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通常用时都很短,但却具有激发学习兴趣、进促认知衔接、信息交流、精神互动等功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灵活设计导入环节,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教师;原则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指上课之初教师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定的教学组织引导工作过程。导入环节通常用时都很短,但它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导入环节所具有的功能
第一,集中、定向功能。
教学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会进行不同放松活动,无法在初上课时对教学活动给予足够的注意。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要求教师在进行新课之前,利用精彩的导入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分散的思想活动集中于学习活动之上。
第二,促进认知衔接的功能。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重要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是一个使新旧认知建立起有机联系的过程。
这一工作就是在导入环节里需要作好的。导入环节使学生在重温旧认知的同时,更快、更好的进入新的认知活动,实现新旧认知的衔接。
第三,信息交流、精神互动功能。
对于一位优秀的教师在组织建立课堂秩序及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他的语言、声调及通过这些反映出来的态度、情感等人格魅力,都会传射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由此可见导入环节里的信息交流带给双方的精神上的触动是相当大的。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成功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入课本内容的情境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二、常用的几种导入法
1.复习法。也可称其为“承上启下法”,它是通过复习旧课而巧妙引入新课的方法。例如在講到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就必须贯穿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这一主线,以利于衔接。
由复习旧课入手导入新课,既可以为新旧之间的自然过渡创造条件,又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下铺垫。但这种导入法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问法。也称“设疑导入法”。即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种导入法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
3.故事法。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记述,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中学生大都爱听故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导语中注意用故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导入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在用此法导入新课是,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要切合课文的内容。
4.诗词法。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恰当的引入诗词,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如在讲到必修一中《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可用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引发学生的共鸣,由此进入新课。
这种导入法除了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较强的情感渲染作用,使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
5.歌曲导入法。即由歌曲导入新课。如讲“巴黎公社”时,先放段《国际歌》,然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歌词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最后由教师指出:“这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叫《国际歌》,是法国巴黎公社著名的活动家鲍狄埃于1871年写的。要了解这首歌的背景,我们就要来学一学本节课的内容‘巴黎公社’”。
此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应用范围不广,比较狭小。
6.影视导入法。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越是立体感强的事物,他们的接受效果就越佳。如在讲到必修二《工业革命》一课时,可用《大国崛起》中关于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召开的片段来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对“水晶宫”的兴趣,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次博览会上展出的主要展品有哪些吗?”,以此引入新课。
此种导入法比较联系实际,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更好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当然,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悬念暗示法、谜语游戏法、释题法、乡土史法、类比法、联系现实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激情导入法”等等都是常用的方法。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导入,就取决于课堂结构,教师特点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了。
三、设计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第二,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不足以取。
第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使学生容易接受。不能拿大学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学课堂教学的导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第四,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了。
第五,具有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学习。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学艺术,善于点燃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着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原有的导入方法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并积极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以达到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王逢贤主编:《学与教的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入;教师;原则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指上课之初教师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定的教学组织引导工作过程。导入环节通常用时都很短,但它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导入环节所具有的功能
第一,集中、定向功能。
教学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会进行不同放松活动,无法在初上课时对教学活动给予足够的注意。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它要求教师在进行新课之前,利用精彩的导入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分散的思想活动集中于学习活动之上。
第二,促进认知衔接的功能。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重要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是一个使新旧认知建立起有机联系的过程。
这一工作就是在导入环节里需要作好的。导入环节使学生在重温旧认知的同时,更快、更好的进入新的认知活动,实现新旧认知的衔接。
第三,信息交流、精神互动功能。
对于一位优秀的教师在组织建立课堂秩序及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他的语言、声调及通过这些反映出来的态度、情感等人格魅力,都会传射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由此可见导入环节里的信息交流带给双方的精神上的触动是相当大的。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成功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带入课本内容的情境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二、常用的几种导入法
1.复习法。也可称其为“承上启下法”,它是通过复习旧课而巧妙引入新课的方法。例如在講到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就必须贯穿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这一主线,以利于衔接。
由复习旧课入手导入新课,既可以为新旧之间的自然过渡创造条件,又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下铺垫。但这种导入法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问法。也称“设疑导入法”。即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种导入法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
3.故事法。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事件的记述,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中学生大都爱听故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导语中注意用故事来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导入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在用此法导入新课是,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要切合课文的内容。
4.诗词法。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恰当的引入诗词,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如在讲到必修一中《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可用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引发学生的共鸣,由此进入新课。
这种导入法除了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较强的情感渲染作用,使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
5.歌曲导入法。即由歌曲导入新课。如讲“巴黎公社”时,先放段《国际歌》,然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歌词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最后由教师指出:“这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叫《国际歌》,是法国巴黎公社著名的活动家鲍狄埃于1871年写的。要了解这首歌的背景,我们就要来学一学本节课的内容‘巴黎公社’”。
此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应用范围不广,比较狭小。
6.影视导入法。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越是立体感强的事物,他们的接受效果就越佳。如在讲到必修二《工业革命》一课时,可用《大国崛起》中关于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召开的片段来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对“水晶宫”的兴趣,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次博览会上展出的主要展品有哪些吗?”,以此引入新课。
此种导入法比较联系实际,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更好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当然,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悬念暗示法、谜语游戏法、释题法、乡土史法、类比法、联系现实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激情导入法”等等都是常用的方法。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导入,就取决于课堂结构,教师特点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了。
三、设计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第二,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不足以取。
第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使学生容易接受。不能拿大学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学课堂教学的导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第四,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了。
第五,具有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学习。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学艺术,善于点燃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着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学习原有的导入方法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并积极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以达到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王逢贤主编:《学与教的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