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现状及资源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紫阳民歌,是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内的传统民歌,历史悠久,悠扬动听,反映了当地的民间风俗。紫阳被汉水环绕,又在秦巴山深处,“秦巴深处传妙音”,就是紫阳民歌的动人写照。紫阳民歌可以追溯到先秦《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一直到明清,由于战乱,有了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进行民歌的搜集与整理,直到今天,紫阳民歌依旧焕发着生机。同时也要思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将紫阳民歌的创新与传承。
  【关键词】紫阳民歌;传统文化;创新训练项目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87-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成果文章,项目编号2021008。
  一、紫阳民歌的发轫与传承
  “秦巴深处有妙音”,紫阳和秦岭、巴山、凤凰山交界,县内又有汉江,韧河经过。汉江与韧河发源于四川,古代路途艰险,入蜀困难重重,人们先是走水路,后通过马帮到达四川。这就是紫阳的“三山两河一平地”。从历史上看,明清时期紫阳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由于紫阳是从湖广到四川的唯一通途,很多外来人口迁移到了紫阳,形成了有别于当地的独特的文化景观。考察紫阳的人员构成,土著居民少,外来人口居多,因此,紫阳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区,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语言上别具一格,又不排外,广泛吸纳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的多样文化,并根据地方特点、方言、环境改编。如,湖北恩施传来的民歌是四韵头,而紫阳民歌加入了幽默诙谐,变成了“山歌不唱不开怀”;原本的四句民歌,紫阳民歌将其改编,变成了“姐不约郎郎不来”,把文学形象之间的男女之间情趣加入其中。
  紫阳民歌形式众多,从音乐角度去看,可以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等多种类型,每种形式的语言和演唱都各有特色。紫阳民歌的特点与当地的环境与人们劳作的习惯相关。一般来说,山歌总是一调到底,内容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更改。由于紫阳多山,通讯不便,人们交通出行困难,山势险峻,且人们相隔很远,难以沟通,所以一般将语音延长,形成了风趣幽默的演唱风格。再如劳动号子,打鞅劳动时人们一字排开,这时号子便与节奏配合,一起一伏来配合劳动。而小调则一般是在家庭中哼唱,较为灵动。
  二、新中国成立后紫阳民歌的保护与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紫阳民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50— 60年代。陕西省发起组织了采风抢救,开始初步的对紫阳民歌进行保护和推广,如通过广播,在中国人民广播电视台上播放等。从50年代开始,并先后于1973年、1979年、1981年三次进行对紫阳民歌额考察与整理。
  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陕西音乐家协会组织采风编辑,共涉及10区1镇,100名民间艺人,通过录音记录,最后编纂了《紫阳民歌集成》四本。在借助汉调二黄和四川的唱腔创新后,形了成紫阳民歌剧。紫阳民歌剧是国家剧目(共342种)之一,可见紫阳民歌的价值。又到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陕西省着手实施地方新型剧调研,紫阳积极相应政策,根据民间故事改编,并将成果送去参演,得到了高度认可,被陕西省评为新型的地方剧,经过国家考察,被纳入国家剧。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时期,政策环境更为放松与自由,紫阳民歌又焕发出了生机。2003紫阳被评委“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但是,到了2007年,随着生活环境改变,生产结构变化,从事劳动的人员减少。紫阳民歌也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急需抢救。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中的一员,让紫阳民歌的发展上升一个台阶,是现如今需要着手去做的事情。
  三、紫阳民歌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策略
  为了推动紫阳民歌的进一步发展,并在保持紫阳民歌自身特点的同时,进行多种多样的创新,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政府投入资金,帮助紫阳贫困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并且,提出系统的规划,从五年规划到十年规划,逐步开展紫阳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五年内,推出了三张光碟,并制作MV、創作新民歌、出版系列丛书、编戏、创作新的民歌剧,并实现两年一大剧,小剧数目逐渐增多的局面,逐年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平时,由于紫阳当地茶产业发达,有当地特色的紫阳富硒茶,所以紫阳县文化部门也通过在每年的清明节——茶园的开园节进行民歌剧的宣传与演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性。在2003年,政府投入了专项资金扶持,以民歌为主,但资金仍然紧缺,同时提出了《紫阳县文化繁荣发展实施纲要》,政府认识到紫阳民歌的“名片”地位,大力倡导紫阳民歌的推广。近几年来,又从原来800首民歌中重新整理选录了500首,并编成了《紫阳民谣集》,这本书中没有谱面,只有歌词。
