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日酒店的休息厅空间高阔,装修花纹低调繁复。曾志伟和女助理在一个厅内等待接受采访,门口站着两个足有门高、戴着墨镜、表情冷峻的保镖,他们拉开门,我走进去,曾志伟穿着米色西装三件套,一颔首,再伸手出来握,派头十足。这场景令人感觉奇异,好似突然混进了某部港产电影的神秘空间,黑道大哥正在与你会面。
他身上就带着戏剧的气息。摄影师端起相机开始拍摄他,他又不一样了,挤眉弄眼、嬉皮笑脸,或者“酷一点,就像黑道大哥一样”,他不需要酝酿时间,不需要环境的烘托,说来就来,他演过的那些众生相,那些大人物、小人物、正面人物、反派人物在他的表情中一一走过。
我称赞他是真正的演技派,他似乎听惯了这样的恭维,“拍了四十一年戏啦”。
最近来到北京,是因为出演了一部以“好声音”为蓝本的栏目剧《我的青春高八度》,他演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一个“墙头草两边倒”的糊涂校长。
为什么接下这部戏?他说因为跟制作方的老总是好朋友——谁都了解曾志伟重朋友、重义气;因为没演过栏目剧——“最近的反派人物黑社会老大的角色都推了”;因为能认识一些内地的演员——他还推荐了这次搭档的吴秀波去香港拍戏。
去年,他辞去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一职,此后由成龙接任。但是作为影坛大哥对于香港电影,仍然尽心尽力。
他的生活也依然逍遥恣肆,他曾接受查小欣专访,说自己“一年363 天都在外面吃饭,过冬或者病了才会在家。如果夜晚11 点前在家,一定是生病了。有一段时间我住清水湾花园洋房,跟亚梅( 梅艳芳) 出去玩到清晨四五点,买金鱼买花买菜,早上8 点多回家,养鱼插花,教工人煮饭,10 时许上床睡觉,下午起床又去玩”。现在他年过60,“我都会给大家一个感觉,做慈善工作或者拍电影认真,但是玩起来就是疯,我自己都给年轻人讲,做人就是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玩又玩得最精,每个人都要对得起自己”。

Q&A
BQ=《北京青年》周刊Z=曾志伟
朋友、小弟、儿子
BQ:前几天采访萧敬腾,他叫你“曾爸爸”,说到演电影都会提起你,你们俩有怎样的情谊?
Z:因为他第一部电影就是跟我一块演,《杀手欧阳盆栽》中他演我的徒弟,两个人感情好像父子一样,而且他那个时候是刚入行,很多东西他都不懂,我觉得他人很好,很淳朴,而且他完全就是一个艺术家,他爱音乐,可以为音乐牺牲很多东西。而且,他很多东西是很真的,他真的出来吃个炒饭就吃个炒饭(笑),他没有太大的爱好,他就是要把歌唱好。演戏虽然他是新人,但是他很用心,在这个圈,我见新人见多了,像他这样子的真的是不多。
BQ:你一直很注重提携新人,你一般怎么判断这个人呢?
Z:我们是前辈啊,但很多人在你面前是有表现的,对他助手啊、经纪人又是另外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不行。我对新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为人,我一直希望这个圈子能够出多一点好人,尤其是歌手,你有很多粉丝,你会影响你的粉丝。我那么喜欢刘德华,因为他就会给他的粉丝好的影响。你看我跟杰伦那么好,我从《大灌篮》认识他嘛,那时候我也是演他师父,因为杰伦我是看到他对他妈妈的那种孝顺,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很少,而且他对朋友的那种爱护,当时他告诉我,他要找一个很大的地方做写字楼,我说你做这么大干嘛,你一个人,他说想把他平常很想见的朋友都搬到他的写字楼来,我说他们的工作可能不一样,他说没关系,我会给一个房间给他,每天能看见他就会很开心。哪有这种人(笑)!所以我就很珍视这些人,毕竟我们也是有代沟的,年龄差那么远,但是我就当他们是小弟、儿子一样的看待。
BQ:《我的青春高八度》里也有很多新人,你比较欣赏谁呢?
