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嘉靖瓷器“卍”字云纹的面纱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嘉靖年间,民窑瓷器上曾经突然流行起一种“卍”字云纹。这种云纹的画法并不复杂:其主体由四朵小云组成,小云的头部聚在一起,而它们的躯体对称地向四个方向展开,并在腰部统一地向左转折,从而巧妙地构成一个类似佛教“卍”字形的符号。嘉靖年间的瓷器工匠为什么偏爱这种“卍”字云纹?它的寓意与佛教信仰有关吗?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们知道,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是出名的。在嘉靖帝之前和之后的明代诸帝,或者尊崇佛教,或者佛道并重,唯有他的宗教政策是极端的崇道抑佛。嘉靖帝对佛教的憎恶,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据《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废佛氏”记载:
  “本朝嘉靖十五年,上既敕废禁中大善佛殿,建太后宫矣。礼部尚书夏言,以殿中有佛像及佛骨、佛头、佛牙等,乃建议请敕有司,俱瘗之中野,以杜愚冥之惑。上曰:‘今虽埋之,岂无窃发以惑民者?可议所以永除之。’于是言复议投之火。上从之。凡毁金银佛像一百六十九座,金银函贮佛头、牙等一万三千余斤,燔之通衢。”
  这段记载讲的是:明代皇宫里的大善佛殿,原来是专门供奉皇家佛像与佛骨舍利的地方。某天,嘉靖帝决定要将这处佛殿改建成太后宫。那么,殿内的佛像、舍利怎么处理好呢?主管此类事务的礼部尚书夏言建议:派人把佛像、舍利运到野外找个地方掩埋。嘉靖认为不合适,说:你今天埋掉,就不会有人偷偷地发掘出来惑乱民心?要想办法永久性地毁灭这些东西。于是夏言又建议用火焚烧。嘉靖同意这个办法。就这样,大善佛殿的金银佛像一百六十九座,用金银函贮藏的佛头、佛牙等一万三千余斤,被搬到大街上一把火烧了。佛骨舍利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之物!嘉靖却如此毁之。
  嘉靖好道教有他个人兴趣的偶然因素,但作为皇帝他一言九鼎,从此全国道教鸡犬升天,而佛教则跌入了无底深渊。遭到沉重打击的佛教徒自然不会甘心沉沦,他们必然要想出种种法子来宣示自己信仰的存在,争取民心,哪怕冒点与当朝皇帝抗争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在这样的背景下,瓷器上出现“卍”字云纹,其实是佛教信徒对嘉靖皇帝崇道抑佛宗教政策的无声抗议!
  “卍”字在佛教中是吉祥的符号,也是释迦牟尼佛著名的八十种好相(特征)之一。很久以来,佛教徒就常常用这个符号来表示佛教信仰。图1即明早期民窑瓷器上的“卍”字纹样。不过嘉靖瓷器上出现的“卍”字云纹却非同一般,其特殊性在于它有着两种解释的可能:在佛教徒心目中,它就是“卍”字;而如果有官方追究,它又可以解释成是一种云纹。这种两可的解释,在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淫威下,是一种常见的避祸策略。
  虽然将“卍”字符号画成云纹模样是一种策略,但在佛教理论上还是有依据的。佛教的“卍”字符号是从印度传来中国的,它的意译名称叫作“吉祥海云相”,意即呈现在大海与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后来人们用线条画“卍”字,是一种简明化的做法。因此,嘉靖瓷画将“卍”画成云相,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更符合其本来面目。有些嘉靖瓷器碗壁上画的“卍”字云纹,下面还画些海水烘托,正是要强调它的“吉祥海云相”(图2)。
  从纹样变迁演化的角度看,嘉靖“卍”字云纹是有所本的,那就是从弘治年间流行的“景星庆云”纹(图3、图4)中获得灵感。“景星庆云”是中国古代表示祥瑞的一种天象,典出《汉书·天文志》。“景星”是指天上出现了大而亮的星;“庆云”是指天上出现了五色祥瑞之云。明代前期诸帝常以天象出现“景星庆云”来证明自己治国的英明。弘治时期,瓷器上出现大量的“景星庆云”纹,是所谓“弘治中兴”留下的印记。
  在弘治的“景星庆云”纹里,“庆云”的形状是不固定的。嘉靖瓷画工匠的创新,是将弘治“景星庆云”纹里的“庆云”单独提出来,固定成“卍”字形云纹。
  为了防备官方追究“卍”字云纹的佛教意味,谨慎的工匠会故意在部分“卍”字云纹的小云朵之间添上四个小圆点(图5-图9),其代表的意思正是“景星”。这样一来,需要时就可以把整幅图解释成“景星庆云”了。
  嘉靖皇帝虽然竭力推崇道教,但社会上佛教信徒要远远多于道教信徒。佛教受到的压制越大,它有机会爆发时产生的能量也越大。当象征佛教信仰的“卍”字云纹在民窑瓷器上面世之后,它流行之速、传播之广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崇道的嘉靖朝,瓷器上“卍”字云纹为什么特别多的原因所在。
  嘉靖佛教徒除了发明两可解释的“卍”字云纹来宣示自己的佛教信仰,还在底款上做了更隐蔽的文章,那就是大量使用“万福攸同”款和“大明年造”款。
  “万福攸同”(图5-图8)是嘉靖朝开始出现的民窑款,很可能就是与“卍”字云纹同时创意出来的新款识。“卍”字符号从印度传来中国之初,其读音是不确定的。唐代武则天把它的读音定为“万”,并一直沿用了下来。“万福攸同”的“万”,与“卍”同音,结合主体图案“卍”形云纹,“万福攸同”在佛教徒心目中其实是通假的“福攸同”。瓷器上如果直接用“福攸同”作款,违上的意图太明显,而用“万福攸同”则很巧妙,因为这原本是《诗经》中的一句诗。《诗·小雅·蓼萧》云:“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革冲冲。和鸾,万福攸同。”这里的“万福攸同”作何解呢?据朱熹《诗集传》注:“攸,所;同,聚也。”故“万福攸同”是“万福所聚”的意思。瓷器外底的“万福攸同”款识,转一下也就是在说“福所聚”了,与内底的“卍”字云纹相配,真是十分契合!
