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与真实的辩证关系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84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电影理论的发展史上,围绕蒙太奇与长镜头关系的争论颇多,电影理论家探讨的也多是电影与真实的关系。人们在提到长镜头时总是将其与“真实”相联系,认为长镜头是对真实的客观记录,可以给观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性。而蒙太奇是要求观众被动地去接受,因而探讨蒙太奇与“真实”的关系的论述较少。但蒙太奇是否就意味着“不真实”?本文将对此进行集中探讨。
  关键词:蒙太奇;真实;苏联蒙太奇学派
  
  电影从1895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115年的历史。从整个电影理论的发展来看,电影研究者围绕电影的组成元素,到电影的特性,再到电影的本体与本性,从局部到整体,从实体到符号,从具体到抽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电影理论始终和其他学科如戏剧、绘画、文学等交错发展,几乎没有离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和借鉴。电影理论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产生了不少有见解的理论。
  在电影理论发展过程中,探讨蒙太奇与长镜头关系的争论颇多。爱森斯坦在《蒙太奇论》中集中探讨了蒙太奇的问题,认为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唯一表现形式,将蒙太奇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认为蒙太奇应成为电影的本质的东西。而巴赞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在其影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中,巴赞论证了“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以真实为起点,将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与蒙太奇相比较,对蒙太奇进行了批判,极力提倡段落镜头和景深镜头。他认为蒙太奇限制了观众对于影片的认知,观众成为了被动接受者,这背离了电影的现实主义的本性,背离了真实,巴赞对蒙太奇至上论提出了挑战。“巴赞从真实开始,但是不像爱森斯坦,他并没有超越真实;他从来没有为了艺术而离开真实。”[1]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严格地以真实为原点,那么他对蒙太奇的批判是否意味着蒙太奇就是代表着“不真实”呢?
  这一问题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核心,本文将以蒙太奇学派观点鲜明的几位理论家为代表来进行探讨。我们先从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库里肖夫来进行探讨分析。库里肖夫对蒙太奇的贡献主要是“创造性地理”和“库里肖夫效应”,这主要完成了蒙太奇的叙事功能,将现实的时空观念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从而建造了一个全新的时空。但是从真实方面来看,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两个结论:第一,蒙太奇是真实的;第二,蒙太奇是虚假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出发,我们很容易就得出上述的结论。
  ① 一个男人从右向左走;
  ② 一个女人从左向右走;
  ③ 两人相遇,互相握手,男人用手一指;
  ④ 观众在男人指示的方向上看到一座白色的建筑物;
  ⑤ 两人走上楼梯。
  
  毫无疑问,镜头①②③④⑤都是真实的,这是摄影机在真实环境中由真人拍摄所得来的影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看,这些都是真实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巴赞和克拉考尔都给出了深刻的理论支持,从电影的本体和本性方面证实了影像的真实性,每一个单独的画面都是对现实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光影记录。即在进行蒙太奇组接前,各个单独的画面都是真实可靠的,但是一经蒙太奇组接,却在受众思想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这是一组在同一地点连续发生的画面,这五个镜头之间在观众心理上建立了原本并不存在的联系。然而,建立起来的这一组联系却是与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是不对应的,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即真实+真实+真实≠真实。这与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相违背。但是观众作为观看者是不知道这一矛盾的存在的,只有影片的制作者清楚这一虚假的时空建构过程。在观众这里,时间是真实的,空间亦是真实的,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真实感。但这一矛盾不因为观众的不知情而不存在,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亦即蒙太奇与真实相背离,蒙太奇违背了真实原则。