Z:我跟他们没有对戏(笑)。我都对着吴秀波和瞿颖,秀波我本来是不认识的,但是拍这个戏,起码我当他是好朋友了,在戏方面,我很喜欢他喜剧的节奏,我前一个星期还跟香港的制作人讲,他们找我拍戏,我就极力推荐秀波,我说不是很多国内的演员有香港的喜剧节奏,黄渤是其中一个,秀波也不会有这个问题,他那种幽默很接近我们,我觉得他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喜剧演员。
没有人天生是反派
BQ:你演了41年戏了,现在怎么挑角色?
Z:我当然很希望不要重复自己,如果这个角色已经演过很多遍啦,还是黑社会老大、反一号之类的,几乎我都推了。
BQ:现在不怎么想演黑道了?
Z:不是不想,但是那个黑道要不一样。我一直告诉很多人,包括瞿颖,因为第一天跟瞿颖演的时候,我觉得她对角色也有一点抗拒,她很少演有点“反”的,这次她是演一个坏老师,所以她会不舒服——怎么这么坏呢?我就跟制作人讲,我说你要跟她做一个心理辅导,因为我自己也演黑社会老大,没有一个人天生出来就是反派,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不需要给自己一个道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想,我也是为人家好,只是我为人家好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人就有了性格,你演出来就有了说服力,所以你问我演不演反派,我演,但是我必须要看那个角色,它有说服力,让观众看起来,哟,他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不是乱砍乱杀人的那种。
BQ:但是你现在很难接到完全新鲜的角色了吧?
Z:对啊,(演了)四十几年的戏了,还要找一些没演过的,要不然就是新的合作者,比方说去年我刚拍完的一个,跟卡通一块演的,《捉妖记》,它是《功夫熊猫》的中国导演做的影片,我觉得这个很好玩呐,我从来没有试过,原来我是卡通人物,一个卡通突然变成人,我来演那个人,那个演戏的时候就会不一样了,不用常人的常理去演,因为它是妖怪,妖怪有一些小动作,挤眉弄眼啊,或者走来走去,这就是个挑战。 BQ:你现在演戏还会有新鲜感吗?
Z:在我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同时有八部戏在拍,拍戏只是一个工作了,去了就演,演了就走。但是现在你不是常常在演,所以你演你会很起劲。
为什么香港电影走下坡路
BQ:现在你好像常常在做监制。
Z:监制我其实做了很多年了,以前我是当导演的,导演再下一步就是监制了嘛,那监制就没有导演那么困身,不会什么地方都不能去,当了导演起码有九个月,什么工作都不能做,就埋在剧本里面,每天都要跟剧组的人在一起。监制呢,你就可以做多方面不同的东西,而且也可以跟导演,跟剧组的人分享你的经验。
BQ:现在港片的衰颓经常引发讨论,你怎么看?
Z:这十几二十年来,港片有走下坡的趋势,最主要是因为,第一,大家已经跑到内地来了。但最主要的原因,以前香港有一些大公司,是发行公司,邵氏、嘉禾、新艺城啊,他们是每年必须要出产这么多部的电影(才有钱赚),而且拍新题材、捧新导演、新演员是他们必须的任务,他们这么大的一个电影棚必须要有新人,他们才能够(减低成本),如果每一次都请外面的人过来,制作成本就很大,以前都是把钱放在制作上,演员只是戏里面30%或者更少。那现在呢,演员片酬几乎是戏里面比例最大的,这个就不健康了。而且,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其实是中型片最好看,现在呢,只有大型片跟小型片,没有中型片,那就很危险了。你要整个电影圈很热闹啊,一定要题材很广,而且很多中型片很卖钱,题材也不同。这样子就丰富。
你看1993年我就来内地拍一些电视剧,后来才拍电影,所以我能够认识以前一批比较成熟的(演员),比如说赵本山、宋丹丹、黄渤、王宝强对我来讲是新人,袁立我都是看着出道的。但是近十年以来,我比较少在内地拍戏,因为我要回去香港,去帮忙一些新人。比如说彭浩翔、黄精甫、郭子健呐,他们的第一部戏都是我在拍的,因为我知道没有大公司来捧新导演的,那我就回去。很多电影公司会问这个新导演行不行啊?我说放心吧,我来监制,我来保证,那他们才让拍啊。

我来内地,很多观众还有电影界的朋友就问我,你们香港就只有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没有啦?四十多岁是他们演,三十多岁是他们演,二十多岁还是他们在演(笑),所以我就很希望我能够帮忙再找一些新人出来。以前新人能出来,是因为有大的演员去带他,现在没有。现在你看一部电影里,一来四个咖五个咖,全是大咖,很少(有新演员)。那次我跟陈可辛讲,我说其实《投名状》如果一个是李连杰、一个是刘德华,其实金城武(的角色)就可以用一个新人了,如果在以前,邵氏、嘉禾在那种年代的话,它一定会用一个新人,因为他们用这两个人这么贵,他希望能够带一个人出来。但现在没有,现在都是打工的,那我就尽量把好演员都塞进去,下一部戏已经是不同的老板了,我干嘛要捧一个新人,捧一个新人又不会有钱给我。现在的电影公司哪怕是林建岳、杨受成,他都不是以做电影为主的,杨受成的英皇公司是卖手表的,林建岳是做地产的,电影只是一个辅助,他的电影可能带动他的生意,可能让更多人了解他。