  在民歌的推广和创新,特别是与现代新时期相适应,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新的方法。首先,推广民谣式民歌的发展,举办多样的民歌赛,从机关、乡镇到学校,并将紫阳民歌的演唱作为大赛保留曲目。在形式上,紫阳县也坚持并不以传统为绝对,而是扩充音乐调式。传统的紫阳民歌以三五句为多,歌曲长度过短,不利于表达更多的内容和表演的需要,所以人们对传统的民歌进行了扩容,扩展到一分至四分半,并加入新元素,从而在原始民歌基础上创新,既保留原始韵味,又变奏变调,还有加入rap元素,让词曲变得更为多样。
  2011年6月15日,由陕西一路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章明执导,吕星辰、杰珂、冯国庆、孙凯主演的文艺爱情片《郎在对面唱山歌》在中国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影片采取了原生态取景和钢琴曲伴奏,对紫阳民歌进行了创新宣传,同时,在各个平台上如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乡约》等提升紫阳民歌的知名度。除此之外,当地的民间歌手自发组织,举办个体的演出,政府也在西安音乐会举办了紫阳民歌演出。像《清明一株紫阳茶》民俗剧,就将自然山水作为主题,采用实景剧,并通过《印象系列》学习其中的科技元素,形成科技感新剧。   在紫阳民歌的整理与保护方面,由于谱面缺乏地方特色,所以政府选择以音频形式记录,目前已收录一千多首,只有音乐调式,但缺乏原生态特色,录音方式保留了发音语言特点和调式。同时,重视民歌传承人的保护,对老艺术家们,尽力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鼓励年轻歌手积极参与民歌的创作,如评选十佳歌手。同时,推动紫阳民歌的“民歌四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并编纂四期民歌教材,收录优秀的少儿民歌,由教育局印发,在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实现紫阳民歌进课堂,将紫阳民歌的教学纳入正常教学实践中,将推广校园地方化文化与正常教学协调,从而灵活规定音乐课数量。并举办少儿民歌赛,提高青少年的参与度。
  四、紫阳民歌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当涉及民歌的普及和传承时,最关键的就是如何保留民歌的原生态状况。许多科班出身的老师不会方言,缺乏地方味,也不了解过去民间语发音方式,这就让搜集工作进行中重视音频的必要性。其次,存在创作歌曲名为紫阳民歌,但实际缺乏原生特点,只有现代自由化语言而缺少地方语言,对传统诗歌的铺陈、比兴手法缺乏深入的了解。作为一种口头文艺,紫阳民歌是非常灵活多变的。有专家总结说,紫阳民歌就像嗑瓜子一样,随口就来,随性而发。这种形式对从事专门的研究和创作理论专著提供了问题,紫阳民歌缺乏专门研究的学者和大家,很多口头文艺工作者缺乏乐理知识,不利于系统规范的研究和整理紫阳民歌的现有成果,也对紫阳民歌的发展上限提出了要求。
  紫阳民歌急需要改变的另一个难题就是人才的引进和流失问题。政府应该关注人力资源问题,提供资金支持,引进专家,并解决他们的住房等生活困难。虽然政策一直在扶持紫阳县脱贫工作,但专门提供给紫阳民歌艺术的资金有限,企业待遇,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缺乏吸纳尖端人才的吸引力。作为国家剧,地方上却缺乏专业的演出团体,表演艺人无编制,虽然通过企业形式聘请,但也从八十多人到了如今的四五人,无法组织大型剧目,相比于其他地方规模小。所以未来紫阳县也将会不断地实践,雇佣专业人才,政府支付工资,政策上改善劳务关系,解决无编制的问题,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产品。同时,也要解决文化工作者当企业改革时面临的养老困难和生存困难,政府需要提供基础保障的平台。
  同时,也应该从自身文化出发,深入了解紫阳民歌所蕴含的历史积淀和传统。解决自身民歌文化研究不深入的问题。近几年紫阳县也在逐步采用更多样的形式,如发布抖音微视频,创立紫阳文艺、文化紫阳等微信公众号,利用多渠道进行宣传。专著上,安康学院组织编写了《紫阳民歌研究》,从文学角度,探讨紫阳民歌发源和与外来的关系,在与湖北广西等地的民歌对比后,体会紫阳民歌的独特特点。近年来还有《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共348种,一剧一书,是民歌剧剧本荟萃,其中陕西省承担了21种剧,紫阳作为历史悠久的剧种,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五、结论
  紫阳民歌是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传统文化。作为陕南民歌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同于陕北信天游和关中的秦腔,紫阳民歌有着汉水流域的独特的演唱方式。紫阳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政策的支持,系统科学的规划与整理,大大推进了紫阳民歌的保护工作的进行,当然,在紫阳民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如何解决客观条件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發掘、研究,让紫阳民歌焕发应有的活力。这样既能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又能让其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从而带动全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宣强,赵刚华.姐儿歌——紫阳民歌歌谣汇编[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7.