  我们再来看蒙太奇学派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他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冲突,他提出了“理性蒙太奇”。在爱森斯坦这里,镜头A和镜头B剪辑在一起,不仅能产生出“A+B”和“A×B”,而且可以产生出全新的X。蒙太奇的存在使得AB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是和与积的关系,还可能是一种全新的质变关系。镜头A与镜头B都是真实的,但是“A+B”“A×B”和“X”与真实的关系却并不能得到保证。在爱森斯坦的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敖德萨阶梯一段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很显然,这段影片在剪辑之前是在敖德萨阶梯拍摄得到的,但是在最后的成片中敖德萨阶梯一段在时间上却产生了与真实相违背的情况。很明显,影片在空间上没有产生虚假影像,与真实空间并无二致,但影片却制造出了一种敖德萨阶梯很长很长的假象,这留给观众一个对敖德萨阶梯的虚假的印象。同样的,在时间上,敖德萨阶梯枪杀一段的影片放映时间也远远大于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时间,使得时间抽象化,出现时间延长现象,即影片时间≥真实时间。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看,蒙太奇创造出的形象都与真实相背离。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观念强调冲突,他认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撞击、冲突会产生新的质、新的含义。因而表现思想和表现概念便成为了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样是在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三个狮子镜头的蒙太奇剪辑也说明了这点。影片中,沉睡的、醒来的和苏醒后站立起来的狮子的蒙太奇剪接就不单单是一个表现狮子醒来的简单含义,而是一个具有了更加深刻内涵的隐喻象征效果,具有了其本身不具备的思想意义。亦即爱森斯坦所推崇的思想蒙太奇,镜头画面成为了思想概念的载体,不再仅仅是画面所显示的形象,更是思想和概念的象征符号,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爱森斯坦看来,真实的画面只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工具,真正的思想和内涵才是蒙太奇存在之理由和核心。
  以吉加·维尔托夫为中心的“电影眼睛派”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他们对蒙太奇的理解既具有客观真实的一面,又受到影片制作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维尔托夫认为摄影机好比人的眼睛,电影制作者应该用摄影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现实生活。他们强调观察和对画面的组织,注重剪辑,不仅是单纯客观地记录。影片《带摄影机的人》(1928)是其蒙太奇观点的最佳例证。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苏联人民的辛勤工作和城市景象,记录了人们上下班的情景,同时在影片中,电影制作者也出现在了其中,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可以说,这部纪录片是真实可信的,是对真实生活的记录,是完全真实的。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影片制作者所选取的拍摄对象却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的,既然是生活,那又何须出其不意地去捕捉呢?生活的素材是源源不断的,具有很明显的连贯性,真实的生活是不需要精心去编排和组织的,更不需要经过别人的剪辑和筛选来表达什么含义。剪辑是对生活的截取,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一剪一接都是剪辑师和导演思想和意志的反映,从而失去了电影记录下来的影像的客观性。从这一点来看,“电影眼睛派”的蒙太奇观念就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与真实渐行渐远,走上了与真实相偏离的道路。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起点是相同的,即单个的镜头是真实可信的,但是经过蒙太奇组接之后得到了不确定的结果,这一结果的确定取决于影片制作者的主观意志,库里肖夫注重用蒙太奇来完成叙事,爱森斯坦更加强调用蒙太奇来表达思想和概念,这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蒙太奇以真实的镜头画面为基础,却并不一定得到真实。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蒙太奇可以表达真实,只是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蒙太奇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力,同时长镜头在表现真实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从而使人们忽略了对蒙太奇与真实的关注。
  另外,从巴赞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巴赞并没有完全否定蒙太奇,他认可的蒙太奇是起着连接性作用的蒙太奇,他对表现性的剪辑是不怎么赞同的。而仅起连接性作用的蒙太奇在进行时空的组接时,对原有的镜头画面进行简单的连接,是可以在真实原则下将事件表述清楚的。同时,如果过于强调真实,而一味地追求真实,电影艺术就会成为现实生活的复制品,很难说这是电影艺术的良性发展方向,而且事实也证明这并不是电影艺术发展的方向。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蒙太奇与真实之间是一个辩证关系,蒙太奇以真实为基础,蒙太奇可以表现真实,但更多的情况下,蒙太奇在用“真实”创造着“不真实”。
  
  注释:
  [1] [美]布里安·汉德逊:《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周传基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368250100dkqd.html),2009年6月12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其他文献
我曾站在黑夜里,  仰望星光闪闪,  绿树,在黑夜里没有了生命的骄傲;  鲜花,在黑夜里失去了美丽的容颜。  周围全是黑沉沉的,  什么都没有吗?  不,夜色中有酥油灯,  有孩童的欢笑,  还有情侣的细语喃喃。  因此,我喜欢上了高原夜色,  她是如此恬静,  她是劳碌奔波中不可缺少的休闲港湾。    我曾站在云海之间,  环顾巍巍山峦,  沟壑,被浓雾环绕;  溪流,被浓雾遮掩;  周围全是雾