十年前我就说,我很希望万达好好拍戏,因为万达是必须要拍戏的,他拥有那么多戏院,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现在这个年代,就算你有一部好片,戏院不是你的,只要首播第一天有发生问题,那你就没有(排片)了,或者给你塞到早上十点啊,晚上几点啊。但如果戏院是你的话,因为片子是自己的,你怎么样也让他放。你让他放的话,因为有些电影是后劲,观众慢慢看起来才好看,慢慢去看,如果你第一天就给它封杀的话,给它判了死刑,那它就没有机会再翻身了,尤其是一些文艺片啊,一些冷门的电影。所以我还是很希望一些很有资历的,自己有发行能力的电影公司,好好去拍,好好去捧新人,好好地去带一些新的面孔给观众。
BQ:说到彭浩翔,他的新电影《人间小团圆》,在内地票房不好。你了解这件事吗?
Z: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的,第一,在内地他没有用《香港仔》这个名字,但这是讲香港人的感情,都是有地域性的问题,你要13亿人口去关注700万人口的香港,你那个问题很不接地气的。以前的《志明与春娇》,完全就在说年轻人的爱情,爱情是全世界通的,喜剧是通的,鬼故事是通的,动作片全世界通的,他要讲到一些地域性的问题,他必然会出现问题的。中间又出现了杜汶泽的事情,更让观众不进来了,你说这个片是个烂片吧,我觉得不是烂片,说这个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片呢,我觉得它是有问题的,所以它不卖座对我来讲不是一个意外。拍的时候我也跟导演讲,你有没有看过市场,他这个戏是他自己一直的心愿。比如说郭子健,我给他拍第一个电影的时候,他拍了一个《野·良犬》,我见他,问他有什么题材,他讲了四个题材,第四才轮到《野·良犬》,他说他最想拍的就是这个片子,我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一直很希望他拍自己最想拍的东西,虽然我知道这个电影不一定卖钱,但后来我还是让他拍了,所以出来戏不是很卖钱,但总体的还是可以看到这个导演的(才华),我觉得这就够啦。
大哥做了好多年
BQ:你去年开始没做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了,为什么?
Z:对啊,因为我前后做十年啦,我做了四年,退了两年,又做四年,现在给了成龙,因为我们章程里面规定只能做四年,就是两年一届,最多做两届。现在委员会里面都是一批年轻人,都希望能在这一批年轻人里面有一两个接班人,我希望成龙这两年能够把一些章程内容改动一下,毕竟这个会已经有二十年了,有些规定到现在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
BQ:你在香港也是大哥级的,你60大寿的时候,金像奖都为你推迟举办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个地步?
Z:我觉得这个都是运气累计的,不要说以前拍戏交情那些的,可能我做慈善工作,从广东水灾,1993年我做赈灾扶贫,1996年我做昆明地震,1998年的时候台湾地震,一直到泰国的海啸、日本的海啸,这么多年,好像我几乎都是在几个委员会里面发起人,而且因为我是主持人的身份,常常发言都是我来发,变得大家都听习惯了我的(话),然后我自己在做整个慈善工作的时候慢慢做出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是什么呢,我必须要做到三点,第一: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帮?第二:怎么帮?第三个,帮了,有没有真帮到?所以我必须要把这三点都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前线的所有人。我常说艺人是个喇叭,我们是把这三样东西告诉所有的观众、市民,因为他们相信我们,所以我们不能出错。这三样东西都很清楚,艺人就来了,来了我们讲,讲完观众就给钱了,给钱我们就要落实就要用,每次都有一个很清楚的报道,这个信任建立了,所以这二十多年来,就跟艺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有时候不只是筹款,不只是赈灾,或者是有些我们电影界的事情,光说我们演艺人协会就好了,我们从1993年成立,中间发生过反黑,发生过刘嘉玲事件,这些都是我们艺人做了很大的贡献,光辉我们演艺界,光辉香港,这些都是能够建立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

我虽然口无遮拦,但没有任何恶意
BQ:你演戏就演了41年了,过去这么多年,让你回去一天,或者某一段日子,你会想要回到哪个时候?
