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能、环保、绿色已成为当下共识,思维决定成果,用绿色思维创新绿色建筑设计,创造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创新;绿色思维;建筑设计;
TU2
1.概述
近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污染源污染物越来越多,同时污染也越来越大,已引起地球局部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或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污染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而且废弃物不仅在建筑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是在相当长的使用期中大量地持续地产生。如果这种危害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超过人类自身难以忍受的程度,不仅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而且也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2.创新绿色思维
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创新性地从事建筑设计活动。限于种种条件,建筑师不一定能够全部设计完整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但我们可以也应该以绿色思维从事每项建筑设计活动。绿色思维的根本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平衡。观点本身是无形的,但是最大限度决定了项目最终的成果。这种创新将会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内涵产生一种革命性的冲击:观念会更新,设计的内涵会增加,设计的方法会改变,甚至设计管理体系也会随之变化。这部分是软性的。绿色建筑的推行要用到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这部分是硬性的,与投资造价密切相关。对软性技术的创新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这是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效益的关键控制点。
平衡是綠色设计的核心,在建筑设计活动中的平衡有纵向的平衡和横向的平衡。对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建设到拆除的全过程,在设计阶段都要全面考虑,而不仅仅将设计停留在完成施工图将房子建成。在横向平衡中,我们可以看到与绿色建筑有关的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空气品质、运行管理等,实际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政治、经济、气候、人文管理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绿色建筑一定是平衡的结果,建筑师不一定在每个要素做到最好、最精,但是要综合最优、整体最优。
创新、平衡之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倡“精宜之道”。“精”,是指常规技术精细化: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分类分级分层思考技术策略;定性定量验证;从经验中挖掘、提升常规技术的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宜”是四新技术应用适宜化:风险管理意识下与项目定位匹配的四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应用一定会有风险,不能因“新”而盲目应用,也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用。科学的做法是:针对项目本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用的模式和范围,控制和化解风险。做到“精宜之道”需要在工作模式上进行改变。比如,集成化的工作模式、数字化的设计手段、科学化的逻辑判断及持续化的效能验证。而集成化在“精宜”设计中非常关键,集成化不仅是设计自身,实际是从源头开始,建设方、设计者、使用者要共同参与。如果设计出的建筑在功能上、使用上不能被使用者认同,很快新建筑会被改造,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源于各学科的集成而不仅仅是应用一项技术或设备。比如,应用高性能的钢筋是节材措施,但建筑结构合理,降低含钢量,少用钢筋混凝土,本身就是节材,也可降低造价。这更需要设计过程中的精细化,避免为戴“绿”,而进行技术“冷拼”或为“绿”而“绿”。
3.工程案例
杭州运河某安置小区,为中山路及城中村改造安置拆迁居民,设计约900户。由于是政府投资,资金有限,工期非常短,需求也非常特殊。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对项目的分析和认识定位非常重要。原居民对设计的满意度会影响工期,同时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风险很大。但是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放弃从事绿色建筑设计的努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规划与设计阶段的精细化设计,利用低成本技术实现节能与绿色目标;建设成为市、省、甚至全国安置小区的示范工程。工程设计上采取集成化、精细化设计和适宜的新技术。
1)集成化设计。
多角色集成设计,成立专门的沟通组、设计组等三班倒,不因为工期缩短而降低质量和内涵。与建设方、与村民进行方案沟通,为了更好的与村民沟通,我们专门选派了有相同语言背景的建筑师参与沟通。为满足原住民提出自住房与出租房要分开,每个村要相对集中的要求,针对用地紧张的情况,我们将相对比较安静的东部设计为自住区,西侧为小户型出租区,按南北陈列,通过道路、景观、幼儿园、会所等公共设施来间接区分,而不是用围墙生硬划分。既保证了整个小区一体化设计,又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当然也包括户型要求。在多学科集成设计上,从方案阶段开始,不仅是建筑师,还有结构,设备各专业提前参与,同时有社会学、植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努力在很短的工期里提高项目技术含量,采用数字化手段,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验证,力图把常规技术做精,提高舒适度,同时节约资源。例如,对小区及各户型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音等进行了精细核算,调整设计。为避免西面城市道路的噪音影响,在建筑布局上,我们将建筑设计成折线,功能定为单身公寓,既形成组团、院落空间,又使建筑自身成为小区的噪声遮挡屏障,并在户型上用走廊和厨房对噪音进行二次遮挡,不影响卧室的使用。在阳台等细节方面设计也综合考虑了技术要求,利用运河做人工湿地,结合MBR 技术作中水处理,降低一次性投入和运行费用。此外,在环艺设计、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等方面都作了精细化的设计。
2)适宜的新技术的运用。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技术如:人工湿地技术、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利用技术、MBR 法中水处理工艺等等。该项目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预估,有望达到三星级,项目的总投资为10 亿,其中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6150 万元,占总投资额的6.15%。目前我们面对的更大的挑战是怎么在很短的施工工期和现有的招投标体系中真正把设计图纸内容完全落实。
4.结语
近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绿色思维设计观念从事建筑创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更加意识到,思维决定行动,观念决定出路。作为设计团队,在整个国家的产业链中,我们并不是强势群体,但是我们仍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尽最大的努力,用绿色思维创新绿色建筑设计,用智慧和汗水为社会节约资源,回报时代赐予的机遇,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创新;绿色思维;建筑设计;