期刊
那是一段破败的残垣,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我在里面的高楼里,学着中国古老的文字和外国古老的雕塑。但有时,我更愿意称外面为西方,称里面为东方,可是却割舍不下其中的任何一个,又一心想逃避一切,向外面的外面去寻找生命的起点。  可能这就是我这个故事开始的原因吧。    人们都说,“酒逢知己饮,诗当会人吟”,在庞大的中文系里,我却找不到一个知己,看着冷若冰霜的老师们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为我们传授华夏民族博大的文化
期刊
摘要:作为文化霸权的典型表征之一,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渗透已是客观现状。对此,我们应该从容应对。“山寨文化”的出现,可以看作是文化霸权下文化反弹的一种表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科学审视“山寨文化”,正确引导其向优质文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将优质“山寨文化”的集体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内在优势发挥出来,才是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有效之计。  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山寨文化”;从容应对  随着经
期刊
山崩地裂滑坡塌方  双耳失聪两眼失明  黑夜盖住情绪的领地  没有更多的言辞可以克制  死亡多么令人恐惧    桌头的饭菜还在眼底  母亲的唠叨还在耳边  给爱人的邮件还没发出  一场裂变如同一个巨大的涡流    把生活、平静吞噬  这世界太过莫测    不甘啊自由、生命  还有万点霓虹  人生没走到尽头    断裂的预制板漆黑漆黑  身子皱折遗弃在流动的夜色  血液尝试着与星光沟通  尝试着抚摩
期刊
应广大文学艺术创作者、评论者和爱好者的要求,西部青年作家俱乐部特邀知名作家、学者授课,  举办第二期青年作家培训班。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安排  培训对象:文学艺术创作者、评论者和爱好者;大专院校师生。  培训时间:5月下旬(周五至周日三天)  培训内容:诗歌创作、散文创作、剧本创作、小说创作、评论写作。  课程安排:周五上午至周日上午统一安排课程,集中培训,晚上举行联谊会,学员可自由活动。周
期刊
摘要:中国目前有近4亿儿童,而中国的少儿电视节目市场并不景气,节目既不能吸引少儿,又不能取悦大众。虽然有“寓教于乐”的原则、“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制约着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但节目的革新终归还是要从制作节目的电视人的理念改观出发。遥控器掌握在孩子手中,只有优良的少儿节目才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停留。  关键词:少儿节目;寓教于乐;娱乐化  1958年5月1日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
期刊
摘要:任何时代的文化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文化本身的运作。演唱会就是当代流行音乐的典型运作模式。作为高额消费和豪华娱乐,现实的演唱会往往使人望而却步。这为电视介入演唱会的运作留下了空间。电视镜头里的演唱会就是这种介入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电视镜头呈现的演唱会有利于我们从镜头里的观看和电视观众的观看等层面揭示其隐藏的文化权力关系,剖析电视镜头生产主体和主体性的文化实质,揭示电视媒介和电视观众的生产性特征及
期刊
摘要:《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自我异化中感受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把现实荒诞化,把所描写的事物虚妄化,他从自身艰难的处境来审视人和现实。本文立足于异化,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现实状况的比较分析,展现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自身的艰难处境,从而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变形;异化;生存困境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其中卡夫卡揭示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
期刊
摘要:自汉语语法学建立以来,汉语词类划分一直争议不断。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功能说”被广泛接受并在学界日益形成共识。在郭锐的《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一书中,作者亦主张语法功能标准,但也多次提及分布标准。分布和语法功能有何区别?能否并存同现?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分布;语法功能;汉语;词类    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自《马氏文通》问世时被提出,迄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这期间汉
期刊
摘要:日本导演寺山修司通过对时间和记忆的追寻,凭借独特的声像配合和色彩运用,以及对哲学命题与人性关怀的思考,使其魔幻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呈现出绮丽而苍凉的风格,让人体会到人世及时间记忆的变幻。  关键词:寺山修司;日本电影;超现实主义    日本导演寺山修司是一位极度风格化的电影作者,其作品往往追求一种独特的“符号美学”。这些承载着哲学思考和影像意义的符号,配合其习惯性的情节解构,总能将影片抽象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