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形象、双向身份认同与解域化主体性r——当下影游融合类电影中的人物研究

来源 :文艺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rkangg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头号玩家》《勇敢者游戏》等影片的热映再次带动关于影游融合类电影的探讨.文章基于电影与游戏融合的真人电影作品,首先分析其中的电脑极客、游戏玩家及其虚拟形象的视觉呈现与叙事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对人物与化身的双向身份认同论述、总结这种人物形象所产生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而探讨背后所呈现的主体性问题,指出这种新艺术想象不仅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实践,更是基于数字社会与媒介生态融合中所产生的新主体性呈现.
其他文献
张志忠先生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充分体现了从问题出发的深度、审美与艺术分析的敏感、“坏处说坏”的坦诚与“文学爱好者”的热情.在他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中,可以看到强烈的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现代中国文艺自我变革逻辑的集中体现,他的《讲话》在现代中国文艺发展史中具有转折意义.毛泽东《讲话》体现的现代中国文艺自我变革逻辑,在思想发展上,是
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盛衰的周期,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的规律.各种艺术样式,都与特定的社会语境相关联,都有“创体”与范式的兴衰.
摘 要:电影与电子游戏的生产都需要人工配合计算机技术合成,而人工制作完全基于身体对图像的理解和表达。“影游融合”的出现实际上基于电子游戏的反馈循环融合电影的视听语言,形成一种电子器官以反馈调节机制形成新的“意象—身体”。数字电影与电子游戏通过CGI等数字编码技术逐渐实现从生产方式的融合到控制反馈的融合,这两组概念推进“电影—游戏”的孵化,并以“意象—身体”为基础建构新的活动常态。  关键词:影游融
电子游戏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发展的契机来自于电视媒介的全球普及,其后蓝光技术的发展与索尼公司的全球扩张引发了影视产业与电子游戏产业第一次大的融合
编辑是周扬的文化身份之一,他在1930—1940年代所主编或编选的《文学月报》《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等书刊,关注、推动和深化当时的文艺热点问题讨论,传播
《黄河东流去》是李准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也是其经历新时期初《大河奔流》批评的压抑,重回农民问题的长篇巨制.文章通过考证创作过程,发现李准的写作与家史、地方史、民族史的
听说吴俊教授主持的栏目,要将魏华莹列为介绍的青年研究者之一,我很高兴.记得十几年前,我到外地参加一个老同学指导的硕士论文答辩,认识了华莹.不过她做的是外国文学题目,及
期刊
罗宁在《瞿秋白与佛学》一文里,曾引述他母亲程菊英一则有关瞿秋白与佛学关系的回忆:1928年瞿秋白第二次去苏联期间,兼课中山大学,在和学生张琴秋、程菊英谈话时,表白过他从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层面成绩显著,但也面临着具体研究成果跟进不足的问题.文章结合写作实践,从史料研究的基础和限度出发,讨论史料发掘的可能性与客观性,及通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