TU2
1.概述
近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污染源污染物越来越多,同时污染也越来越大,已引起地球局部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建筑或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污染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而且废弃物不仅在建筑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是在相当长的使用期中大量地持续地产生。如果这种危害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超过人类自身难以忍受的程度,不仅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而且也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2.创新绿色思维
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创新性地从事建筑设计活动。限于种种条件,建筑师不一定能够全部设计完整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但我们可以也应该以绿色思维从事每项建筑设计活动。绿色思维的根本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平衡。观点本身是无形的,但是最大限度决定了项目最终的成果。这种创新将会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内涵产生一种革命性的冲击:观念会更新,设计的内涵会增加,设计的方法会改变,甚至设计管理体系也会随之变化。这部分是软性的。绿色建筑的推行要用到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这部分是硬性的,与投资造价密切相关。对软性技术的创新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这是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效益的关键控制点。
平衡是綠色设计的核心,在建筑设计活动中的平衡有纵向的平衡和横向的平衡。对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建设到拆除的全过程,在设计阶段都要全面考虑,而不仅仅将设计停留在完成施工图将房子建成。在横向平衡中,我们可以看到与绿色建筑有关的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空气品质、运行管理等,实际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政治、经济、气候、人文管理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绿色建筑一定是平衡的结果,建筑师不一定在每个要素做到最好、最精,但是要综合最优、整体最优。
创新、平衡之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倡“精宜之道”。“精”,是指常规技术精细化: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分类分级分层思考技术策略;定性定量验证;从经验中挖掘、提升常规技术的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宜”是四新技术应用适宜化:风险管理意识下与项目定位匹配的四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应用一定会有风险,不能因“新”而盲目应用,也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用。科学的做法是:针对项目本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用的模式和范围,控制和化解风险。做到“精宜之道”需要在工作模式上进行改变。比如,集成化的工作模式、数字化的设计手段、科学化的逻辑判断及持续化的效能验证。而集成化在“精宜”设计中非常关键,集成化不仅是设计自身,实际是从源头开始,建设方、设计者、使用者要共同参与。如果设计出的建筑在功能上、使用上不能被使用者认同,很快新建筑会被改造,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源于各学科的集成而不仅仅是应用一项技术或设备。比如,应用高性能的钢筋是节材措施,但建筑结构合理,降低含钢量,少用钢筋混凝土,本身就是节材,也可降低造价。这更需要设计过程中的精细化,避免为戴“绿”,而进行技术“冷拼”或为“绿”而“绿”。
3.工程案例
杭州运河某安置小区,为中山路及城中村改造安置拆迁居民,设计约900户。由于是政府投资,资金有限,工期非常短,需求也非常特殊。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对项目的分析和认识定位非常重要。原居民对设计的满意度会影响工期,同时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风险很大。但是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放弃从事绿色建筑设计的努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规划与设计阶段的精细化设计,利用低成本技术实现节能与绿色目标;建设成为市、省、甚至全国安置小区的示范工程。工程设计上采取集成化、精细化设计和适宜的新技术。
1)集成化设计。
多角色集成设计,成立专门的沟通组、设计组等三班倒,不因为工期缩短而降低质量和内涵。与建设方、与村民进行方案沟通,为了更好的与村民沟通,我们专门选派了有相同语言背景的建筑师参与沟通。为满足原住民提出自住房与出租房要分开,每个村要相对集中的要求,针对用地紧张的情况,我们将相对比较安静的东部设计为自住区,西侧为小户型出租区,按南北陈列,通过道路、景观、幼儿园、会所等公共设施来间接区分,而不是用围墙生硬划分。既保证了整个小区一体化设计,又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当然也包括户型要求。在多学科集成设计上,从方案阶段开始,不仅是建筑师,还有结构,设备各专业提前参与,同时有社会学、植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努力在很短的工期里提高项目技术含量,采用数字化手段,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验证,力图把常规技术做精,提高舒适度,同时节约资源。例如,对小区及各户型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音等进行了精细核算,调整设计。为避免西面城市道路的噪音影响,在建筑布局上,我们将建筑设计成折线,功能定为单身公寓,既形成组团、院落空间,又使建筑自身成为小区的噪声遮挡屏障,并在户型上用走廊和厨房对噪音进行二次遮挡,不影响卧室的使用。在阳台等细节方面设计也综合考虑了技术要求,利用运河做人工湿地,结合MBR 技术作中水处理,降低一次性投入和运行费用。此外,在环艺设计、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等方面都作了精细化的设计。
2)适宜的新技术的运用。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技术如:人工湿地技术、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利用技术、MBR 法中水处理工艺等等。该项目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预估,有望达到三星级,项目的总投资为10 亿,其中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6150 万元,占总投资额的6.15%。目前我们面对的更大的挑战是怎么在很短的施工工期和现有的招投标体系中真正把设计图纸内容完全落实。
4.结语
近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绿色思维设计观念从事建筑创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更加意识到,思维决定行动,观念决定出路。作为设计团队,在整个国家的产业链中,我们并不是强势群体,但是我们仍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尽最大的努力,用绿色思维创新绿色建筑设计,用智慧和汗水为社会节约资源,回报时代赐予的机遇,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