Z:我可能不会想到我回去,如果你老想,我回到那个时候有多好,那么你就会有点可惜,你就会觉得现在不如那时候好。但是我觉得现在很开心,是因为,原来我累积了很多东西,我可以去享受,如果你说因果的话,这个是果。比如说我现在经验很丰富,人脉很好,很能帮助人,只要任何人有困难你告诉我,我很快会帮他解决,如果是二十年前你告诉我也没用,我不晓得怎么解决。我只能跟着他一块儿走,那可能还得走错路。现在人家来问我,我可能就说没关系我马上打个电话,打完这个电话,他就走通了。我真的很享受现在这种情境,只是可能在体力上,没以前那么好,不能做体力劳动,以前如果说七天不睡觉,这都行,就这些而已,其他我绝对都很好。最少我不用为生活去想太多东西,我觉得上天对我很好,我觉得我在生活上没有太大顾虑了,所以我觉得我能够有选择,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BQ:有的人说你说话口无遮拦,常常得罪人,你会不会更加注重一点说话的艺术?
Z:我觉得其实无所谓,有时候人必须要讲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人生还是要过得快乐一点,所以还是用自己的角度讲一些自己的话。我很了解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觉得我虽然讲话时口无遮拦,但是如果我讲话提到艺人的话,那些艺人必然是我的好朋友我才敢讲。如果那些艺人我完全不认识的话,我不会讲人家的坏话,我很少乱批评人家,所以我话讲出去,我会意识到万一对方听到,或者万一话传出去,我会怎么面对这个事情。这个跟我平常做人是一模一样的,我平常一堆艺人在家吃饭我也是口无遮拦,有时候也会容易得罪人,但是那些人会了解,因为他知道我平常为人是怎么样子,讲话没有任何恶意,都是为了当场的开心啊,或者只是一种善意的事情,所以我也不会太介意。
他身上就带着戏剧的气息。摄影师端起相机开始拍摄他,他又不一样了,挤眉弄眼、嬉皮笑脸,或者“酷一点,就像黑道大哥一样”,他不需要酝酿时间,不需要环境的烘托,说来就来,他演过的那些众生相,那些大人物、小人物、正面人物、反派人物在他的表情中一一走过。
我称赞他是真正的演技派,他似乎听惯了这样的恭维,“拍了四十一年戏啦”。
最近来到北京,是因为出演了一部以“好声音”为蓝本的栏目剧《我的青春高八度》,他演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一个“墙头草两边倒”的糊涂校长。
为什么接下这部戏?他说因为跟制作方的老总是好朋友——谁都了解曾志伟重朋友、重义气;因为没演过栏目剧——“最近的反派人物黑社会老大的角色都推了”;因为能认识一些内地的演员——他还推荐了这次搭档的吴秀波去香港拍戏。
去年,他辞去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一职,此后由成龙接任。但是作为影坛大哥对于香港电影,仍然尽心尽力。
他的生活也依然逍遥恣肆,他曾接受查小欣专访,说自己“一年363 天都在外面吃饭,过冬或者病了才会在家。如果夜晚11 点前在家,一定是生病了。有一段时间我住清水湾花园洋房,跟亚梅( 梅艳芳) 出去玩到清晨四五点,买金鱼买花买菜,早上8 点多回家,养鱼插花,教工人煮饭,10 时许上床睡觉,下午起床又去玩”。现在他年过60,“我都会给大家一个感觉,做慈善工作或者拍电影认真,但是玩起来就是疯,我自己都给年轻人讲,做人就是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玩又玩得最精,每个人都要对得起自己”。

Q&A
BQ=《北京青年》周刊Z=曾志伟
朋友、小弟、儿子
BQ:前几天采访萧敬腾,他叫你“曾爸爸”,说到演电影都会提起你,你们俩有怎样的情谊?
