就,形容他如郢匠运斤’又如庖丁解牛,奏刀砉然,皆切中肯綮,并引以为技进乎道的典型。而先生自己则更强调他的印章成就完全仰仗于书法,他曾刻一印以明其意,曰“半个印人”,意在告诉读者他也是“半个书家”,不得单纯以篆刻家视之。  书法在他的印学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了解先生刻印的过程,或能帮助我们有更深入的理解。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读书随园时获先生教诏尤
期刊
吴德先为广东潮州市人,因钦羡颜真卿(颜鲁公)和柳公权(柳诚悬)而取字“鲁诚”。解放后,因故被打击'致常年以拉人力车、运柴为生,故而取号“舆薪山人”。  吴先生本名邹木兴,少年时因家贫而被易于广东一吴姓人家,遂得现名。因天性聪慧,吴先生受到吴家家中长辈的鼓励,通过努力学习而具备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且在书法上崭露头角,年少时便逐渐闻名乡里。  吴德先先生一生酷爱书法。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入到抗战的地下
期刊
当代中国山水画正处于一个多元发展、不断探索的时期,也是一个有待建立和创作新的学术规范、表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多元的创作观念,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层的技术和技法探索,使得中国画的发展多轨并行,齐头并进。  近年来,面对世界上各种强势艺术潮流的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绘画该如何发展、如何完善、如何迎接挑战、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弘扬自身价值,一直是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无
期刊
田树苌,字楚材,别署硕昌,室称一粟楼,又称四宁轩。1944年生于山西省祁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就读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四届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蒹秘书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山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特聘指导教授、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职。出版有《田树苌书法集》。编著有《书法
期刊
董其昌(1555-1637)是明代官场中的“天马”,他因是万历皇帝的太子朱常洛的讲官,而仕途被世人看好。倘若太子登基了’他便成为皇帝的老师,是为“国师”。中国古人有尊师的传统,有“天地君亲师”的排序,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所以董其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吏部自然要尊他三分。万历年间,董其昌虽是翰林院编修,却可以称病还乡,过着仕隐两兼的生活,即便当了湖广提学副使,上任一年便挂冠而去;升任副建副
期刊
我过去对“闲”字没有好印象,觉得它不是一个好词。如某家门上贴个“闲人免进”的条子,就揣想闲人不是个好东西,要不人家怎么就不欢迎呢?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左翼文人也骂闲人,讲“有闲即是有钱,有钱即是资产阶级”。这一下更把革命与闲人对立了起来,以致也害怕自己是闲人。小时候看《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美女小生们在玩诗歌游戏时,宝钗给宝玉起个“富贵闲人”的雅号,顿觉得太小资了,实在有愧于人民。直等到自己忙白了几
期刊
编者按:2 0 1 3年1 2月2 9日,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史学者、山水画家、书法家、诗人、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中国书画》杂志社顾问王伯敏先生在杭州逝世。王伯敏1 9 2 4年1 1月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1 9 4 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1 9 5 2年起任教于中
期刊
编者按: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主办的“笔墨新体——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学术提名展”于2015年2月1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共20名,他们是崔振宽、周彦生、王涛、郭全忠、龙瑞、王西京、何水法、赵建成、苗再新、范扬、张志民、赵卫、杨晓阳、林容生、李孝萱、纪连彬、张江舟、何加林、卢禹舜、贾广健。“笔墨新体”展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常设性展览,此展览以中国画现代性建构的视
期刊
络腮大胡子、齐肩卷发,身材魁梧、豪爽伟岸的漳州人沈惠文绝对是“异类”,在庸凡小气之人眼中,其艺术高蹈奇崛的品质绝对是一座雄山。他是位有着坎坷而传奇的艺术经历的艺坛才俊。  沈惠文,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即以一手地道的王铎书风名动书坛,而后又博涉傅山、徐渭、祝枝山诸家,气局更趋宏阔。至90年代后期,他毅然舍流溯源,假汉末大草之祖张芝楷式,展开了塑造自我的宏阔征途。  执拗拘泥,永远也无法进入自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