  [2]余海章,戴承元.紫阳民歌文化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杨雨菲,西北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成明明,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这也是耻感文化的首次提出。《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一书是土居健郎运用临床分析的方法,站在本民族的角度对日本国民性格进行研究的著作,著作中同时也对本尼迪克特提出的耻感文化进行质疑。但其书中的观点在论述角度上有些许偏颇。本文通过比较《菊与刀》
期刊
【摘要】对于傅山的书法作品展开研究,明确其艺术表现与其他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应对傅山书法作品艺术表现以及现实影响做出深入分析,加深对傅山书法作品的了解,并将傅山在书法领域的地位全面表现出来。同时必须细致阐述傅山书法作品的艺术影响,激发书法艺术家对傅山作品学习的兴趣,表现出傅山书法作品艺术影响。大力推进书法作品传承和发展,将书法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提升到一定高度。  【关键词】傅山;
期刊
【摘要】《广西青年》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成长起来的重要期刊,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南宁的代表性期刊。首次系统研究《广西青年》这一重要的广西抗战期刊,并且区分了与桂林出版的同名期刊《广西青年》的差异。《广西青年》的办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不变的主题是关注国家命运,不变的关注重点是中小学重教育,而且文学性较强(主要在第二阶段),同时该刊物也有一些显著的负面缺点,应辩证看待。对抗战时期的广西期刊焕发生机提
期刊
【摘要】荀子主张“性恶”,然其性之所指是为自然之性,人若顺其欲性发展而不加以外在控制,最终结果必陷于恶,此谓荀子之性恶。但荀子主张性恶是为了引人向善,提出“人生而有知”的论断,以天生的“认识心”来把握道,最终凭此实现化性起伪。  【关键词】荀子;性恶;认识心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61-03  荀子既主张性
期刊
【摘要】福建作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厦门红色文化又是福建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虽远不如闽西革命老区那样盛名在外,但也呈现出时空分布绵延不绝又相对集中、种类丰富、侨乡特色尽显等特点。当前,厦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开创融资多样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和制度完善、创新文化体验模式、强大人才队伍等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实现对厦门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关键词】厦门
期刊
【摘要】魏晋时期作为我国民族迁徙与交往的重要历史单元,以浓墨重彩绘出“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而位于我国农牧分界线上的陕北地区,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在游牧民族遭受天灾后,自然便成了其迁徙居住之所,加之封建朝廷的民族政策与割據政权的不断征伐,该地迁入民族逐渐增多,在此交错杂居。其间,少数民族生产方式逐渐转为农耕,汉族不断壮大,当地各民族在交错间不断交往交流,由此形成了陕北独特的民风习俗。  
期刊
【摘要】《山海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书。其中记述的变眩百怪的动植物,不仅仅是先民对生活的观摩写照,更是融合了先民瑰丽诡谲的奇思妙想。这些动植物多具有“食之”“服之”“佩之”等使用方法,进而给先民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来益处。本文仅从《山海经》中所有实记“佩之”句式的动植物以及需要佩戴其果叶羽皮的动植物切入,通过对原文的整合探析, 觕窥先民绚烂的艺术想象与审美选择以及背后的心理世界。  【关键词】《山海经
期刊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的瑰宝,在新时代中,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一词受到全世界的热议,同时大数据的发展逐渐占据了社会民众与社会相适应的各个方面。活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文化数据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举措,文化大数据能让中华传统文化释放更多活力。本文从大数据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同时,分析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新思路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大数据技
期刊
【摘要】在当前数字技术不断蓬勃发展的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转型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如今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整个信息传播模式和人们的阅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着力点,是显著提升非遗艺术传承和保护效果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分析非遗项目数字化转型的含义以及必要性,其次阐述非遗项目数字化转型的主要举措,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非遗艺术;数
期刊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象征,文化传播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廣州依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河港海港所在地,中外商人聚首频繁,海上贸易十分繁荣,故形成了历史深厚,又带有岭南风情的港口文化。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港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港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也在逐步显现。  【关键词】港口文化;传播现状;广州  【中图分类号】F522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