Z:因为他第一部电影就是跟我一块演,《杀手欧阳盆栽》中他演我的徒弟,两个人感情好像父子一样,而且他那个时候是刚入行,很多东西他都不懂,我觉得他人很好,很淳朴,而且他完全就是一个艺术家,他爱音乐,可以为音乐牺牲很多东西。而且,他很多东西是很真的,他真的出来吃个炒饭就吃个炒饭(笑),他没有太大的爱好,他就是要把歌唱好。演戏虽然他是新人,但是他很用心,在这个圈,我见新人见多了,像他这样子的真的是不多。
BQ:你一直很注重提携新人,你一般怎么判断这个人呢?
Z:我们是前辈啊,但很多人在你面前是有表现的,对他助手啊、经纪人又是另外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不行。我对新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为人,我一直希望这个圈子能够出多一点好人,尤其是歌手,你有很多粉丝,你会影响你的粉丝。我那么喜欢刘德华,因为他就会给他的粉丝好的影响。你看我跟杰伦那么好,我从《大灌篮》认识他嘛,那时候我也是演他师父,因为杰伦我是看到他对他妈妈的那种孝顺,我觉得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很少,而且他对朋友的那种爱护,当时他告诉我,他要找一个很大的地方做写字楼,我说你做这么大干嘛,你一个人,他说想把他平常很想见的朋友都搬到他的写字楼来,我说他们的工作可能不一样,他说没关系,我会给一个房间给他,每天能看见他就会很开心。哪有这种人(笑)!所以我就很珍视这些人,毕竟我们也是有代沟的,年龄差那么远,但是我就当他们是小弟、儿子一样的看待。
BQ:《我的青春高八度》里也有很多新人,你比较欣赏谁呢?
Z:我跟他们没有对戏(笑)。我都对着吴秀波和瞿颖,秀波我本来是不认识的,但是拍这个戏,起码我当他是好朋友了,在戏方面,我很喜欢他喜剧的节奏,我前一个星期还跟香港的制作人讲,他们找我拍戏,我就极力推荐秀波,我说不是很多国内的演员有香港的喜剧节奏,黄渤是其中一个,秀波也不会有这个问题,他那种幽默很接近我们,我觉得他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喜剧演员。
没有人天生是反派
BQ:你演了41年戏了,现在怎么挑角色?
Z:我当然很希望不要重复自己,如果这个角色已经演过很多遍啦,还是黑社会老大、反一号之类的,几乎我都推了。
BQ:现在不怎么想演黑道了?
Z:不是不想,但是那个黑道要不一样。我一直告诉很多人,包括瞿颖,因为第一天跟瞿颖演的时候,我觉得她对角色也有一点抗拒,她很少演有点“反”的,这次她是演一个坏老师,所以她会不舒服——怎么这么坏呢?我就跟制作人讲,我说你要跟她做一个心理辅导,因为我自己也演黑社会老大,没有一个人天生出来就是反派,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不需要给自己一个道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想,我也是为人家好,只是我为人家好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人就有了性格,你演出来就有了说服力,所以你问我演不演反派,我演,但是我必须要看那个角色,它有说服力,让观众看起来,哟,他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不是乱砍乱杀人的那种。
BQ:但是你现在很难接到完全新鲜的角色了吧?
Z:对啊,(演了)四十几年的戏了,还要找一些没演过的,要不然就是新的合作者,比方说去年我刚拍完的一个,跟卡通一块演的,《捉妖记》,它是《功夫熊猫》的中国导演做的影片,我觉得这个很好玩呐,我从来没有试过,原来我是卡通人物,一个卡通突然变成人,我来演那个人,那个演戏的时候就会不一样了,不用常人的常理去演,因为它是妖怪,妖怪有一些小动作,挤眉弄眼啊,或者走来走去,这就是个挑战。 BQ:你现在演戏还会有新鲜感吗?
Z:在我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同时有八部戏在拍,拍戏只是一个工作了,去了就演,演了就走。但是现在你不是常常在演,所以你演你会很起劲。
为什么香港电影走下坡路
BQ:现在你好像常常在做监制。
Z:监制我其实做了很多年了,以前我是当导演的,导演再下一步就是监制了嘛,那监制就没有导演那么困身,不会什么地方都不能去,当了导演起码有九个月,什么工作都不能做,就埋在剧本里面,每天都要跟剧组的人在一起。监制呢,你就可以做多方面不同的东西,而且也可以跟导演,跟剧组的人分享你的经验。
BQ:现在港片的衰颓经常引发讨论,你怎么看?