  “大明年造”款(图9-图12)显然是“大明某某年造”的省略式年号款。这种年号款在嘉靖之前也曾经出现过,但数量不多,其原因往往是落款的地方太局促而进行的省略。嘉靖朝在“卍”字云纹瓷器上大量使用“大明年造”款,则是另有用意。很可能是因为对嘉靖皇帝不满而故意在落款中省略“嘉靖”两字。民窑器上用当朝的年号款,有对当朝皇帝认可的意味;而用省略式年号款,则隐含着对当朝皇帝不恭、抗拒的意思。
  民窑青花纹样的画法通常比较草率,但嘉靖“卍”字云纹及其落款似乎是格外的草率。所以如此,仍少不了有故意的因素在里面。“卍”字云纹的草率含有恐惧的成份,怕画得太像“卍”字符号,受到官府的追究,于是有些就画成了如图13这等变态的模样。而款识的草率则含有不满的成份。比如将“大明年造”的底款故意写得很潦草(图10),甚至在行的次序上故意反写(图14),这应该是宣泄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
  嘉靖之后,隆庆、万历的皇帝又重新尊崇佛教,佛教徒表达信仰的方式不再有扭曲的必要。于是“卍”字云纹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地淡出了瓷画的舞台。
  (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中国青花瓷器。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通常简称青花,是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明代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制作精美著称。这两朝
期刊
倪瓒《溪亭山色图》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或许有些陌生,但在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等人看来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王鉴作于1662年的《仿宋元山水》册提示出这幅倪画在明末清初的另一境遇。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册《仿宋元山水》共有十二开,其中有两开题为“仿某家某图”,其余十开均作“仿某家”。一般而言, “仿某家”是指仿某家笔法笔意,而“仿某家某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表明画家看过或听说过这样的画题,而且这一画题在他
期刊
由上海博物馆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精装本《两涂轩书画集萃》,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画册中精选的136件书画精品,是菲律宾外籍华人庄氏家族的家珍。  三年前,庄氏家族慨然捐赠上海博物馆233件书画作品。此为外籍华裔人士首次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大量珍贵文物的壮举,表达了庄氏家族两代人热爱中华文物的拳拳之心。  南洋谋生 痴迷书画  最早拥有书画珍品的是庄万里先生。1899年,庄氏出生于福建晋江青
期刊
青花瓷是中国主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钴的原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高温一次性烧成的瓷器。烧成后,钴料呈蓝色,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青花瓷器创烧于唐,成熟于元,明代大量应用,成为主流,涌现出永宣青花等精品瓷器。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国运昌盛,青花瓷器经历了晚明至清初短暂的萧条后迅速崛起,产品质量精,数量大,行销范围广,达到清代制瓷业的顶峰,成
期刊
清初花乌画沿袭了宋、元、明中期院体画审美的一些特征,但又独树一帜,呈现出一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清初恽格的花乌,以“没骨”写生,开创“常州画派”,以淡雅清丽之色墨闻名于清初画坛。同时又有王武,画作风神盎然,无画院习气,颇有画名。清初花乌画坛还有一特别之人,他既是花乌画家,也是重要的股肱之臣,他就是蒋廷锡。由于兼具画家与侍臣两个角色,所以很多人把其定位于“词臣作家”,但综合其卓越的政绩与超群的艺术成就
期刊
三门峡虢国墓地自发现以来,一直倍受关注。关于虢国历史及出土器物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虢国墓地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中,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也是虢国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令许多专家学者惊叹不已。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玉质之良、工艺之精、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用途大致可分为礼玉、佩玉、殓玉、用具、饰件、棺饰等几
期刊
(接4期)  《史记·赵世家》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283年),秦国欲联合赵国攻打齐国,苏秦的弟弟苏厉给赵惠文王写了一封信说,一旦秦人越雁门关夺险而守,那么代马、胡犬、昆山之玉这“三宝”将被阻隔,赵惠文王就什么都得不到了。昆山之玉以往是通过“玉石之路”来到晋北,交通要冲雁门关也可以看作“玉石之路”“草原道”的终点,穿过雁门关便进入晋、冀、豫、鲁中原腹地。  玉璜(图10),白玉,战国,长5.4厘米
期刊
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灵”,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自古中国人就有浓厚的崇玉传统,古人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因此玉文化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世界艺术的百花
期刊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由于打通了新疆和内地的运输通道,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也就是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  清代宫廷用玉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其崇尚羊脂白玉,黄玉
期刊
偶得瓷壶一把,壶身高12厘米,壶身直径13厘米,白瓷温润,制作良正,完整无残。正面为手工画粉彩山水,背面偏右四个大字:万里青山。偏左小字:子欣鉴赏小弟叶恭绰于江西。壶底红圈款字三行:江西省景德镇五□□ (二字不清)工艺生产合作社出品。  叶恭绰(1880-1968年),广东番禺人,字誉虎、玉甫等。毕业于京师大学仕学馆,历任湖北农学堂教习、两湖总师范学堂教习。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交通部次长、总长兼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