Z:这十几二十年来,港片有走下坡的趋势,最主要是因为,第一,大家已经跑到内地来了。但最主要的原因,以前香港有一些大公司,是发行公司,邵氏、嘉禾、新艺城啊,他们是每年必须要出产这么多部的电影(才有钱赚),而且拍新题材、捧新导演、新演员是他们必须的任务,他们这么大的一个电影棚必须要有新人,他们才能够(减低成本),如果每一次都请外面的人过来,制作成本就很大,以前都是把钱放在制作上,演员只是戏里面30%或者更少。那现在呢,演员片酬几乎是戏里面比例最大的,这个就不健康了。而且,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其实是中型片最好看,现在呢,只有大型片跟小型片,没有中型片,那就很危险了。你要整个电影圈很热闹啊,一定要题材很广,而且很多中型片很卖钱,题材也不同。这样子就丰富。
你看1993年我就来内地拍一些电视剧,后来才拍电影,所以我能够认识以前一批比较成熟的(演员),比如说赵本山、宋丹丹、黄渤、王宝强对我来讲是新人,袁立我都是看着出道的。但是近十年以来,我比较少在内地拍戏,因为我要回去香港,去帮忙一些新人。比如说彭浩翔、黄精甫、郭子健呐,他们的第一部戏都是我在拍的,因为我知道没有大公司来捧新导演的,那我就回去。很多电影公司会问这个新导演行不行啊?我说放心吧,我来监制,我来保证,那他们才让拍啊。

我来内地,很多观众还有电影界的朋友就问我,你们香港就只有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没有啦?四十多岁是他们演,三十多岁是他们演,二十多岁还是他们在演(笑),所以我就很希望我能够帮忙再找一些新人出来。以前新人能出来,是因为有大的演员去带他,现在没有。现在你看一部电影里,一来四个咖五个咖,全是大咖,很少(有新演员)。那次我跟陈可辛讲,我说其实《投名状》如果一个是李连杰、一个是刘德华,其实金城武(的角色)就可以用一个新人了,如果在以前,邵氏、嘉禾在那种年代的话,它一定会用一个新人,因为他们用这两个人这么贵,他希望能够带一个人出来。但现在没有,现在都是打工的,那我就尽量把好演员都塞进去,下一部戏已经是不同的老板了,我干嘛要捧一个新人,捧一个新人又不会有钱给我。现在的电影公司哪怕是林建岳、杨受成,他都不是以做电影为主的,杨受成的英皇公司是卖手表的,林建岳是做地产的,电影只是一个辅助,他的电影可能带动他的生意,可能让更多人了解他。
十年前我就说,我很希望万达好好拍戏,因为万达是必须要拍戏的,他拥有那么多戏院,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现在这个年代,就算你有一部好片,戏院不是你的,只要首播第一天有发生问题,那你就没有(排片)了,或者给你塞到早上十点啊,晚上几点啊。但如果戏院是你的话,因为片子是自己的,你怎么样也让他放。你让他放的话,因为有些电影是后劲,观众慢慢看起来才好看,慢慢去看,如果你第一天就给它封杀的话,给它判了死刑,那它就没有机会再翻身了,尤其是一些文艺片啊,一些冷门的电影。所以我还是很希望一些很有资历的,自己有发行能力的电影公司,好好去拍,好好去捧新人,好好地去带一些新的面孔给观众。
BQ:说到彭浩翔,他的新电影《人间小团圆》,在内地票房不好。你了解这件事吗?
Z: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的,第一,在内地他没有用《香港仔》这个名字,但这是讲香港人的感情,都是有地域性的问题,你要13亿人口去关注700万人口的香港,你那个问题很不接地气的。以前的《志明与春娇》,完全就在说年轻人的爱情,爱情是全世界通的,喜剧是通的,鬼故事是通的,动作片全世界通的,他要讲到一些地域性的问题,他必然会出现问题的。中间又出现了杜汶泽的事情,更让观众不进来了,你说这个片是个烂片吧,我觉得不是烂片,说这个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片呢,我觉得它是有问题的,所以它不卖座对我来讲不是一个意外。拍的时候我也跟导演讲,你有没有看过市场,他这个戏是他自己一直的心愿。比如说郭子健,我给他拍第一个电影的时候,他拍了一个《野·良犬》,我见他,问他有什么题材,他讲了四个题材,第四才轮到《野·良犬》,他说他最想拍的就是这个片子,我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一直很希望他拍自己最想拍的东西,虽然我知道这个电影不一定卖钱,但后来我还是让他拍了,所以出来戏不是很卖钱,但总体的还是可以看到这个导演的(才华),我觉得这就够啦。
大哥做了好多年
BQ:你去年开始没做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了,为什么?
Z:对啊,因为我前后做十年啦,我做了四年,退了两年,又做四年,现在给了成龙,因为我们章程里面规定只能做四年,就是两年一届,最多做两届。现在委员会里面都是一批年轻人,都希望能在这一批年轻人里面有一两个接班人,我希望成龙这两年能够把一些章程内容改动一下,毕竟这个会已经有二十年了,有些规定到现在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
BQ:你在香港也是大哥级的,你60大寿的时候,金像奖都为你推迟举办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个地步?
Z:我觉得这个都是运气累计的,不要说以前拍戏交情那些的,可能我做慈善工作,从广东水灾,1993年我做赈灾扶贫,1996年我做昆明地震,1998年的时候台湾地震,一直到泰国的海啸、日本的海啸,这么多年,好像我几乎都是在几个委员会里面发起人,而且因为我是主持人的身份,常常发言都是我来发,变得大家都听习惯了我的(话),然后我自己在做整个慈善工作的时候慢慢做出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是什么呢,我必须要做到三点,第一: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帮?第二:怎么帮?第三个,帮了,有没有真帮到?所以我必须要把这三点都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前线的所有人。我常说艺人是个喇叭,我们是把这三样东西告诉所有的观众、市民,因为他们相信我们,所以我们不能出错。这三样东西都很清楚,艺人就来了,来了我们讲,讲完观众就给钱了,给钱我们就要落实就要用,每次都有一个很清楚的报道,这个信任建立了,所以这二十多年来,就跟艺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有时候不只是筹款,不只是赈灾,或者是有些我们电影界的事情,光说我们演艺人协会就好了,我们从1993年成立,中间发生过反黑,发生过刘嘉玲事件,这些都是我们艺人做了很大的贡献,光辉我们演艺界,光辉香港,这些都是能够建立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

我虽然口无遮拦,但没有任何恶意
BQ:你演戏就演了41年了,过去这么多年,让你回去一天,或者某一段日子,你会想要回到哪个时候?
Z:我可能不会想到我回去,如果你老想,我回到那个时候有多好,那么你就会有点可惜,你就会觉得现在不如那时候好。但是我觉得现在很开心,是因为,原来我累积了很多东西,我可以去享受,如果你说因果的话,这个是果。比如说我现在经验很丰富,人脉很好,很能帮助人,只要任何人有困难你告诉我,我很快会帮他解决,如果是二十年前你告诉我也没用,我不晓得怎么解决。我只能跟着他一块儿走,那可能还得走错路。现在人家来问我,我可能就说没关系我马上打个电话,打完这个电话,他就走通了。我真的很享受现在这种情境,只是可能在体力上,没以前那么好,不能做体力劳动,以前如果说七天不睡觉,这都行,就这些而已,其他我绝对都很好。最少我不用为生活去想太多东西,我觉得上天对我很好,我觉得我在生活上没有太大顾虑了,所以我觉得我能够有选择,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BQ:有的人说你说话口无遮拦,常常得罪人,你会不会更加注重一点说话的艺术?
Z:我觉得其实无所谓,有时候人必须要讲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人生还是要过得快乐一点,所以还是用自己的角度讲一些自己的话。我很了解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觉得我虽然讲话时口无遮拦,但是如果我讲话提到艺人的话,那些艺人必然是我的好朋友我才敢讲。如果那些艺人我完全不认识的话,我不会讲人家的坏话,我很少乱批评人家,所以我话讲出去,我会意识到万一对方听到,或者万一话传出去,我会怎么面对这个事情。这个跟我平常做人是一模一样的,我平常一堆艺人在家吃饭我也是口无遮拦,有时候也会容易得罪人,但是那些人会了解,因为他知道我平常为人是怎么样子,讲话没有任何恶意,都是为了当场的开心啊,或者只是一种善意的事情,所以我也不会太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